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被窩里不見了針,不是婆婆就是孫】 釋義:不是你,就是他,不會是外人。 例句:咱看事情總得鬧個水落石出,被窩里不見了針,不是婆婆就是孫,咱村上會寫字的人,掰著腳趾頭數得清的,把筆跡拿來對對,不一下就明白了嗎?
【第2句】:【把新鞋往泥里踏】(慣)踏:(在雨雪、泥水中)踩。比喻自討苦吃。
【第3句】:【一貨有一主,賴貨等行時】(諺)行時:也說興時,流行于當時。有什么樣的貨,就會有什么樣的買主,賴貨也會有興時的時候。指貨物不愁賣不出去,要有耐心等待。
【第4句】:【狐貍尾巴露出來了】 釋義:民間故事說狐貍會變成人,常常變成美女來迷人,但還帶著尾巴,偽裝由此而暴露。比喻露出破綻,暴露真相。“露”叉作“現”。 例句:熊木祿心里暗暗罵了一聲:你小子狐貍尾巴到底露出來了!徐黑闖真會掐算啊,蘇完全按這條道跑呢。
【第5句】:【自己不喝酒,嫉妒人臉紅】(慣)比喻自己得不到而嫉妒別人。
【第6句】:【汗珠摔八瓣兒】(慣)形容非常辛苦、勞累。多指從事農業生產。 也作“一個汗珠摔八瓣兒”。
【第7句】:【說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慣)指言行不一致或耍兩面手法。
【第8句】:【沒有彎彎肚子,不敢吃鐮刀頭】(諺)指有彎彎的肚子,才敢吞吃彎彎的鐮刀。比喻人在某方面沒有特別的本領,就不敢去冒某方面的風險。 也作沒有彎彎腸子,別吞鐮鉤刀子。 沒那彎彎肚子,也吞不下這鐮刀頭。
【第9句】:【賊無歷底中道回】(諺)歷底:內應。指賊行竊無內應,無法下手,往往中途返回。
【第10句】:【方木頭不滾,圓木頭不穩】(諺)指方木頭放置時穩實,可有不便滾動的缺點;圓木頭容易滾動,但放置起來不穩當。比喻世間人和事,有優點就有缺點,不會完美無缺。
【第11句】:【成大事不記小仇】 釋義:要成就大事業,就不能在小事上計較。 例句:“他的左右人都巴不得一下子攻破城市,替他報仇。……他說,成大事不記小仇。”
【第12句】:【狐貍精】“狐貍精”指妖媚迷人的女子(罵人的話)。狐貍本是我國常見的一種動物,因為善于偽裝,性情狡黠,自古就被人們“妖化”,并且常與不良女子聯系在一起。東漢的趙嘩《吳越春秋》說大禹娶了涂山女為妻,此女為九尾白狐變化而來。許慎《說文解字》干脆說:“狐,妖獸也,為鬼所乘。”晉代干寶《搜神記·陳羨》也說:“狐者,先古之淫婦也,其名阿紫,化而為狐。”郭璞的《玄中記》描寫更詳細:“狐五十歲能變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或為丈夫與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不過,這時尚未有“狐貍精”之名。 “狐貍精”之名始于唐初。《太平廣記·狐神》載:“唐初以來,酉姓皆事狐神……當時有諺日:‘無狐魅,不成村’。”這個“魅”字,《說文》釋為“老物精也”。狐魅,也就是“狐貍精”。 “狐貍精”名稱始于唐初,第一個被稱為“狐貍精”的女人則是女皇武則天。武則天被唐太宗賜號“武媚”,又名“媚娘”,因其穢亂春宮,淫亂狎邪,人們自然將“狐魅”與“狐媚”、“武媚”聯系起來。由此,“狐貍精”成為“不良”女性的代稱。特別是明代許仲琳寫的《封神演義》,把商紂王的妃子妲己說是“狐貍精”變化而來,迷惑商紂王致使其社稷滅亡,更加重了“狐貍精”的淫惡形象。《封神演義》影響廣遠,于是遂把這個名稱用到具有不良行為或嫵媚、輕浮而具有誘惑力的女性身上,由此,流傳開來并被廣泛應用。
【第13句】:【釣魚憑竿,捉雀憑篩】(諺)離了釣竿,釣不上魚來;離了竹篩,捅不住雀鳥。泛指人不論做什么事,總離不開相應的得力工具。
【第14句】:【一錘子買賣】 釋義:比喻不管好壞,反正就是一次。“錘子”又作“杵子”。 例句:行不行,就得看我的本事昨樣了。一錘子買賣,行,啥都好說;不行,不行也得行!
【第15句】:【一點水一個泡】(慣)形容人說話不夸大也不縮小,誠實可靠。
【第16句】:【膽是嚇大的,力是壓大的】(諺)膽量是在承受驚嚇的過程中逐步變大的,力量是在承受壓力的環境中不斷增強的。指人的膽量和力量,都不是先天帶來的,而是后天鍛煉出來的。
【第17句】:【打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啦】見“從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第18句】:【開店不怕大肚漢】(諺)大肚漢:飯量、酒量很大的人。指開著的酒店飯店,正歡迎那些酒量、飯量大的顧客。泛指顧客消費多,商家自然就贏利多。 也作“開起酒飯店,不怕大肚漢”。
【第19句】:【石油】說起“石油”,有說是外來詞,有說是國產詞匯,其實,它的名字源于中國,大規模開采始于國外。大規模開采石油是在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時代用煤不用油,內燃機時代才開始大規模用油。優質的石油產品,發達的石油工業,歐美應執牛耳,中東國家為產油龍頭。新中國成立后,雖先建有玉門油田,但直到六十年代初,才在大慶開出大油田,從此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這似乎說明國外的石油先于中國。 不是!“石油”不僅是地道的中文,而且,石油在一千年前已被中國人發現,在外同人尚無認識時,國人開始了使用。“石油”足鼎鼎大名的沈括定名的。他于1080年在延州(今陜西延安)任官,他見很多人在泉邊用小罐裝盛流出的黝黑油狀物,據說可以點燈。沈括也裝了些帶回家去。他在黑油中放條燈芯,果然可像豆油一樣點燈照明用。它燒出的黑煙,凝聚成黑灰,還是最好的寫字之墨。沈括給它起名“石油”,還做了首石油贊美詩:“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落揚塵。”“石油”一詞,被三百多年前清初的《康熙字典》收進。 早在宋朝中國已經有了石油,石油的發現是中國人的驕傲,現在,中國正向石油強國發展。
【第20句】:【烏鴉彩鳳不同棲】(諺)比喻志趣高雅的君子,絕不會和低三下四的小人混在一起。
【第21句】:【清水鍋里煮銅錢,一眼看到了底】 釋義:比喻對事情了解得很清楚,很透徹。 例句:后來這些年,李家大院的所作所為,可真是清水鍋里煮銅錢,一眼看到了底。
【第22句】:【老虎不吃人——惡名兒在外】(歇)指壞名聲流傳在外面。也指被人誤解。
【第23句】:【老鴉野鵲揀旺處飛】見“鵓鴿子旺邊飛”。
【第24句】:羊群走路靠頭羊。
【第25句】:【好狗不擋路】(諺)指機靈的狗不臥在道路當中,阻擋往來交通。比喻知趣曉事的人,絕不做妨礙別人行動的事。 也作好狗不擋道。 好狗不礙路,礙路沒好狗。
【第26句】:【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諺)沒志氣的人,經常立志,卻不能實行;有志氣的人,一次立志,終身實行。指立志不在次數多,在于堅定不移。
【第27句】:【人怕上床,字怕上墻】(諺)指寫的字掛墻容易發現敗筆。
【第28句】:【半個秀才】“半個秀才”指有一定的文化,但屬于低層次的。在使用上根據文章語言環境,有時用于褒獎,有時用于嘲諷。如通過參加掃盲班,王大叔也能頂半個秀才了。再如,《孔乙己》里有句嘲諷孔乙己的話:“你怎得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那么科舉考試真有“半個秀才”的稱謂嗎? “半個秀才”源自民間。按清朝科舉考試制度,童生方有資格參加秀才考試。先經縣考初試,再府考復試;復試通過者,可參加由學政主持的院考;院考選上的稱為生員,生員亦即秀才。而那些沒有考取秀才的童生,也還是有出路的,經學政擇優錄為佾生。佾生即朝廷和孔廟中任佾舞的歌生、舞生。 這樣看來,佾生只是童生到秀才的“一半”。所以民間把佾生俗稱為“半個秀才”。
【第29句】:【不到火候不揭鍋】 釋義:比喻要抓住適當的機會。 例句:袁堅呢,喜歡仔細觀察,理出個頭來,不到火候不揭鍋。
【第30句】:【朝踏露水夜踏霜】(慣)比喻早出晚歸,辛苦奔波。
【第31句】:【身靜養指甲,心靜養頭發】(諺)身閑的人,養得指甲又長又完好;心靜的人,養得頭發又長又光亮。 指人在生活中,難得的是身心閑靜。
【第32句】:【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釋義:應該由當家人主事。也借指集體中要有領導,辦事要有負責人,不能亂當家。 例句:“家有干口,主事一人。有你男人在場,叫你做什么?走吧走吧!”
【第33句】:【人行有腳印,鳥過有落毛】(諺)人走過總會留下腳印,鳥飛過總會落下羽毛。指人只要有行動,即使再隱秘,也必定會留下蛛絲馬跡。
【第34句】:【三十六計走為上】此語指事態無法挽回,別無妙計,只有一走了事。常言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走為上”確實是三十六計之一,排在最后一計。那么,是誰把“三十六計走為上”組合成一句俗語呢? 據《南史·王敬則傳》,南朝齊代,明帝蕭鸞病情嚴重,生命垂危,輔國將軍王敬則趁機謀反。明帝的二兒子蕭寶卷當時正在東宮議事,派人上屋觀望,見征虜亭大火沖天,王敬則大兵將至,蕭寶卷嚇得趕緊收拾行裝準備逃走。有人報告了王敬則,王敬則自言自語,像是對著明帝父子說:“過去檀道濟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就讓你們父子趕快逃命去吧!”看來王敬則雖然謀反,但沒把事做絕。
【第35句】:【腦子怕不用,身子怕不動】(諺)腦子怕的是不用,越不用越遲鈍;身子怕的是不動,越不動越僵硬。 指腦子越運用越靈活,身子越活動越健康。
【第36句】:【眾人的唾沫,能積成湖泊】(諺)大家一人吐一口唾沫,就能匯集成湖泊。指眾人的怨怒,能造成極大的聲勢。
【第37句】:【膠粘著胯】(慣)譏諷人走不動或行動遲緩。
【第38句】:【牛鼻子穿環——讓人家牽著走】(歇)指自己沒主見,完全聽從別人。也指受制于人,只能任人擺布。 也作“牛穿鼻子——任人牽”。
【第39句】:【小麥剃了頭,高梁沒過牛】 釋義:小麥收割完時,高梁長得像牛那樣高了。 例句:這里的小麥大部已經收割完了。“小麥剃了頭,高梁沒過牛。”四下一片片的秋高梁,腰身高大,郁郁蔥蔥,一棵棵頭頂上,像伸出了把槍,葉子支繃著,像大叫驢耳朵。
【第40句】:【前有車,后有轍】 釋義:前面有車走過,后面便留下車轍印痕。比喻前人的經驗教訓,后人可作為借鑒。 例句:萬一碰上鬼子偽軍跟他在一塊兒,也是一樣辦法,反正跑不了就光榮犧牲。前有車,后有轍,雙喜就是我的榜樣!
【第41句】:【百人之堡,干人不能攻】 釋義:堡:城堡。一百人防守的城堡,一千人也難攻下。比喻地理形勢的重要。 例句:百人之堡,千人不能攻,其勢便也。
【第42句】:【來者不拒,去者不追】(慣)指來的不拒絕,走的不挽留。
【第43句】:【鳥靠翅膀,人靠腳力】(諺)鳥要生存,全靠翅膀到處飛翔;人要生存,全靠自己的腳力到處活動。指人是憑著親身實踐開拓事業的。
【第44句】:【年三十放炮仗——響到一塊兒】(歇)響:諧“想”。指彼此或眾人所想的都一個樣。
【第45句】:【繡花枕頭——一包草】(歇)比喻人徒有其表。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繡花枕頭——一肚子草。 繡花枕頭——里面一包草。
【第46句】:【三個銅錢放兩處——一是一,二是二】(歇)本指銅板一處一個,另一處兩個;轉以形容言行一絲不茍,本來怎么樣就怎么樣。 也作“三個銅錢擺兩邊——一是一,二是二”。
【第47句】:【葫蘆牽到扁豆藤】(慣)比喻把不相干的事情扯到一起。
【第48句】:【一個籬笆三棵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釋義:說明人需要別人幫助。 例句:“俗話講,一個籬笆三棵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我不是好漢,但我手下需要幾個得力的人。……”
【第49句】:【初蘭初四蛾眉月】 釋義:蛾眉:女子眉毛。初三初四的月兒樣子好像女子蛾眉。 例句:初生之月,婦女稍知書者日:“初三初四蛾眉月”,余則日“月牙兒”。
【第50句】:【采動荷花牽動藕】 釋義:比喻觸動或牽連到了某人。“牽動”又作“動了”。 例句:崔永光謙遜地說:“采動荷花牽動藕,軍民本是一家人。人民的痛苦就是我們的痛苦。”
【第51句】:【三日賣不得一擔真,一日賣了三擔假】(諺)三天連一擔真貨也賣不了,一天卻能賣出三擔假貨。指在商業道德淡薄的社會里,真的背時,假的走紅。
【第52句】:【狗無廉恥,一棍打死;人無廉恥,無法可治】(諺)狗無恥處死即可,人無恥則難以處置。指人要是不顧羞恥就無藥可救。
【第53句】:【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諺)有錢有勢時,不管相識不相識都來結識;貧窮潦倒時,就連親戚也不來接近。指人情冷暖,嫌貧愛富。 也作富貴人求合,貧窮親不睦。 富貴有親朋,貧困無弟兄。
【第54句】:【揀高枝兒飛】(慣)比喻巴結攀附有權勢、有地位的人。
【第55句】:【鐵打衙門流水官】(諺)衙門:官署,官員辦公的地方。指衙門像鐵鑄的一樣原處不動,官員卻像流水一樣,一任去了一任來。 也作“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
【第56句】:【君子不吃無名之食】 釋義:君子不平白吃人食物。 例句:“你不說明,我也不吃。常言說得好:君子不吃無名之食。”
【第57句】:【十分惺惺使五分】(諺)惺惺:聰明機敏。指聰明不可使盡,否則禍及子孫。 也作十分惺惺使九分,留著一分與兒孫。 十分聰明使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
【第58句】:【輸贏勝敗,兵家常事】見“兵家勝負,自古無常”。
【第59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慣)六路:指上、下、左、右、前、后。八方: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眼界開闊,聽覺靈敏。形容人機警靈敏,信息靈通,遇事能迅速作出反應。
【第60句】:【老虎還有個打盹的時候】 釋義:比喻本事再大的人也難免有時疏忽。 例句:兒子又說:“老虎還有個打盹的時候,誰辦事還能不灑湯漏水?人家給算錯賬,你悄悄叫人家重算算也就罷了。”
【第61句】:【貓認屋,犬認人】(諺)指貓在外能辨識自家的房屋,卻不認自家的主人;而狗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追隨自己的主人。
【第62句】:【你有長籮索,人家有彎扁擔】 釋義:蘿筐繩子再長,用彎扁擔也能把籮筐挑起來。比喻計策再高明,對方也有對付的辦法。“索”又作“繩”;“彎”又作“翹”。 例句:我們特派員雖然計謀多端,終究比不過人家,真是“你有七算,人家有八算;你有長籮索,人家有彎扁擔”。
【第63句】:【一瓶子不足半瓶子晃】見“滿壺全不響,半壺響叮當”。
【第64句】:【反其道而行之】這一詞語經常用到,意思是用與對方相反的辦法行事。 “反其道而行之”的出處與韓信有關。楚漢相爭時,在力量對比上,項羽處于強勢,劉邦處于弱勢。在張良和蕭何的力薦之下,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據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對劉邦說:“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日其強易弱。今大王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意思是說,項羽雖然被稱作一霸,但他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天下百姓的心。所以我說他的強大很快就會變弱。今天大王確實能夠用相反的方法行事,聚集天下的勇武之士,還有什么不能被消滅的? 劉邦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一直執行這方針,楚漢之間,強弱易勢,最終取得了勝利。
【第65句】:【好漢不提當年勇】(諺)英雄好漢不向人夸耀自己過去的功績。指好漢只是立足現在,展望未來,絕不背歷史的光榮包袱,炫耀自己的過去。也指年輕時的強大功力,到老年自然衰弱,不能相比。 也作好將不說當年勇。 英雄不夸當年勇。
【第66句】:人要心強,樹要皮硬.
【第67句】:【拿豬頭送錯了廟門】(慣)比喻巴結、投靠錯了人。
【第68句】:【肩膀頭子扛著一張嘴】(慣)指只知道吃。
【第69句】:【一人一把號】(慣)比喻一人一個主意,意見不一致。
【第70句】:【摻沙子】(慣)比喻安插新人,以改變原來的人員組成。
【第71句】:【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釋義:接近優秀人物或好的環境就會受到好的影響。 例句:“俗語說的‘挨金似金,挨玉似玉’,今番親家太太的談吐就與往日大不相同了。”
【第72句】:【呆子有呆福】(諺)指呆笨的人心眼單一平實,往往有福氣交好運。 也作“憨人自有憨福”。
【第73句】:【肩膀頭兒不齊不是親戚】(諺)站在一起一高一低的不是親戚。 指貧富、社會地位相差太大的雙方,不會結成真正的親戚關系。
【第74句】:【穩坐吃三注】(慣)三注:賭場用語,指押在上門、下門和天門三個位置上的賭注。指不費氣力穩得多方錢財。也比喻坐享其成,不勞而獲。
【第75句】:【死后方知萬事休】(諺)指生前的恩恩怨怨,權勢名利,死后都一筆勾銷,可人活著時卻難得有真正的超脫。
【第76句】:【耗子拉木锨——大頭在后】見“老鼠拉木锨——大頭在后面”。
【第77句】:【豎的好吃,橫的難咽】(諺)吃東西,順著的好下喉,橫著的難下咽。 比喻順耳的話人愛聽,逆耳的話難以入耳。也比喻合情順理的話好接受,蠻不講理的話惹人厭。 也作“順著好吃,橫著難咽”。
【第78句】:【寧吃天上二兩,不吃地上一斤】見“能吃飛禽一口,不吃走獸半斤”。
【第79句】:虎瘦雄心在,人窮志不短.
【第80句】:【先喝為敬】“先喝為敬”是中國人請人吃酒的禮儀和規矩。它源于古人喝酒時的“應酬”。 古人喝酒時,主人必須先于客人飲酒,是為“獻”。主人先飲,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無毒”,可以放心飲用之意。主人飲過之后,客人亦須飲酒以回敬主人,是為“酢”,亦稱“報”。之后,主人為勸客人多飲,自己必先飲以倡之,是為“酬”。客人在主人飲過之后也舉杯暢飲,是為“應酬”,以此回應主人的厚意。這樣的禮俗慢慢延伸下來,就是今天的“先喝為敬”。
【第81句】: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第82句】:【不怕不賣錢,就怕貨不全】(諺:指生意場中不愁賣不了錢,只愁貨物不齊全,滿足不了顧主的需求。 也借指手藝行業要想使事業興盛,就必須盡力滿足人們的需求。
【第83句】:香花不一定好看,會說不一定能干。
【第84句】:【佛】“佛”,國人皆知,但“佛”字是怎么產生的,可能有許多人不知。 佛教源于印度,但“佛”字卻源于中國。這是怎么回事呢? “佛”,全稱有“佛陀”、“佛馱”、“休屠”、“浮陀”、“浮屠”、“浮圖”、“浮頭”等,意為覺者、知者。覺,也就是正覺遍知的大覺大悟者。 公元67年,即東漢時期,佛教正式傳人中國,當時,中國沒有“佛”這個字,只有古字“弗”,因為二字的音相同,佛陀是人,所以在“弗”字旁加個“人”字邊,“佛”字是當時新造出來的一個字,是佛陀專用字,這就是“佛”字的來源。佛是覺悟了的眾生,眾生是沒有覺悟的佛,佛者覺也。 佛是智慧,是覺悟。佛教認為過去有人成佛,未來也會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覺悟的可能性,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第85句】:【穆桂英大破天門陣——陣陣出馬】(歇)穆桂英:《楊家將》中人物,原是山東穆柯寨寨主,自招楊宗保為婿,歸于宋營;智勇雙全,尤擅騎射,在抗遼時,曾躍馬橫刀,大破天門陣,屢建戰功。本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時,每次作戰都親自上陣;轉喻婦女對某項活動或事業非常積極,回回都參加。
【第86句】:【正人先正己】(諺)指要糾正別人,先要自己做好。
【第87句】:【警察打他爹——公事公辦】(歇)指公家的事按公家規定的章程辦理,不徇私情。
【第88句】:【遠親近鄰,不如對門】(諺)指對門人家比遠親和近鄰更便于相互照應。 也作遠親不如近鄰。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
【第89句】:【皇上家的工,慢慢兒的蹭】(諺)蹭:磨蹭。朝廷派下的活兒,可以慢慢騰騰地做,不必著急。舊指公家的派差,只消極應付就是了。
【第90句】:【墻頭的冬瓜——兩邊滾】(歇)比喻兩頭討好。
【第91句】:【不義之財不可貪】(諺)指求財必須來自正道;對那些要用不法手段才能弄來的錢財,絕不可貪求。
【第92句】:【既來之,則安之】這個詞語的意思是,在某種不太情愿的情況下,既然已經來了,就應該安下心來或者安頓下來。 “既來之,則安之”語出《論語·季氏》,其原文是:“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意思是,如果能做到這樣,那么遠方的人如果不歸順我們.我們就要倡導文教德化來吸引他們,他們已經來到我們這里,我們就要好好安排他們,不能撒手不管。提倡的是以德服人。 它的原意是對內說的,勸自己的人。而現在的意思是勸外來的人。這個詞語的原意與我們今天使用的意思已經相去甚遠了。
【第93句】:【全福人】結婚前請“全福人”幫忙,結婚時請全福人操持是結婚時的一種風俗。所謂“全福人”,一般指此人自己的父母健在,老公及公公婆婆也健在,她自己還需要兒女雙全。這是為什么呢?它來源于要借“全福人”的福,非全福人不能到跟前。 縫被子需要全福人幫忙,被子的四角要放上紅棗、桂圓、花生、蓮子,寓意早生貴子;新娘子吃的餃子、長壽面需要全福人來做;結婚這天,娶親太太需要由全福人來充當;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同坐,并由全福人喂沒有煮熟的餃子,邊喂邊問:“生不生?”新娘定要回答:“生。”(生孩子與水餃生同音);睡前要由全福人給新人鋪好被褥,放上栗子、花生、棗,意為“早立子,花搭著生。”至此,全福人的任務圓滿完成。
【第94句】:【雜癥好醫,吏病難治】(諺)指人體的疾病容易醫治,官吏腐敗的弊病難以革除。
【第95句】:【頭白可種桃】(諺)人到年老發白時,栽種桃樹還趕得上吃桃子。指桃樹結果實比其他果類樹木快。
【第96句】:【屎一把,尿一把】見“一把屎一把尿”。
【第97句】:【六一兒童節】“兒童節”也叫“六一國際兒童節”,每年的六月一日舉行,是全世界少年兒童的共同節日。每當此時,孩子們都興高采烈地歡度著自己的節日。其實,“六一”是一個悲慘的日子。 “六一兒童節”源自“二戰”的一個悲慘的事件。在“二戰”期間,1942年6月,捷克利迪策村十六歲以一上的男性公民和全部嬰兒遭到德國法西新的槍殺。他們還把婦女和九十多名兒童押往集中營,并燒毀了這個與世無爭的村莊。 為了紀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也為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的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把每年的6月舊定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
【第98句】:【洗耳】現在有個成語叫“洗耳恭聽”,意為洗凈耳朵認真謙虛地聽別人講話。然而,“洗耳”的原意并非如此,恰恰相反,洗干凈耳朵,是怕聽了別人的話臟了自己的耳朵。 洗耳典出晉皇甫謐《高士傳·許由》:“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說的是堯舜時代有個賢人名叫許由,字仲武,陽城槐里人,他品德高尚,很受當時人們的推崇。相傳堯覺得自己年事已高,在四處尋訪賢人時,發現了許由。堯曾多次向許由請教,認為他確實是難得的賢士,就決定把天下讓給他。然而許由自認為自己才德趕不上虞舜,在聽到堯要讓位于自己時,便連夜逃到箕山隱居起來。 堯認為這是許由謙虛的表現,便對他更加敬重,又派人去請他,并對他說:如果堅持不接受帝位,則希望他能擔任“九州長”。不料,許由聽后,便立刻跑到山下的潁水邊,掬水洗耳。這時,他的朋友巢父牽著牛來飲水,看見許由在洗耳,就問他這是怎么回事。許由說:“堯想召我為九州長,我覺得這話污穢了我的耳朵,所以來這里洗耳。”巢父聽后,冷笑一聲道:“你若隱居在道路不通的高山深谷中,誰能知道你呀,你四處游蕩就是想讓人知道你,求得名聲,別在這玷污了我小牛的嘴巴。”說著,牽著小牛,徑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飲水了。
【第99句】:【人心都是肉長的】 釋義:借指人都是有感情的。 例句:人心都是肉長的,唐二古怪本來就是個軟心腸的人,他從地上攙起了娥眉,顫聲問道……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心靜的文案經典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