【第1句】:【馬虎】“馬虎”用來形容某些人為事草率或粗心大意。馬、虎和粗心大意這風馬牛不相及的三者,怎么會聯系到一起,成為一個有特定含義的固定詞語“馬虎”呢? 相傳,宋代時京城有一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么。他非常喜歡畫虎,有一次,他剛畫成一只虎頭,有位朋友登門來拜訪,請他畫一幅馬。這位畫家大筆一揮,非常隨便地在虎頭之下添上了馬的身軀。朋友見他如此不認真,便質問他說:“你這畫的到底是馬呀還是虎呀?”沒想到這位仁兄隨口便答道:“管它什么呢,馬馬虎虎吧!”朋友見狀,一氣之下拂袖而去。 別人不要,畫家就把自己這幅“得意之作”掛到墻上。他的大兒子看見后很奇怪,用手指著畫問他:“爸爸,那上面畫的是什么啊?”“是虎”,畫家漫不經心地回答。后來二兒子也好奇地問他,畫家又隨口支吾著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碰上一匹馬,卻以為是虎,搭上箭,一箭就把它射死了。馬主人不干了,要他賠償,害得畫家不得不原價賠償。后來二兒出門,路上遇到一只老虎,以為是馬,就想去騎,結果被老虎吃掉了。畫家聞訊,悲痛萬分,就把《馬虎圖》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喂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于是這位畫家贏得了一個“馬虎先生”的外號。從此,“馬虎”這個詞獲得了新義,流傳至今了。
【第2句】:【魚兒掛臭,貓兒叫瘦】(諺)魚掛得時間長了,就要發臭;貓吃不到魚,叫得時間長了,就會消瘦。指該舍的不舍,該得的不得,會落得兩敗俱傷。
【第3句】:【紅蓋頭】“紅蓋頭”俗稱“蒙頭紅”。舊時婚禮中的新娘,頭上會蒙著一塊方形大紅綢緞,被稱作“紅蓋頭”,這種婚俗古已有之,那么新娘為什么要蒙紅蓋頭呢?來源有三。 一說史載最早的蓋頭大約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齊朝,當時女子用它遮風擋雨,只蓋在頭頂。到了唐朝,這種蓋頭演變成了一種從頭披到肩的帷帽。 后來唐明皇李隆基又下令在帷帽上蓋一塊薄紗作為裝飾物,這樣就形成了完整的“蓋頭”。從后晉到元朝,這種蓋頭在民間流行不廢,并成為了新嫁娘的一種頭部裝飾。中國歷來視紅色為喜慶,因此新娘的蓋頭都是紅色的。 二說來自一個神話傳說。傳說在宇宙初開的時候,天下只有女媧兄妹二人。為了繁衍人類,兄妹倆商議,要配為夫妻。但他倆又覺得害羞,于是兄妹倆上到山頂,向天禱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就讓空中的幾朵云團聚合起來;若不讓,就叫它們散開吧。”話音一落,那幾個云團冉冉近移,終于會聚為一。于是,女媧就與兄成婚。女媧為了遮蓋羞顏,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扇與苫同音,苫者,蓋也。而以扇遮面,終不如絲織物輕柔、簡便、美觀。因此,執扇遮面就逐漸被蓋頭蒙頭代替了。 三說這種習俗來自禮教。古代十二歲以上的姑娘不見任何男性外人,新婚洞房后才可以拋頭露面。紅蓋頭的作用就是為了保證新娘從娘家到婆家的路上不被外人看到。
【第4句】:【好物難全,紅羅尺短】(諺)紅羅:紅色綾羅。指美好的人或事物,總是難以長久完美,就像紅色綾羅不可多得一樣。
【第5句】:【大丈夫】“大丈夫”指有志氣或有作為的男子。 但是在古代真正能稱為“大丈夫”的不多,因為它的標準實在太高。“大丈夫”一詞源出戰國時期的“亞圣”孟子,能被孟子看上眼的才有資格稱得上“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記載了孟子與戰國時期的縱橫家景春討論大丈夫的對話。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景春認為,說到大丈夫,只有張儀、公孫衍這樣的人才可當之無愧。張儀和公孫衍兩人,一連橫,一合縱,相當程度上左右著戰國時期的天下大勢。由于以上二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有一言九鼎的作用,因此景春由衷地佩服這兩個人,稱之為大丈夫。 對景春的說法,孟子立場鮮明地堅決予以駁斥:“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張儀、公孫衍這樣的人不配稱為大丈夫,他們展現最多的是小人得志,涂炭生靈,他們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忘記了做人的根本,忘記了自己的衣食父母,是數典忘祖的勢利小人。孟子認為只有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正能屈”的人才能稱為大丈夫。 孟子雖然鄙視張儀、公孫衍,但孟子的主張在當時卻到處碰壁,不被諸侯采納,不被看重,而張儀、蘇秦等縱橫家,卻能左右諸侯,發揮著決定天下安危的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丈夫”一詞已由高不可及向有志者都能成為大丈夫演化。
【第6句】:【英雄不夸當年勇】見“好漢不提當年勇”。
【第7句】:【頭白可種桃】(諺)人到年老發白時,栽種桃樹還趕得上吃桃子。指桃樹結果實比其他果類樹木快。
【第8句】:【免死牌】在傳統的戲劇、小說當中常常能看到“免死牌”的情節,據說,犯了死罪皆可赦免,多者免九死,少者免三死。那么,歷史上真有“免死牌”嗎?答案是肯定的,有。它是怎么來的呢? “免死牌”是俗稱,史料中稱為丹書鐵券,又名“誓書鐵券”、“丹書鐵契”等,是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保持,使其享受免死的特別證件。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免死牌,《周禮·秋官·司約》載有“書于丹圖”之事。這就是今天俗語所說的“鐵券丹書”。可見,這種特權證件在漢代以前就有了。 也有人認為丹書鐵券源于漢初。據《漢書-高帝紀下》載:“(劉邦)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券,金匱石寶,藏之宗廟。”這種鐵券從中剖開,分為左右兩塊,左頒功臣,右藏內府,如果功臣本人及其后代犯了死罪,取兩半券合二為一,可獲赦免。頒發鐵券要舉行典禮,領取者要鄭重宣誓,誓詞為“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礪),國以永存,愛及苗裔。”南朝梁改為“丹書銀券”,隋改為“金書鐵券”,唐代又把“丹書”發展成嵌金,遼代繼續升級為“丹書金券”,變得越來越珍貴,越來越不容易造假。明代朱元璋一登寶座就制作出一批“免死牌”,賜予二十八位功臣。 丹書鐵券究竟是什么樣子?各代不盡一致,但大同小異。清雍正年間編寫的《浙江通志》記載一塊鐵券很詳細“長一尺八寸三分,闊一尺一寸,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兩;其文嵌金,共三百三十三字。”清代《臺州府志》中,還刊有鐵券嵌金文詞和誓詞。文詞部分主要是所封的官職爵位、封地和功績簡要介紹。誓詞為:“長河有似帶之朝,泰華有如拳之日,唯我念功之旨,永將延祚子孫,使卿長襲寵榮富貴。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可加責。” “免死牌”真的管用嗎?得看皇帝的臉色,比如朱元璋殺害的那些開國功臣——胡惟庸、李善長、藍玉等,他們都有免死牌。可見,這種丹書鐵券也非萬能的護身符,如果超過朝廷允許的限度,這種東西形同虛設,皇帝可發免死牌,也可以收回免死牌,因為皇帝是“金口玉牙”,伴君如伴虎。
【第9句】:【好馬不吃回頭草】(諺)比喻有志氣的人一旦認定了方向,便一意向前,絕不中途反悔,走回頭路。 也作好馬不吃回頭草,好漢不買后悔藥。 好漢不走回頭路,好馬不吃回頭草。
【第10句】:【好漢識好漢,英雄識英雄】(諺)英雄好漢獨具慧眼,他們最能認準誰是英雄好漢。指杰出人物能鑒別人才。
【第11句】:【不怕慢,就怕站】 釋義:見面催一催,往往不抵事,只有緊跟身后才能盡快見效。 例句:“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大伙兒一伸手,就算有頭腦了。”
【第12句】:寧吃開眉粥,不吃皺眉飯.
【第13句】:【瘸驢配破磨】(慣)比喻有缺陷的兩個人正好相配。 也作“破磨對瘸驢”。
【第14句】:【十八般武藝,無有不拈,無有不會】(慣)十八般武藝:刀、槍、劍、戟、棍、棒、槊、鏜、斧、鉞、鏟、鈀、鞭、锏、錘、叉、戈、矛十八種武藝。 形容武藝出眾,精通每一件兵器。 也比喻人掌握各種技能,什么都會。 也作十八般武藝件件皆能。 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十八般武藝樣樣皆通。
【第15句】:【下的是牛馬力,吃的是豬狗食】見“出的牛馬力,吃的豬狗食”。
【第16句】:【家有賢妻,夫不遭橫禍】 釋義:家里有賢惠的妻子,丈夫可以避免意外的禍害。 例句:自古說“家有賢妻,夫不遭橫禍”,只為夫妻是最親信之人,比不得兄弟朋友,因她朝說暮說,男子心腸雖硬,被她勸阻,也要回心。所以說娶賢妻免禍。
【第17句】:【二月的韭菜——頭一茬】(歇)韭菜: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一般農歷二月割頭茬。比喻頭一次。
【第18句】:【日落三條箭,隔天雨就現】 釋義:太陽落山時,天空如有三條箭形云,第二天就會下雨。 例句:麥子收到第四天,競賽正搞得熱火朝天,我們發現有雨情了。先是在太陽落山的時候,我們發現天空上有三條箭形云,按照農諺說:“日落三條箭,隔天雨就現。”
【第19句】:【尿不到一個壺里】(慣)比喻合不來,不能合作共事。
【第20句】:【春風踏腳報】(諺)踏腳報:跑腿報信的人。春風就像跑腿報信的人一樣,到處報信,不斷地改變方向。指春風強勁,方向不定。
【第21句】: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第22句】:【開夜車】(慣)指晚上不休息,加班工作或學習。
【第23句】:【砍倒大樹,不怕枝葉不死】 釋義:比喻為首的打倒了,隨從爪牙也自然垮臺。 例句:張景祥反對老孫頭的話,“大伙先斗韓老六,砍倒大樹,還怕枝葉不死?”
【第24句】:【鋤花要趁黃梅信,鋤頭落地長三寸】 釋義:花:此處指棉花。黃梅信:江南四五月間黃梅成熟。信:定時而至。鋤棉花地要趁黃梅成熟之時,鋤頭一落地,棉苗長三寸。 例句:蠶桑廣類:鋤棉須七次以上,又須及夏至前多鋤為佳。諺日:“鋤花要趁黃梅信,鋤頭落地長三寸。”
【第25句】:【掀被頭討屁臭】(慣)比喻自找倒霉,自討沒趣。
【第26句】:【時來誰不來,時不來誰來】(諺)時:時運。時運來時,飛黃騰達,誰不來巴結奉承;人倒運時,窮愁潦倒,誰也不會來走動。舊指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第27句】:【茄子黃瓜一鍋煮】(慣)形容人員很雜,好人壞人混在一起。
【第28句】:【喝西北風】“喝西北風”這一俗語現在指餓肚子。“喝西北風”有兩個來源,一是出自典籍,一是出自傳說。 先說出自典籍。“喝西北風”原作“吸風”,指道家所宣揚的一種境界,即不食人間煙火,只靠呼吸空氣生存。也指沒有東西吃,餓著肚子過日子。 “吸風”出自《莊子-逍遙游》:“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以后,多有引用。 如唐朝枉檐的《游邊》中有:“萬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風。”清朝吳敬梓的《儒林外傳》中有:“叫我們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像你一毛不拔,我們喝西北風。” 此外還有一則故事。從前,有一個十分吝嗇的趙財主,一心想給兒子請個先生,但又舍不得花錢。到哪里才能請到一個光教書不吃飯的先生呢?夫妻倆動起了腦筋。 妻子說:“聽人說,翻過那座山,有個小村莊,村中有個窮秀才,不吃飯,只喝西北風。如果能把他請來,那就再好不過了。”趙財主信以為真,便騎著毛驢去請那位只喝西北風的先生。 趙財主走出家門不多遠,遇到了晏子。他想晏子是個聰明絕頂的人,何不聽聽他的意見呢?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對晏子說了。晏子聽了連聲說:“好,好,請到這樣的先生真是太好了。”然后,他又連連搖頭說:“不行,不行,要是有一天刮起東南風,拿什么東西給先生吃呢?”此話便傳出去了,趙財主留下讓人“喝西北風”的笑柄。
【第29句】:【兔子尾巴,長不了】 釋義:兔子生來尾巴短,指不會長久存在。 例句:能把地種好不是更好嗎?怕就怕兔子尾巴,長不了,機耕隊那些小伙子開洋犁子還行,種莊稼可不一定行。
【第30句】:【無本難求利】(諺)指做生意要有本錢才能求得利潤。
【第31句】:【天也不空使人】(諺)連老天也不白白派遣人做事。指要人去辦事,總要付給報酬。
【第32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諺)知府:州府的最高行政長官。雪花銀:成色純正的白銀。當上三年清廉的知府,就可得到十萬兩雪花白銀。指舊時無官不貪。
【第33句】:【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釋義:應該由當家人主事。也借指集體中要有領導,辦事要有負責人,不能亂當家。 例句:“家有干口,主事一人。有你男人在場,叫你做什么?走吧走吧!”
【第34句】:【馬桶】“馬桶”即坐便器。南方人習慣稱其為“馬桶”。人用的東西為什么叫馬桶呢?它源自何處? 在中國,最早的關于“馬桶”的詳細文字記載是北宋時期歐陽修的《歸田錄二》中的“木馬子”。在木馬子之前,漢朝稱之為“虎子”。這個名字由來與一個傳說有關。相傳西漢時期飛將軍李廣能騎善射,力大無比。一次,他射死臥虎后,命人鑄成虎形的器具盛裝小便,以此表示對猛獸的蔑視,意在表示蔑視強敵。久而久之,這種專門盛裝便溺之物的器具就被稱為“虎子”了。《西京雜記》上就有關于這種“馬桶”的記載,漢朝宮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后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用具,也是馬桶的前身。可是到了唐朝,因為皇族的先人中有叫“李虎”的,為了避諱,便將這大不敬的名詞改為“獸子”或“馬子”,再往后就俗稱“馬桶”了。 中國古代使用的馬桶是木制的,是一種帶蓋的圓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涂抹。王公貴族使用的馬桶,為了顯示身份,材料高級的多,甚至還有黃金制成的。到了現在,才發展成以陶瓷馬桶為主了。至于抽水馬桶,確實是外國人發明的,1596年英國人哈林頓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個抽水馬桶。
【第35句】:【光屁股打狼——膽大不害臊】(歇)指人膽子是不小,就是丟人現眼,出了丑。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光腚子攆狼——膽大不怕丟人”。腚子:方言,屁股。
【第36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諺)行軍打仗,在軍隊尚未起動時,軍用的糧草必須先籌運。指糧草是行軍打仗的先決條件。 也作“大軍未到,糧草先行”。
【第37句】:【黃梅時節家家雨】 釋義:黃梅成熟時節,即四五月間,水潤土溽,礎壁盡濕,郁蒸的氣體,如同下雨。 例句:黃梅時節家家雨。張蒙溪謂梅當作霉,雨中暑氣也。梅雨善污衣服,故又云霉浣,言其為霉所壞也。
【第38句】:【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 釋義:舊時用葫蘆裝藥。比喻弄不清真相。 例句:王工作員雖然也來過幾次,可惜人年輕,識不透人家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見人家表格細致,訓練忙碌,反以為人家工作認真,大大稱贊。
【第39句】:【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慣)舊時說書的套話,指事情有兩個線索,先說其中的一個。
【第40句】:【燈草欄桿——靠不住】(歇)本指燈草做的欄桿不能倚靠,轉指人不可靠,不能信賴。
【第41句】:【見一半兒不見一半兒】(慣)指看見的事裝作沒看見。
【第42句】:【豬困長肉,人困賣屋】(諺)困:睡覺。指豬吃了睡,還有助于長肉;人要是像豬一樣懶,就必定窮困潦倒,連住房都會賣光。
【第43句】:【將帥無才,累死三軍】見“大將無能,累死三軍”。
【第44句】:【郵票齒】孔現在寄信時,將買來的連在一起的幾張郵票用手一撕,所需的郵票就會順著齒孔掉下來,且郵票不僅不受影響,反而因齒孔部位的半邊齒印排列整齊而更加美觀,使用起來很方便。那么,它是誰發明的呢? 1848年,倫敦市中心的一家酒店來了一個記者,他一面飲酒,一邊撰寫當天的通訊稿件。當他把寫好的稿件塞人信封,準備貼上郵票時,卻找不到裁郵票的剪刀。迫于無奈,他從衣襟里取下一枚小別針,在兩枚郵票的空隙處用別針尖刺了一連串均勻的小孔,然后輕輕撕開,竟然十分整齊美觀。做者無意,觀者有心。坐在記者對面的亞瑟·亨利,心中暗想,假如能發明一種打孔機,在每枚郵票的四邊都打上小孔,那么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結果他真的發明了打孔機,自此,齒孔郵票問世。
【第45句】:【點心】“點心”指糕餅之類的食品。《唐書》記載:唐鄭傪為江淮留后,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謂其弟日:“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點心。”同書又引周暉《北轅錄》云:“洗漱冠飾畢,點心已至。”唐書說明“點心”為饅頭、餛飩、包子等,由此可知點心古時亦指晨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吃早飯一般叫吃“早點”,顯然還保留著“點心”與早晨的飲食有關的意義。 清顧張思的《土風錄》卷六“點心”條下云:“小食日點心……”可見,清時“點心”與今接近。 那么,“點心”源自哪里呢?相傳東晉時期有一大將軍(一說是南宋時期的梁紅玉),見到戰士們日夜血戰沙場,英勇殺敵,屢建戰功,甚為感動,隨即傳令烘制民間喜愛的美味糕餅,派人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點點心意”。從那以后,人們便將美味糕餅統稱為“點心”,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現在我們所說的“點心”雖仍以糕餅為主,但已不限于此,一些隨意的小零食也包括在這個范圍內了。
【第46句】:【一言不實,百事皆虛】(諺)指說一句假話,其他事都會讓人懷疑是不真實的。
【第47句】:【沒有擒虎藝,不敢上山崗】(諺)沒有捉拿猛虎的武藝,就不敢到猛虎出沒的山崗上去。比喻沒有高超的本領,就不敢去犯風險,闖難關。 也作沒得斬龍劍,哪敢下東海。 沒有擒虎藝,不敢上高山;不是擒龍手,怎能下海洋。 沒有擒龍手,不敢下東洋;沒有打虎藝.不敢上山崗。
【第48句】:【樹根兒不動,樹梢兒白搖】(諺)只要樹根扎得穩,樹梢再擺動也是白搖。比喻主事人不發言、不表態,旁人說得再多也不起作用。
【第49句】:【不是冤家不聚頭】 釋義:冤家:仇人;也用于對親人的昵稱。在一起生活,矛盾不可避免,所以有矛盾的人總要聚在一起。 例句:偏偏兒的遇見了這么兩個不懂事的小冤家兒,沒有——天不叫我操心!真正是俗話兒說的,不是冤家不聚頭了。
【第50句】:【來者不拒,去者不追】(慣)指來的不拒絕,走的不挽留。
【第51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釋義:寓言故事:蚌張開蚌殼曬太陽,水鳥鷸見了用嘴啄它,蚌殼緊緊鉗住了鷸的嘴,雙方都不肯相讓,結果,兩個都被漁翁捉住了。故事載于《戰國策·燕策》。比喻兩方相爭,讓第三者得了好處。“漁翁”又作“漁人”。“相爭”又作“相持”。 例句:那些地方官員都知道這個“活閻王”的厲害,誰敢說個不字!他們只得忍痛割愛,白吃一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啞巴虧。
【第52句】:【太歲頭上動土】“太歲頭上動土”比喻不畏權勢敢于觸犯強權的行為。 源出兩支。 一說“太歲”是古代天文學中假設的星名,與木星(歲星)運行的方向相反。舊時迷信,認為太歲是個兇惡的煞神,是“百神之統”。他“奉領諸神,統正方位,斡運時序。”太歲所經過的方位為兇方。有一句諺語就是這樣說的:“太歲當頭坐,非實便是禍。”《土風錄》云:“術家以太歲為大將軍,動土遷移者必避其方。”意為建筑蓋房時找準方位,避免與太歲沖突。于是民間就有了“不要在太歲頭上動土”的說法。 二說“太歲頭上動土”源于一個故事。唐朝末年,黃巢率領起義軍走潼關、入長安,建立了大齊政權。這位農民起義領袖習慣流動作戰,在皇宮里待不住,常常率領親兵親將百余人出長安觀察地形,研究作戰方案。一天,行至臨潼縣荊山原邊,被一座高大墳墓擋住去路,上前一看,原來是劉邦之父——漢太上皇陵,占據大片良田。黃巢心想,這個太上皇生前魚肉百姓,死后還霸占著這么多田地苦害百姓,擋我去路,實在可恨,便喚隨從借了一把鐵锨挖了起來,因用力過猛,锨把折了,于是,他又親自向農夫借了一把大锨,登至墓頂,幾锨就把墓頂挖了個大坑。黃巢放聲大笑,朗吟了詩一首:“輾轉中原逐驚鹿,西進長安過齊都。吾輩豈是山野人,太歲頭上敢動土。” 吟罷,余怒未息,拖锨下原,競把原邊劃了一條深溝,人們叫它鐵锨溝。從此,“太歲頭上動土”這句話就流傳下來。
【第53句】:【鐵嘴豆腐腳】(慣)說話厲害,但底氣不足。形容人外表厲害,實際上是軟骨頭。
【第54句】:【大姑娘十八變】(諺)十八變:一說女子長到十八歲變化較大;一說由幼女到少女再到成年,面貌在不斷變化。指女孩子隨著年齡漸長,會越變越俊美。
【第55句】:【螞蟻進磨盤——條條是道】(歇)磨盤:磨的底盤。道:本指磨的底盤里條形的溝槽,轉指道路。 形容可走的道路很多。
【第56句】:【灶老爺上西天——有一句講一句】(歇)灶老爺:灶神,也叫灶君、灶王爺。舊俗每年臘月廿三祭灶神,認為灶王爺此時會上天報告所掌管的人家的情況。指實話實說,毫無保留或隱瞞。 也作灶王爺上西天——有啥說啥。 灶王爺升天——實話實說。
【第57句】:【馬好還得鞍子配】見“好馬須得配好鞍”。
【第58句】:【暖水瓶兒——外面冰涼,里邊熱乎】(歇)冰涼:本指溫度低,轉指冷淡。熱乎:本指溫度高,轉指熱情。指外表看似冷淡,而內心很熱情。 也作暖水瓶——表面冷,心里熱。 屬暖水瓶的——外頭冷,里頭熱。
【第59句】:【橫草不拈,豎草不動】(慣)拈:取,拿。形容非常懶惰,什么也不干。也形容嬌生慣養,什么也干不了。 也作橫草不拈,豎草不抬。 橫草不動,豎草不拿。
【第60句】:【吃雞蛋不吃雞母】(諺)雞母:母雞。指只可吃雞蛋,不可吃下蛋的母雞。比喻投入再生產的資本不能花銷,只可花銷利潤。
【第61句】:【乘龍快婿】“乘龍快婿”是對稱心如意女婿的美稱,它是一個組合詞,源自兩處,兩源合一而成。 單說“乘龍”,也是對女婿的美稱。典出《太平廣記·四·蕭史》引《神仙傳拾遺》。據說,秦穆公有個女兒名叫弄玉,善吹簫。秦穆公把弄玉嫁給蕭史。蕭史也善吹簫,并作風鳴。過了十多年,一天晚上,他們吹簫似鳳聲,引得鳳凰飛來到其房子上。于是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升天而去。后因稱佳婿為“乘龍”或“蕭史”。如杜甫《李監宅》詩:“門闌多喜色,女婿近乘龍。” 再說“快婿”,同樣是指稱心如意的女婿。典出《魏書·劉曬傳》,據載:郭瑀有女方二八.郭看中了劉曬,有心擇曬為女兒良偶。于是,在自己的座位前另設一席子,對著弟子說:“我有一女兒,年方長成,欲覓一快婿,誰坐下這席子,我就把女兒許給誰。”話音剛落,劉昞就起身坐到席子上,神態莊重地說:“剛才聽老師說想找快婿,我劉昞就是這個人。”郭璃遂將女兒嫁給他。后來,人們便叫稱心的女婿為“快婿”。 后世人們又把“乘龍”和“快婿”合起來用,稱稱心如意的女婿為“乘龍快婿”。
【第62句】:吃一回虧,學一回乖。
【第63句】:【三只手】“三只手”是小偷的代稱。這一稱呼怎樣來的呢? “三只手”是個外來詞。古羅馬有位劇作家叫普圖斯,據說它寫過一百多部喜劇,如《一壇金子》、《孿生兄弟》等。這些作品曾在羅馬舞臺上風行一時,風格幽默,情節生動。“三只手”便和《一壇金子》有關。 劇中的老爸吝嗇鬼尤克里奧丟了一壇金子,他懷疑是家里的奴才拿了,便要奴才伸出手來給他看有沒有拿黃金。看了一只,沒有,又看一只,還是沒有,最后要奴才給他看“第三只手”。從此“三只手”便成了小偷的代稱。
【第64句】:【吃一次虧,長一次見識】 釋義: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例句:“吃一次虧,長一次見識,把人都教能啦。”
【第65句】:【工作好干,伙計難共】(諺)伙計:合伙共事的人。做好工作不難,處理好合伙人之間的關系不容易。指協調好工作中的人際關系是做好工作的關鍵。
【第66句】:走路不怕上高山,撐船不怕過險灘。
【第67句】:【天有陰睛,月有圓缺】 釋義:比喻人生之路,有時平坦幸運,有時坎坷倒霉。 例句:我安慰他說:“‘天有陰晴,月有圓缺’。碰上這種東西。算咱們倒霉。”
【第68句】:【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第69句】:【有錢不買張口貨】(諺)張口貨:張口吃白飯的人。指有錢人不會買一個只吃飯不干活的人。
【第70句】:【寧窮一年,不窮一節】(諺)節:民俗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等。寧可一年中天天過省儉日子,逢年過節也必須過得豐盛。
【第71句】:【燕子不吃落地的,鵓鴣不吃喘氣的】(諺)鵓鴣(b。gu):鳥名,俗稱水鴣鴣。落地的食物不潔,燕子不吃;喘氣的小蟲有病,鵓鴣不吃。 借指注重飲食衛生的人,不潔不凈的食物不入口。
【第72句】:【大蝦燒三段,三節挨痛】 釋義:大蝦分作三段燒,哪一段都疼。比喻多方受難為。 例句:她總的意思,是不打算叫“女犯”去北平。這一來,把我夾在當中,老鼠進風箱才兩頭受氣,大蝦燒三段,三節挨痛。一個“犯人”三家爭,龜喜要送,川島要命,瑞琪要縱,這差事昨伺候。
【第73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諺)五臟:指心、肝、脾、肺、腎五種器官。 麻雀雖然小,腹內五臟卻都齊全。 比喻規模不論大小,組織分類總者5齊全。 也作麻雀雖小,肝膽俱全。 麻雀雖小,腑臟皆全。
【第74句】:【吃個雞蛋還得挑四棱的】(慣)棱:棱角。形容過分挑剔苛求。
【第75句】:【財去人情去】 釋義:錢財沒有了,人情也就沒有了。 例句:到這時,烏大奶奶才嘗到財去人情去的滋味。后悔把產業變賣得太干凈,銀子花得也太順溜,第一次顧慮起烏大爺回來不好交賬的事了。
【第76句】:【事看誰辦的,法看誰犯的】(諺)事情要看是誰辦的,國法要看是誰犯的。指舊時認錢不認理,認權不認法。
【第77句】:【富家一席酒,貧漢一年糧】(諺)富家豪華奢侈,一席酒筵的費用,就是夠買貧窮人家一年的口糧。 指富人生活極其鋪張浪費。也指貧富之間的差距驚人。
【第78句】:【抱金娃娃】(慣)比喻得到極大的收獲。
【第79句】:【天狗吃不了日頭】 釋義:迷信認為,日、月之蝕是天狗吃了太陽和月亮。比喻事情不會變壞,不用擔心。 例句:天狗吃不了日頭,你就把心放在肚里吧!
【第80句】:【馬屁拍在馬腿上】(慣)比喻討好別人卻不合人心意,反而討了沒趣。 也作“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上”。
【第81句】:【雞鳴狗盜】“雞鳴狗盜”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或低下卑微的行為。它源自戰國時期的《孟子》一書。 《孟子》中記載了個“雞鳴狗盜”的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被秦昭王扣留在秦國,孟嘗君派人去見秦王的愛姬,請她幫忙。這個愛姬說她想要孟嘗君的銀色狐皮袍子。孟嘗君有一件銀色狐皮袍子,價值千金,天下無雙,可是到秦國時已經把它獻給秦昭王了,哪兒還能要回來呢。正當孟嘗君愁眉不展的時候,他的一個門客說:“我有辦法。”當天晚上,這個門客從狗洞潛入秦宮,“汪汪”學了幾聲狗叫,蒙蔽了守衛,偷出了皮袍子,將它獻給了愛姬,孟嘗君才得以釋放。孟嘗君怕秦王反悔,就更名改姓,連夜逃跑。半夜,他們到了函谷關,只見城門緊閉。要等到雞叫的時候才能開關放行。大家正發愁,有個門客捏著鼻子學起了公雞打鳴,緊跟著,關里的公雞全都打起鳴來。守關的人聽見雞叫就開了城門,孟嘗君順利出關,終得脫險,逃回了齊國。后來人們使用“雞鳴狗叫”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或低下卑微的行為。直到現在,“雞鳴狗叫”仍舊被人們引用。原來“半夜雞叫”不是周扒皮的發明,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
【第82句】:【把鼻子氣歪了】(慣)形容人特別生氣。
【第83句】:【餓狗不離主】 釋義:挨餓的狗不離開主人。 例句:周虎山心里想,對呀!“餓狗不離主”。只要那條狗真是劉大斗的,那說明土匪很可能就在盤古洞里。
【第84句】:【白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諺)酒是白色的,喝多了卻使人面紅;金子是黃色的,卻能誘發世人貪取的黑心。指對金錢的貪婪能使人喪失天良。 也作“吃酒紅人面,財帛動人心”。
【第85句】:【腳打著腦勺子】(慣)腦勺子:后腦勺。形容跑得極快。也形容非常慌亂或非常忙。 也作腳踏著腦勺子走。 腳后跟打著腦勺子。 腳后跟打后腦勺。
【第86句】:【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 釋義:比喻某地有相貌出眾的女人。 例句: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不免就有游山逛水,拈花惹草的閑人。
【第87句】:【餓死不吃瞪眼食】(諺)瞪眼食:瞪著鄙視的眼睛給人吃的飯。寧肯餓死,也不吃別人瞪眼施舍的食物。指寧可不要命,也不能舍棄人格。
【第88句】:【二一添作五——平分】(歇)二一添作五:珠算口訣,即用二去除十位上的一,得五。指二人平分,各占一半。 也作“二一添作五——一半”。
【第89句】:【不怕紅臉關爺,就怕抿嘴菩薩】 釋義:關爺:關羽,三國時蜀國的名將,性格耿直。性格爽直的人容易相處,表面和善的人難以對付。 例句:“我們的對手是這樣一只九尾狐。常言道:‘不怕紅臉關爺,就怕抿嘴菩薩。’我們對付這樣的敵人,可要動動腦子才行啊!”
【第90句】:【鵓鳩樹上鳴,意在麻子地】(諺)鵓鳩:又名勃鴣,鳥名。鵓鴣鳥身在樹上嗚叫,心卻想的是吃麻地里的麻子。比喻人表面做作往往是假,心里暗打主意才是真。
【第91句】: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第92句】:【當著和尚罵禿子】(慣)比喻表面上罵那個人,實際上是罵眼前這個人。 也作“當著和尚罵賊禿”。
【第93句】:【兒子是自己的好,太太是人家的好】 釋義: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好,人家的太太好。 例句:“當然哪!”媽媽羞顏歡笑:“男人都一樣,兒子是自己的好,太太是人家的好!”
【第94句】:病急亂投醫,逢廟就燒香。
【第95句】:【大旱三年,還有恨雨之人】(諺)指即使發生大旱,三年不下雨,也還有人對下雨心懷怨恨。泛指任何好事都不可能讓人人滿意,個個稱贊。 也作“十年不下雨,也有怨雨人”。
【第96句】:【陰一句陽一句】(慣)形容說話陰陽怪氣。
【第97句】:【二十四只烏鴉亂張口——不知聽誰的是】(歇)指眾說紛紜,使人無所適從。
【第98句】:【潘郎倒騎驢——永不見你畜牲面】(歇)潘郎:晉代潘岳,字安仁,也稱潘安,貌美,詩文中常作為美男子的代稱。畜牲:本指驢,轉用來罵人。指永遠不與壞人見面。 多用來表示斷絕關系。
【第99句】:【人的名兒,樹的影兒】(諺)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名聲;什么樣的樹,就有什么樣的陰影。指人的品行決定著人的名聲,品行好名聲就好,品行壞名聲就壞。 也作人的名,樹的影。 人有名,樹有影。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微信朋友圈最火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