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撞大運】(慣)比喻抱著僥幸心理去碰好運氣。也比喻走運。
【第2句】:天變的時候,媽媽總會說:“看看天上的云往哪兒飄,就知道會不會下雨。”還說出一句順口溜:“云往北一陣黑,云往南水漂船,云往東一陣風,云往西披雨衣。”(河南·安陽)
【第3句】:【鐘不扣不嗚,鼓不打不響】釋義:比喻事情做了,總會被人知道。例句:鐘不扣不鳴,鼓不打不響。欲人不知,莫若不為。你做的事,外邊哪一個不說的?
【第4句】:【一犬吠形,百犬吠聲】(諺)吠(fei):狗叫。一只狗見到形影發出叫聲,許多狗聽到叫聲便一齊跟著叫。比喻人往往會在不辨真偽的情況下隨聲附和。 也作一犬吠形,群犬吠聲。 一犬吠影,百犬吠聲。
【第5句】:【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釋義:形容人心難測,不可了解。例句:尤渾奏臼:“自古人心難測,面從背違,知外而不知內,知內而不知心,正所謂‘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第6句】:【肚大如柳斗,神仙難下手】(諺)肚大:大肚子病,即臌(gu)癥。柳斗:用柳條編織成的提斗。指臌癥是不治之癥。
【第7句】:【砍了頭也只有碗口大的疤】(諺)指世上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即使被砍頭,也只不過在頭頸上留塊大傷疤而已。 也作砍了腦袋去,不過碗大個疤。 腦袋砍了碗大個疤。 割頭不過碗大個疤。
【第8句】:【半截身子入土】(慣)已經活了半輩子。比喻人已年老,余生無多。 也作“黃土埋了大半截”。
【第9句】:【好拳不贏頭三手】(諺)頭三手:拳術交手的頭三招。指拳術比賽時,真正的高手總是讓過前三招,然后才施展手段。泛指本領高強的人往往到最后才以絕招取勝。 也作“好把式不贏前三手”。
【第10句】:【放空炮】(慣)比喻光說空話,不做實事。
【第11句】:【瞎子見錢眼睛開】(諺)指金錢對人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也作瞎子見錢眼也開。 瞎子見錢眼睛亮。
【第12句】:石頭縫里塞棉花——軟硬兼施
【第13句】:前天,大伯給棉花打藥不小心中了毒,多虧鄰居用拖拉機把大伯送往醫院,才使他脫離了危險。爺爺感慨道:“好酒好肉敬遠親,雷打火燒靠近鄰啊!”(河南·內鄉)
【第14句】:【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見“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第15句】:屬算盤珠的——撥一撥,動一動;不撥不動;隨人撥弄
【第16句】:【拳頭里攥著兩把指甲】(慣)比喻兩手空空,一無所有。
【第17句】:一大早,爸爸又來喊我去鍛煉身體,我賴在床上不想去。爸爸笑著說:“每天做早操,身強精神好;早起練長跑,年老變年少。你應該天天堅持鍛煉身體,這樣才會有好的體魄。”(河南·鄭州)
【第18句】:半天云里裝喇叭——響(想)得高
【第19句】:【瓦片也有翻身日】境遇總會好轉。瓦片,也說:屋瓦、鵝 卵石。臺灣林語堂《京華煙云》:“但終有一日,屋瓦也會翻 身,曾牛兩家,必為死敵。”
【第20句】:【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歇)張飛穿起針線來,睜大眼睛瞪著針頭的小孔。形容驚訝、驚奇或發呆、發愣。也形容驚恐、害怕。
【第21句】:【 一個媳婦,十個婆】婆謂指揮者太多,下面人無所適從。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現在你們又叫返工!一個媳婦 十個婆婆,哪個婆婆說了算?”
【第22句】:大河里的水旋渦——遲早要隨大流
【第23句】:【沾手三分肥】(慣)比喻凡有錢物經手,都要從中撈取一部分私自享用。
【第24句】:【 汗珠落地摔八瓣】形容干活用力,辛苦。成語:汗流浹 背。浩然《山水情》:“我一個人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兒拉扯 大的孩子,你一點力不費,一點情不領,就進了你家的門兒, 成了你家的人。”
【第25句】:【五服】“五服”是說古時候喪服按跟死者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種,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后來用出沒出五服表示家族關系的遠近。習慣上出了五服就不再穿孝衣。那么,“五服”一詞是怎么來的呢?五服,原是指古代喪服的五個等級,它是按照生者和死者之間親屬關系的遠近而制定的。喪服分五等,重輕有差,越親近者喪服越重,是為“重孝”。一等是斬衰。為期三年之服。這種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制成,衣旁和下邊不縫。斬就是斬布制成喪服,不縫輯。兒子、未嫁女為父母,嫡孫為祖父母,妻為夫,都用一等喪服。二等是齊衰。這種喪服用熟麻布制成,縫邊整齊。細分起來,齊衰又有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之別。孫為祖父母服喪為期年,曾孫為曾祖父母服喪為五月,玄孫為高祖父母服喪為三月。三等為大功。這種喪服用粗熟麻布制成,較齊衰所用精細。服喪九月。如妻為夫之祖父母。四等是小功。這種喪服用熟麻布制成,較大功服更為精細。服喪五月。如為伯叔祖父母,為在室祖姑等,均服小功。五等是緦麻。這種喪服用細麻布(緦)制成。服喪三月。如夫為妻的父母,妻為夫的曾祖、高祖父母等,均服緦麻。現在喪服沒有這么復雜,且各地戴孝風俗不同。尤其是城市和官辦的追悼會,改為一律戴黑紗。后來,喪服又用來直接表示親屬關系的遠近。“五服”遂由指喪服向指親屬關系轉化。“五服”之內者為親屬,五服之外者就不是親屬了,即所謂“六世親屬竭矣”(《禮記·大傳》),出了五服,不再穿孝。
【第26句】:心字頭上一把刀——忍了吧
【第27句】:【一絲沒了兩氣】(慣)指人將要斷氣。
【第28句】:【寧要一藝精,不要百藝通】見“百樣通,不如一樣精”。
【第29句】:【人怕齊心,虎怕成群】(諺)虎成了群,任何強力都無法對抗;人齊了心,任何困難都不在話下。指眾人同心合力,世上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第30句】:【龍的傳人】“龍”一向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我們也常稱自己是龍的傳人。這源于中華民族對共同的圖騰神——龍的崇拜。當然,龍也是人們想象中的動物,是根據古代神話中的蛇的圖騰演化而來。 “龍的傳人”還有考古文物為證。在山東嘉祥縣武氏墓群出土的刻制于東漢時期的石刻中,有“歷代帝王”畫像,唯有伏羲形象奇異,人頭人身而龍尾,仿佛由龍轉化而成一且與女媧氏畫在一起。而女媧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造出來的,而龍是根據蛇的圖騰演化而來的。傳說伏羲和女媧成婚而生人類,始祖是龍繁衍的后代,當然是龍的子孫,故而稱作“龍的傳人”。
【第31句】:程咬金的本事——只有三斧頭的硬功夫
【第32句】:【長衫有人穿,長話無人聽】(諺)拖拖拉拉、沒完沒了的話,誰聽了都厭煩。指講話貴在干脆利索,言簡意賅。
【第33句】:便桶底滲出水來——下流
【第34句】:【叫化雞】“叫化雞”是一道江蘇常熟名菜,又稱“黃泥煨雞”。“叫化雞”的來源,果然與叫化有關。清朝,在虞山有一個叫化子討飯討得一只雞,可惜既無炊具又無調料,沒辦法吃,于是只能用土法來做了。他先將雞殺了,去了內臟,帶毛涂滿黃泥,撿了一些樹枝爛葉隨意將雞烘烤上,自己躺到一旁睡覺去了。一覺醒來,看到泥團表面有些裂縫,便往地上一損,泥殼脫落后,卻露出香氣四溢的雞肉,令人饞涎欲滴。隱居在虞山的大學士錢牧齋正好路過此地,聞到香味就嘗了一下,覺得味道獨特,回家命其家人稍加調料如法炮制,味道更是鮮美無比。后來,這種烹制方法就在民間流傳開來,大家把這種方法烹制出來的雞叫“叫化雞”。 “叫化雞”產生后,很多人對其工藝進行改良,使其色、香、味俱全,因此長盛不衰。二十世紀初,山景園朱阿二對叫化子煨泥的方法略作改進,除去內臟后,涂上佐料,并將鮮肉、生蝦仁、雞肫、火腿、香菇、香料等什錦配料塞入雞肚,用荷葉、高溫紙包扎,涂上泥,然后煨雞。這樣煨出來的雞,雞肉酥爛異香,味透而嫩,上筷骨肉脫離,原汁原味,風味獨特,此后山景園靠叫化雞等菜名聲譽鵲起,名滿江南。如今“叫化雞”的品種有山景園叫化雞、王四叫化雞、虞山牌叫化雞等,已列入《江蘇菜譜》和《中國名菜譜》。古老的菜肴正煥發出新的美味。
【第35句】:腦門上抹黃連——苦到頭了
【第36句】:【不怕年災,就怕連災】釋義:指連年的災害最為可怕。例句:今年接著去年的大澇,又來了一個大旱,正如俗話所說:“不怕年災,就怕連災。”
【第37句】:【藏了和尚藏不了寺】(諺)和尚: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指和尚能躲藏起來,寺院卻無法躲藏。常比喻躲避不是個辦法,事情終得要解決。 也作“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寺”。
【第38句】:【官鹽成了私鹽】正當的事情不明不白,無法辯解。清代 《紅樓夢》:“實是你哥哥賞他哥哥的,只不該私自傳送,如今 官鹽反成了私鹽了。”
【第39句】:【安釘子】(慣)比喻在對方的內部秘密安插自己的人。
【第40句】:【 不是好吃的果子】有硬殼的果子,須敲開,謂不是好欺侮 的人。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老子不是好吃的果子,你 別在老虎嘴上拔胡子來。”
【第41句】:【水有源,樹有根】凡事都有起因。成語:事出有因。類似 的:樹從根起,煙從灶起。西戎《行醫事件》:“水有源樹有 根,我家看病是祖傳四輩子了。我祖爺爺、我爺爺、我父親、 我,輩輩都是這個看法,都是要偏方。”
【第42句】:【不結子花休要種,無義之人不可交】釋義:不要栽種不結籽的花卉,不可與不講信義的人交往。例句:“家中平安兒小廝,在南瓦子里宿娼。被吳驛丞拿住,痛刑拶,打教他指攀月娘與玳安有奸,要羅織月娘出宮,恩將仇報。……正是:不結子花休要種,無義之人不可交。”
【第43句】:蟲憑蠕動尋食,人憑勞動養身。
【第44句】:【狐貍再狡猾也斗不過好獵手】釋義:比喻無論怎樣狡猾的壞人也斗不過好人。例句:哼,狐貍再狡猾也斗不過好獵手哇!有關聯絡圖的事和他的口供跟野狼嗥倒是一致的。
【第45句】:【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諺)人上了七十歲,就難保一年能活到頭;上了八十歲,就難保一月能活到頭。指人老到七十八十,就要有生命隨時可能結束的準備。
【第46句】:龍王爺亮相——張牙舞爪
【第47句】:【瞎子吃蟹——只只好的】(歇)本指每只螃蟹都說好,轉指見了東西不分好壞,都說是好的。
【第48句】:【拉黑牛】(慣)指賣主讓同伙裝成顧客,假裝購買其貨物,誘騙顧客上當。
【第49句】:大刀斬小雞——小題大做
【第50句】:【七巧板】“七巧板”是孩子們的益智玩具,在現代社會長大的孩子,絕大多數都玩過七巧板。“七巧板”還被制成各種花色圖案,還走出了國門,在國外被稱為“唐圖”,“唐”代表中國,類似于“唐裝”、“唐人街”一類的稱呼。“唐圖”被李約瑟稱為“東方最古老的消遣”。那么,七巧板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傳統七巧板源于宋代的“燕幾圖”。所謂“燕幾”,同“宴幾”,就是請客人吃飯的小桌子。宋朝有一位叫黃伯恩的人,對幾何圖形很有研究,而且熱情好客,他首先發明了一種用六張小桌子組成的宴幾。后來有人又增加了一小幾,把它改進為七張桌子組成的宴幾。七張宴幾可遵循七巧板“勾股法”設計原理,視賓客的多少,任意拼成不同形狀的桌面。比如三人拼成三角形,四人拼成方形,六人拼成六方形等,這樣用餐時人人方便,氣氛更好。這就是傳統七巧板的雛形,為后世的拼圖玩具開創了先河。后來,明朝戈汕依照“燕幾圖”的原理,又設計了“蝶翅幾”,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幾組成,拼在一起呈蝴蝶展翅狀,分開則可拼出一百多種圖形。現在的七巧板就是在“燕幾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可以說七巧板最初的確是用桌子擺出來的。
【第51句】:不吃羊肉沾羊臊——白背臭名
【第52句】:【北人乘馬,南人乘舟】見“南人駕船,北人乘馬”。
【第53句】:河灘上的石頭——冰冷無情
【第54句】:樹蔭底下使羅盤——陰不陰來陽不陽
【第55句】:【 文來文對,武來武擋】做好文武兩種準備,應付挑釁。明 代《水滸》:“不怕!隨他怎么奈何我,文來文對,武來武對!”
【第56句】:小青每年都被縣煙草局聘用,到地方上去收煙。而他自家那幾分地的煙,煙苗是用王家的,煙葉也是請王家燒的。小青答應日后幫王家收熟煙。街坊大嫂說:“他小青啊,盡抱的是不哭的孩兒。就是那倆煙葉錢,也是趁人家的腿搓繩,指人家的孩子賭咒。”(河南·許昌)
【第57句】:【進了仙觀,忘了舊廟】(慣)比喻人生活環境好了,就忘了過去。
【第58句】:【結發夫妻】“結發夫妻”是指原配夫妻,為什么叫結發夫妻呢? “結發”又叫“束發”。我國古代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此為孝行必須做到的基本要求。因此,男女皆要蓄留頭發。男子“二十而冠”,即到二十歲把頭發盤成發髻,再戴上冠(帽子),表示已經成年;女子“十五而笄”,即到十五歲也要把頭發盤成發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長大成人。這里的“結發”即表示初成年。成年之后,男女可以建立婚姻關系,在結婚之夜,由新郎把束在新娘發髻上的絲纓解開,這是“結發”夫妻的一項重要儀式。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凡娶婦,男女對拜畢,就床,男左女右,留少頭發,二家出匹緞、釵子、木梳、頭須之類,謂之合髻。”此外,新婚夫妻,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發,綰在一起表示同心。婚禮之夜,夫妻二人要“對鏡結紐”,即對著鏡子把頭發束好。唐宋時期婚禮中的這些禮儀,就是由“結發”演變而來。由此,人們稱首次結成的夫妻為“結發夫妻”。倘若再婚,就沒有資格稱為“結發夫妻”了,男方稱為續弦,娶二房稱為納妾,女方則稱再醮了。
【第59句】:【炒魷魚】(慣)魷魚在油鍋里一炒便會卷起來,很像卷好的鋪蓋。比喻被解雇或辭職,卷鋪蓋走人。
【第60句】:我班有些同學紀律差,老師一轉向黑板寫字,他們就在下面說起話來。一次,老師寫完字后面向同學們說:“我們班有些同學,在老師面前是人,在老師背后是鬼。”(廣西·扶綏)
【第61句】:賣了鞋子買帽子一顧頭不顧腳
【第62句】:扁擔砸杠子——直打直
【第63句】:我總懶得做家務,爸爸常對我說:“勤,不富也飽;懶,不窮也餓。照你這樣,是不會有啥好處的。”(廣西·都安)
【第64句】:船到碼頭車到站——停止不前
【第65句】:二伯見東院大爺在縣城開飯館發了財,也趕緊到縣城賃了房子開上餃子鋪。誰知人們吃飯走熟道,東院大爺的飯館里吃飯的人排長隊,二伯的餃子館卻冷冷清清,半年下來二伯賠了許多錢。他嘆息說:“咱是背了運喝口涼水也塞牙,人家是走了運栽個跟頭也拾錢。真是有同行,沒同利。”(河北·石家莊)
【第66句】:兩個瞎子擠眼——誰也不知道什么事
【第67句】:【 墨是可以磨濃的】指經過磨練,可以成功。《北京日報》 (1982,10,20):“兩位新秀擔任了主力,這再好不過地說明: 墨是可以磨濃的。”
【第68句】:媽媽說我寫字潦草看不清,爸爸說:“他的字是木工的道,自己的號——自己清楚,別人不知道。”(河北·廣平)
【第69句】:【熱心招攬是非多】(諺)熱心:有熱情,肯盡力。指熱心人常會落得麻煩纏身,苦惱不斷。 也作熱心招是非,冷眼無煩惱。 冷眼:冷漠地看待周圍的事物。 熱心閑管招非,冷眼無些煩惱。 熱心閑管是非多,冷眼覷人煩惱少。
【第70句】:【寶劍脫與烈士,紅粉贈與佳人】(諺)烈士:壯士,俠義、豪壯的人。 佳人:美女。有寶劍就贈給俠義的壯士,有紅粉就贈給美貌的佳人。 指寶物應該送給最需要、最合適的人。 也作“紅粉贈佳人,寶劍贈壯士”。
【第71句】:【為者如牛毛,獲者如麟角】(諺)牛毛:牛身上的毛,極言其多。麟角:麒麟頭上的角,極言其少。指從學的人往往一哄而上,人數極多;真正能夠學有成就的,卻實在少。
【第72句】:大街得訊小街傳——道聽途說
【第73句】:【受人滴水之恩,應以涌泉相報】見“得人點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第74句】:公雞戴帽子一冠上加冠(官上加官)
【第75句】:【把吐出來的唾沫再舔起來】唾沫不能再舔,說話不能不算 話。成語:食言而肥。李準《大河奔流》:“我們災民得聽你 講一句話。相信你不會把吐出來的唾沫再舐起來!”
【第76句】:毛毛蟲弓腰——以曲(屈)求伸
【第77句】:星期天,我在舅舅家吃午飯,姥姥讓舅舅去拿勺子,舅舅笑著對我說:“老指揮大,大指揮小。去,把勺子拿來!”我誰也指揮不了,只好自己去拿。全家人見此情景哈哈大笑。(河南·焦作)
【第78句】:人打江山狗坐殿——畜生升天;翻了個個兒
【第79句】:【撩虎須】見“捋虎須”。
【第80句】:走進雜貨店——樣樣俱全
【第81句】:【騎驢看唱本,走著瞧】謂看情況如何,以后再看結果。馬 烽西戎《呂梁英雄傳》:“打量你們這些毛賊也成不了器!二 老爺沒有工夫和你們磨牙。騎驢看唱本,咱走著瞧!”
【第82句】:【可著頭做帽子】比喻根據實際情況,盡量節省,不要浪 費。類似的:比著肚子裁褲子。清代《紅樓夢》:“如今都是 可著頭做帽子了,要一點兒富裕也不能的!”
【第83句】:【如入無人之境】(慣)形容就像到了沒有人的地方,毫無阻擋。 也作如踐無人之境。 如入無人之地。
【第84句】:程老太太雖然什么都省儉,可待起外人來,那就大方多了。她有一套這樣的理論:“自己吃了填坑,客人吃了揚名。”(安徽·利辛)
【第85句】:【拔出膿來才是好膏藥】能夠解決問題,有效果,才算好。 袁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小梅想了半天,皺著眉頭說: ‘唉,這個人,真拿他沒辦法!’雙喜給她鼓勁兒,笑著說:‘能 拔出膿來,才是好膏藥呢。”’
【第86句】:【貓老吃子,人老惜子】(諺)指貓老了,會將生下的崽子吃掉;人老了,會特別惜愛自己幼小的孩子。 也作“人老惜子,貓老吃子”。
【第87句】:【有再生的兒女,沒有再生的爹娘】(諺)兒女沒了,還可再生養;父母沒了,就無法挽回。指孝敬父母,是至高無上的品德,寧可舍后代,不可無父母。
【第88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慣)指有什么貢獻什么,每個人都盡自己的一份心意。 也作有力出力,有錢出錢。 有人的出入,有錢的出錢。
【第89句】:蜀道上青天——難上難
【第90句】:【正月十六貼門神,遲了】春節前貼門神像。過了春節再 貼,謂不合時宜,落后。或說:正月里賣門神,過時貨。明代 《金瓶梅》:“正月十六貼門神,遲了半月。人也入了土,才來 上祭。”
【第91句】:【蝎蝎螫螫老婆漢像】(慣)螫(shi):蜂、蝎等用毒刺刺人。蝎蝎螫螫:指在小事上過分留意。形容人畏畏縮縮、膽小怕事,雖是男人,卻一副婆婆媽媽的樣子。
【第92句】:【不知者不作罪】(諺)指不了解情況而誤犯了別人,應當得到別人的原諒與寬恕。 也作不知者不怪。 不知者莫怪罪。 不知者不為過。
【第93句】:狗咬叫花子一畜生也欺窮苦人
【第94句】:【不怕見面催,就怕腚后跟】釋義:見面催一催,往往不抵事,只有緊跟身后才能盡快見效。例句:“不怕見面催,就怕腚后跟。這每天寸步不離跟在屁股后邊,屙尿都不方便。”
【第95句】:【一根線上拴兩個螞蚱】互相牽制,無法脫離。老舍《駱駝 祥子》:“咱們倆的事,一條繩拴著兩螞蚱,誰也跑不了!你 等等,等我說明白了!”
【第96句】:以前,我做事總不徹底。媽媽便常說我是“洗鍋不洗勺子把兒,洗臉不洗耳門岔兒,掃地不掃門旮旯兒”。(山西·太原)
【第97句】:【冬至長于歲】(諺)冬至:節氣名,標志著從這一日起,進入嚴寒時段。長(zhang):大。指按照民間習俗,冬至節比過大年還熱鬧。
【第98句】:【_一家人說兩家話】(慣)指對自家人太客氣,說見外的話。
【第99句】:有人做事只圖自己方便,卻給別人帶來麻煩,叔叔說這些人是“側著身子放屁——只顧自己順氣兒”。(陜西·子洲)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每一句都深入人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