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說風(fēng)涼話】“說風(fēng)涼話”比喻別人遇到困難或麻煩,不但不幫助或鼓勵,反而說些推波助瀾的諷刺話。 “說風(fēng)涼話”起源于《舊唐書》,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在一個炎熱的夏天,唐文宗和他的大臣們聚在宮廷里乘涼,那時沒有電扇和空調(diào),天子和百姓同熱,皇家的優(yōu)越性也不過是“公子王孫把扇搖”。君臣們一邊乘涼一邊吟詩。唐文宗首先吟了一句:“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大臣柳公權(quán)馬上接了一句:“熏風(fēng)自南來,殿閣生微涼。”人們都認(rèn)為盛夏天熱太難熬,君臣們卻一起說著涼快的話。從此就留下了“說風(fēng)涼話”這個俗語。
【第2句】: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會說.
【第3句】:【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歇)本指鏡子里面、鏡子外面都不像人的模樣;轉(zhuǎn)指做事里外或兩個方面都沒有落下好,到處遭人埋怨。 也作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夠人。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落人。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像人。
【第4句】:【泰山】妻子的父親被稱為“泰山”。這一稱呼從何而來?出處有三。 一說認(rèn)為稱妻父是“泰山”,是由于泰山頂上有丈人峰的緣故。《唐六典》記載:“泰山周一百六十里,高四十余里,群峰得名者甚多,而丈人峰在山頂,特出群峰之表。”由此可見,泰山頂上確有丈人峰。這一說法到宋代又被確認(rèn),宋代晁說之在《晁氏客語》中也說:“泰山中丈人峰兀然特立,人言泰山必然想起丈人峰,故而日之天長,‘泰山’也成為妻父的尊稱。”這是唐宋資料所載,非傳說,后世便稱妻父為“泰山”。 二說“泰山”之稱源自晉朝。清代趙翼著《陔余叢考》一書,其卷三十七說,晉人樂廣為衛(wèi)瑜妻父,衛(wèi)瑜尊其為“樂丈”,“樂”、“岳”諧音,“樂”訛為“岳”,“樂丈”訛為“岳丈”。其實,衛(wèi)瑜尊其妻父樂廣為“樂丈”,名副其實,無可厚非。“樂丈”訛為“岳丈”是后人之事,也未尚不可,符合約定俗成規(guī)律。后又從“岳丈”變?yōu)椤霸栏浮薄!霸馈庇质谷寺?lián)想到五岳之首的東岳泰山,因而妻父又被稱為“泰山”。為了與“岳父”相并稱,人們將妻母尊稱為“岳母”。為了與“泰山”相并稱,便將妻母稱為“泰水”。這圈子兜得也太遠(yuǎn)了,不過,它的軌跡是樂丈——岳丈——泰山,落腳點還是“泰山”。 三說是源自唐朝。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唐玄宗李隆基于開元十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禪,命中書令張說為封禪使,前往泰山修廟筑路。 張說順便將女婿鄭鎰也帶了去,把修廟筑路的任務(wù)交給鄭鎰辦理。鄭鎰是個貪官,偷工減料,趁機大撈一把,贓銀翁婿二人平分。這當(dāng)然得到張說的歡心,于是張說給鄭鎰破格提拔。按照唐代官制,去泰山封禪后,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級。鄭鎰卻像坐直升機一樣一下子升了四級,從九品芝麻官一下子成了五品大員,綠衫換成了大紅袍。 工程完畢,唐明皇領(lǐng)朝廷文武百官前往泰山舉行封神大典。他見工程質(zhì)量很糟糕,心中十分不悅,正好又看見負(fù)責(zé)施工的鄭鎰的官服突然換了顏色,氣不打一處來,指著侍立在一旁的鄭鎰問群臣:“諸位愛卿,爾等可知鄭鎰官升五品靠的是什么?”群臣懾于張說的權(quán)勢,不敢直言。此時,一個叫黃幡綽的伶人靈機一動,當(dāng)即用手指了指腳下的泰山,并用眼睛瞄著張說,一語雙關(guān)地說:“此泰山之力也!”唐玄宗心中明白,因礙于張說的面子,不便發(fā)作。 此言一下子傳遍朝野,聽者無不掩面失笑。后人因此戲稱他人妻父為“泰山”。不料久而久之,戲稱變?yōu)樽鸱Q。
【第5句】:【膽小鬼怕鬼,鬼越多】 釋義:膽小鬼越害怕鬼,鬼越多。比喻越害怕困難,困難越多。 例句:“來吧,孩子,我們正在大山的心臟里開辟道路呢!”他捋著胡子說,“膽小鬼怕鬼鬼越多。起初,聽說要挖通一座大山,吃驚得了不得;如今真的動手干了,也沒啥了不起。”
【第6句】:【大家齊了心,黃土變成金】(諺)眾人只要齊心合力,黃土也能變成黃金。指團結(jié)起來力量無窮,自然就能創(chuàng)造奇跡。 也作大伙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三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人心同一起,黃土變成金。
【第7句】:【怪人者不知情,知情者不怪人】(諺)指嗔怪別人,往往是由于不了解情由;一旦了解了事實真相,消除了誤會,自然就不會再嗔怪人。
【第8句】:【哄堂大笑】“哄堂大笑”源自唐代。 據(jù)唐代趙磷《因話錄》所載,唐代御史有臺院、殿院、察院,其中由臺院一位御史專管雜事,稱作“雜端”。凡是公堂食飯,大家都不準(zhǔn)談笑,猶如僧人齋飯一樣,是為有修養(yǎng)。但有時雜端實在憋不住而大笑,這在當(dāng)時稱之為“烘(哄)堂”。由此可見,此記載“烘(哄)堂”只限于官吏食飯的公堂。到了宋代,烘(哄)堂的場合擴大。歐陽修《歸田錄》卷一載:“馮陽、和相同在中書,一日,和問馮:‘公靴新買,其直幾何?’馮舉左足示和日:‘九百’。和性偏急,遽回顧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詬責(zé)久之,馮徐舉其右足日:‘此亦九百’。于是烘(哄)堂大笑。”自此,凡人多的地方有人發(fā)端引起眾人大笑,皆可日哄堂大笑。
【第9句】:【三分鐘河?xùn)|,三分鐘河西】(慣)形容轉(zhuǎn)變很快。
【第10句】:【三畝棉花三畝稻,晴也好,澇也好】 釋義:一半地種棉,一半地種稻,晴收棉花雨收稻。比喻做事穩(wěn)當(dāng),不冒風(fēng)險。 例句:三畝棉花三畝稻,睛也好,澇也好。花宜晴,稻宜雨,平分三畝,必有一得。故日:“晴也好,落也好。”計圖人定勝天,不思不便宜處,亦必居其一。
【第11句】:【不怕年災(zāi),就怕連災(zāi)】(諺)年災(zāi):當(dāng)年農(nóng)作物遭受災(zāi)害。連災(zāi):接連數(shù)年遭災(zāi)害。指一年遭災(zāi),災(zāi)情雖重容易渡過;接連數(shù)年遭災(zāi)就難以活命。
【第12句】:【不會打仗不吃糧,不會唱歌不賣糖】 釋義:既吃軍糧就得會打仗,既來賣糖就得會唱歌。指干一行要掌握一行的本領(lǐng)。 例句:農(nóng)婦:咦,你還會唱嗎?大學(xué)生丙:怎么能不會呢?常言道:“不會打仗不吃糧,不會唱歌不賣糖。”
【第13句】:【牽著不走,打著走】(慣)比喻好言相勸不聽,被強制或受到懲罰才肯聽從。
【第14句】:【交華蓋運】(慣)華蓋:古星名。 華蓋運:迷信的人認(rèn)為是不好的運氣。比喻交了厄運。
【第15句】:【狐貍再狡猾,狐皮還是經(jīng)常出售的】(諺)狐貍無論怎樣狡猾,也逃不脫身死皮售的命運。比喻邪不勝正,邪惡者終歸要受到正義的制裁。
【第16句】:【只揀有頭發(fā)的抓】(慣)比喻專門挑能夠撈到好處的事做。
【第17句】:【免死牌】在傳統(tǒng)的戲劇、小說當(dāng)中常常能看到“免死牌”的情節(jié),據(jù)說,犯了死罪皆可赦免,多者免九死,少者免三死。那么,歷史上真有“免死牌”嗎?答案是肯定的,有。它是怎么來的呢? “免死牌”是俗稱,史料中稱為丹書鐵券,又名“誓書鐵券”、“丹書鐵契”等,是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保持,使其享受免死的特別證件。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免死牌,《周禮·秋官·司約》載有“書于丹圖”之事。這就是今天俗語所說的“鐵券丹書”。可見,這種特權(quán)證件在漢代以前就有了。 也有人認(rèn)為丹書鐵券源于漢初。據(jù)《漢書-高帝紀(jì)下》載:“(劉邦)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券,金匱石寶,藏之宗廟。”這種鐵券從中剖開,分為左右兩塊,左頒功臣,右藏內(nèi)府,如果功臣本人及其后代犯了死罪,取兩半券合二為一,可獲赦免。頒發(fā)鐵券要舉行典禮,領(lǐng)取者要鄭重宣誓,誓詞為“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礪),國以永存,愛及苗裔。”南朝梁改為“丹書銀券”,隋改為“金書鐵券”,唐代又把“丹書”發(fā)展成嵌金,遼代繼續(xù)升級為“丹書金券”,變得越來越珍貴,越來越不容易造假。明代朱元璋一登寶座就制作出一批“免死牌”,賜予二十八位功臣。 丹書鐵券究竟是什么樣子?各代不盡一致,但大同小異。清雍正年間編寫的《浙江通志》記載一塊鐵券很詳細(xì)“長一尺八寸三分,闊一尺一寸,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兩;其文嵌金,共三百三十三字。”清代《臺州府志》中,還刊有鐵券嵌金文詞和誓詞。文詞部分主要是所封的官職爵位、封地和功績簡要介紹。誓詞為:“長河有似帶之朝,泰華有如拳之日,唯我念功之旨,永將延祚子孫,使卿長襲寵榮富貴。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可加責(zé)。” “免死牌”真的管用嗎?得看皇帝的臉色,比如朱元璋殺害的那些開國功臣——胡惟庸、李善長、藍(lán)玉等,他們都有免死牌。可見,這種丹書鐵券也非萬能的護(hù)身符,如果超過朝廷允許的限度,這種東西形同虛設(shè),皇帝可發(fā)免死牌,也可以收回免死牌,因為皇帝是“金口玉牙”,伴君如伴虎。
【第18句】:【猴不鉆圈多敲鑼】 釋義:比喻加緊引誘人上圈套。“敲鑼”又作“篩幾遍鑼”。篩:敲。 例句:丁世宗很有把握地說:“猴不鉆圈多敲鑼。謬德俊那小子是個汽油桶,只要把蓋揭開了,點火就炸。”
【第19句】:一根草搓不成索,一片篾編不成籮。
【第20句】:【不怕人老,就怕心老】(諺)人老是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不必怕,怕的是心態(tài)的變老,喪失信心與意志。
【第21句】:【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諺)內(nèi)行人只要伸一伸手,就能知道交手的對方有多高的功力。指行家里手一接觸便能估透對方的強弱虛實。 也作“行家動動眼,便知深和淺”。
【第22句】:【雞肚不知鴨肚事】(諺)鴨肚子里想些什么,雞肚子里并不知道。比喻各有各的心事,別人難以猜測到。
【第23句】:【買一個饒一個】(慣)饒:另外添加。比喻懲罰某人,連帶也懲罰了另一人。
【第24句】:【彎鐮刀碰個葫蘆菜】(慣)比喻兩個有缺點的人在一起,正好相配。
【第25句】:【打打鬧鬧,白頭到老】(諺)指夫妻之間發(fā)生沖突爭吵,是正常現(xiàn)象。 也作“吵吵鬧鬧到白頭”。
【第26句】:【把弦上得緊緊的】(慣)比喻做事情抓得很緊,毫不松懈。
【第27句】:【一個樁上不能拴兩頭公牛】(諺)兩頭公牛拴在一個樁上,你頂我撞,不得安生。比喻在同一區(qū)域內(nèi),容不得兩個占有欲很盛的強人。
【第28句】:【五服】“五服”是說古時候喪服按跟死者關(guān)系的親疏分為五種,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后來用出沒出五服表示家族關(guān)系的遠(yuǎn)近。習(xí)慣上出了五服就不再穿孝衣。那么,“五服”一詞是怎么來的呢? 五服,原是指古代喪服的五個等級,它是按照生者和死者之間親屬關(guān)系的遠(yuǎn)近而制定的。喪服分五等,重輕有差,越親近者喪服越重,是為“重孝”。 一等是斬衰。為期三年之服。這種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制成,衣旁和下邊不縫。斬就是斬布制成喪服,不縫輯。兒子、未嫁女為父母,嫡孫為祖父母,妻為夫,都用一等喪服。 二等是齊衰。這種喪服用熟麻布制成,縫邊整齊。細(xì)分起來,齊衰又有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之別。孫為祖父母服喪為期年,曾孫為曾祖父母服喪為五月,玄孫為高祖父母服喪為三月。 三等為大功。這種喪服用粗熟麻布制成,較齊衰所用精細(xì)。服喪九月。 如妻為夫之祖父母。 四等是小功。這種喪服用熟麻布制成,較大功服更為精細(xì)。服喪五月。 如為伯叔祖父母,為在室祖姑等,均服小功。 五等是緦麻。這種喪服用細(xì)麻布(緦)制成。服喪三月。如夫為妻的父母,妻為夫的曾祖、高祖父母等,均服緦麻。 現(xiàn)在喪服沒有這么復(fù)雜,且各地戴孝風(fēng)俗不同。尤其是城市和官辦的追悼會,改為一律戴黑紗。 后來,喪服又用來直接表示親屬關(guān)系的遠(yuǎn)近。“五服”遂由指喪服向指親屬關(guān)系轉(zhuǎn)化。“五服”之內(nèi)者為親屬,五服之外者就不是親屬了,即所謂“六世親屬竭矣”(《禮記·大傳》),出了五服,不再穿孝。
【第29句】:【忘在腦后】(慣)指把事情忘光了。 也作忘在脖子后頭。 忘到脖子后頭。 忘到脊梁后頭。
【第30句】:【拼得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諺)鐵杵:短而粗的鐵棒。拼著下大功夫,即使是粗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指人只要肯下苦功,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也作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鋼梁磨繡針,功到自然成。
【第31句】:【販古董的——識貨】(歇)指有識別真假好壞的眼力。
【第32句】:【敲竹杠】“敲竹杠”比喻利用別人的弱點或借某種口實抬高價格或索取錢財。“敲竹杠”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說是清朝末年,各水陸要沖設(shè)置關(guān)卡,查禁煙土,但禁而不絕。煙販挖空心思把煙土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隨船從水路運往各地。一天,一艘商船駛至浙江紹興碼頭時,緝私官帶人上船檢查,查遍船艙每個角落,未發(fā)現(xiàn)煙土。這時,一個老師爺吸著長煙袋,緩步走到船艄,信手在船篙上敲敲煙灰,煙袋鍋兒敲得竹篙“篤篤”直響。船上商販心中有鬼,嚇得面如土色,以為師爺已經(jīng)看透了秘密,慌忙掏出大把銀子悄悄塞給他,請求包涵。他這一舉動,倒把師爺鬧糊涂了,還是師爺腦筋轉(zhuǎn)得快,看了看竹杠,這才笑納了銀子,將船放行。從此,“敲竹杠”就成了訛詐財物的代名詞。 二說是清代末年,市上小額交易都是用銅錢,店家接錢便丟在用竹杠做的錢筒中,晚上結(jié)賬時倒出來盤點。當(dāng)時上海有家店鋪,老板很滑頭,對待陌生主顧常常隨意提價。每當(dāng)伙計接待陌生顧客時,店主以敲竹杠為暗號,敲一下提價一成,坑騙顧客。 三說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上海成為對外通商碼頭,中外客商云集。當(dāng)時外灘的十六鋪碼頭是國內(nèi)各路客商的交匯地,一些外埠的小商販,白天經(jīng)商,夜晚為了節(jié)省開支就在碼頭附近路邊屋檐下打地鋪過夜。這就為警察局的巡捕和一些地痞流氓提供了“生財”的機會。他們以維護(hù)治安為由,向小商販勒索錢財。小商販就動腦筋把銅板、銀元、紙幣藏在挑運貨物的抬杠里。可時間一長,被巡捕和地痞流氓知道了內(nèi)情,不交所謂的保護(hù)費就敲敲商販的竹杠或抬棒。小商販們?nèi)遣黄疬@些歹人,破財免災(zāi),就從杠棒中倒出些銀兩來“開路”。從此“敲竹杠”成了強行勒索的代稱。
【第33句】:【跛子走路——一腳高一腳低】(歇)比喻人思想、行動缺少一定準(zhǔn)則或掌握不住分寸。
【第34句】:【低頭拉車,抬頭看路】(諺)指拉車需要低下頭使出氣力,同時也要時時抬起頭看清前邊的道路。比喻做事既要踏實苦干,又要認(rèn)準(zhǔn)目標(biāo),明確方向。
【第35句】:【公眾馬,公眾騎】見“大家馬兒大家騎”。
【第36句】:【背包袱】 釋義:指在精神上或經(jīng)濟上有負(fù)擔(dān)。 例句:李天祥:“二叔,有什么可想的呢?……過去做的錯事,說出來,不省得老背著個包袱嗎?”
【第37句】:【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諺)指不識貨物的優(yōu)劣真?zhèn)危詈玫蔫b別辦法是進(jìn)行比較;經(jīng)過比較,自然優(yōu)劣分明。也泛指對人、對事、對物,有比較就有鑒別。
【第38句】:【請將不如激將】(諺)激:用刺激性的或反面的話鼓動。請將軍出馬交戰(zhàn),不如鼓動他,激他出馬。 泛指正面懇請人做某事,不如采用反激的辦法更有效。 也作“勸將不如激將”。
【第39句】:【車走車路,馬走馬路】(諺)車和馬各走各的路,互不碰撞。比喻人事上各行其是,互不相干。也比喻做事各有各的門路。
【第40句】:【少不舍力,老不舍心】見“老不舍心,少不舍力”。
【第41句】:【火候不到不揭鍋】見“不到火候不揭鍋”。
【第42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據(jù)說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叛國駕機出逃的消息報告毛澤東后,毛澤東沉思片刻,隨口說了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這是從何說起呢? 傳說古代有個名叫朱耀宗的讀書人,此人天生聰慧,滿腹經(jīng)綸,進(jìn)京趕考高中狀元。皇上殿試見他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長得儀表堂堂,便將他招為駙馬。按古代的慣例,朱耀宗一身錦繡,是新貴還鄉(xiāng)光宗耀祖的時候了。臨行前朱耀宗奏明皇上,提起他的母親養(yǎng)大自己不容易,請求皇上為守寡多年的母親樹立一座貞節(jié)牌坊。皇上聽了之后非常高興,準(zhǔn)奏。 當(dāng)朱耀宗把樹立貞節(jié)牌坊一事向母親述說之后,原本歡天喜地的母親露出了不安的神色,于是說出了想要嫁給朱耀宗的恩師張文舉的想法。毫無思想準(zhǔn)備的朱耀宗頓時被擊倒了,“撲通”一下跪在娘的面前:“娘!這千萬使不得,你改嫁叫兒的臉往哪兒擱?再說,欺君之罪難免殺身之禍啊!”其母聽后不由長嘆一聲:“這件事就聽天由命吧。”她隨手脫下一件羅裙,告訴朱耀宗說:“明天你替我把裙子洗干凈,一天一夜曬干,如果裙曬干,我答應(yīng)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干,天意如此,你也不用再阻攔了。”這一天,天空晴朗萬里無云,誰料當(dāng)夜陰云密布,天明下起暴雨,裙子始終干不起來。朱耀宗心中叫苦連連,知是天意。朱母則嚴(yán)肅地對兒子說:“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違!”事已至此多談無益,朱耀宗只得將母親和恩師的婚事報告皇上,請皇上降旨治罪。皇上連連稱奇,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他去吧。” 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我們要遵循一些事物和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強扭的瓜不甜,有時候順其自然反而能得到很好的結(jié)果。林彪則不然,天意難違,折戟(機)沉沙,死無葬身之地。
【第43句】:【捉鱉不在水深淺】 釋義:比喻做事全在機緣是否湊巧。 例句:他心想:“捉鱉不在水深淺,只要碰到手跟前,專找不如一遇。”
【第44句】:【紅蘿卜蘸辣椒面,沒看出來】 釋義:紅蘿卜蘸辣椒面,顏色—樣,看不出來。比喻不能識別人或事物的好壞。 例句:他心里罵鄒威這個壞小子太可恨!紅蘿卜蘸辣椒面,沒看出來,這小子原來是熟透的藕,鬼心眼挺多。
【第45句】:【打不斷的親,罵不斷的鄰】(諺)親:親戚。鄰:鄰里。指親戚、鄰里關(guān)系親密,縱然有時發(fā)生矛盾,但很快就會和解,不會結(jié)成冤仇。 也作“割不斷的親,打不斷的鄰”。
【第46句】:【大柵欄】“大柵欄”是北京舉世聞名的一條街。到了北京,不逛大柵欄是一種遺憾。那么,緣何叫它“大柵欄”呢? 據(jù)考證,“大柵欄”始建于明代永樂初年(1403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最初名叫“廊坊四條”。清乾隆年間,京城各街道為防賊盜,都在街口修建柵欄,晚間關(guān)閉,白天開啟。廊坊四條由于店鋪眾多,實力雄厚,所建柵欄在京城也算最大最漂亮,因此“大柵欄”這個名稱漸漸取代了廊坊四條。該地區(qū)的商業(yè)“發(fā)端于明,發(fā)展于清”,北京著名的老店如同仁堂、瑞蚨祥、內(nèi)聯(lián)升、馬聚源等云集于此。當(dāng)年,曾有“頭戴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蹬內(nèi)聯(lián)升,腰纏四大恒(指當(dāng)時大柵欄內(nèi)的四大銀號)”之說,其名聲長盛不衰。
【第47句】:砍柴上山,捉鳥上樹.
【第48句】:【吃小虧占大便宜】 釋義:受一點小的損失,卻得到很大的利益。 例句:“楊吉利搶走了于芝秀,我來嫁給你!”天香粗野而又嬌媚,“丟了一個殘花敗柳,得到一個清白女兒身,你吃小虧占了大便宜。”
【第49句】:【核桃大的字,沒有認(rèn)得一巴掌】 釋義:諷剌人不識幾個字。 例句:這隨你選好了,不論教啥子,我本家都不管的,他黃昏子,核桃大的字,沒有認(rèn)得一巴掌。
【第50句】:【聽見拉拉蛄叫不敢種地】(慣)拉拉蛄:螻蛄的通稱,昆蟲,背部茶褐色,前足發(fā)達(dá),適于掘土,生活在泥土里,晝伏夜出,吃農(nóng)作物嫩莖。 形容人膽子小,聽到一點閑話,就不敢做事情了。 也作聽拉拉蛄叫,就甭種地了。 聽螻蛄叫就不種地了?
【第51句】:【軟繩可以捆硬柴】(諺)柴是硬的,繩是軟的,軟的繩能捆住硬的柴。比喻人使用柔軟的手段,往往能制服強硬的敵手,或性情溫和的人往往能迫使性情剛烈的人就范。
【第52句】:【悲傷憂愁,不如握緊拳頭】(諺)悲觀愁苦無濟于事,不如堅決奮斗,謀求出路。指消極忍受,不如積極拼搏。
【第53句】:【多一位菩薩多一爐香】(諺)多供奉一位菩薩,就得多燒一爐香火。比喻多設(shè)立一個部門,就得多增加一層開支。也比喻多添一位領(lǐng)導(dǎo),辦事就多一道手續(xù)。
【第54句】:【昧著惺惺使糊涂】(慣)昧:隱藏。惺惺:清醒。指心里明白,裝作糊涂。
【第55句】:【莫瞞天地莫瞞人,莫作瞞心與禍鄰】(諺)做人不要欺瞞天地,欺瞞眾人,更不要欺瞞自己的良心,以免招災(zāi)惹禍。 也作莫瞞天地莫瞞心,心不瞞人禍不侵。 莫瞞天地莫瞞心,心不瞞時禍不侵。
【第56句】:【插一只腳】(慣)比喻參與某種活動,并從中干擾。 也作插一腳。 插一腿。 插一手。
【第57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釋義:比喻知識淵博。 例句:您這么有學(xué)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做過國會議員,可是住在我這里,天天念經(jīng),干嗎不出去做點事呢?
【第58句】:【沒請來財神,倒貼了些香表紙銀】(慣)財神:財神爺,迷信指能使人發(fā)財致富的神。香表紙銀:迷信的人用來燒化敬神用的香和紙錢等物。比喻沒賺上錢,反而受了損失。
【第59句】:【留得葫蘆子,不怕無水瓢】 釋義:比喻只要人在,雖少,也會像種子一樣,發(fā)展壯大起來“子”又作“籽”。 例句:“留得葫蘆子,不怕無水瓢”,別看我們游擊隊只剩下二十多個人,都是雷山的革命火種。火種本身不大,但它燃燒起來,就會引起漫山大火!
【第60句】:【甕中之鱉,釜中之魚】 釋義:甕:陶制大壇。釜:古代的炊具,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鍋。困在甕中的鱉,放在釜里的魚。比喻無法擺脫困境的人。 例句:楊八老和一群百姓們,都被倭奴擒了,好似甕中之鱉,釜中之魚,沒處躲閃,只得隨便。以圖茍活。
【第61句】:【蛤蟆跳在戥盤子里——自稱自贊】(歇)戥盤子:戥子(一種測定貴重物品或藥品重量的小秤)一端盛放所要測定重量的物體的小盤子。稱:本指測定重量,轉(zhuǎn)指稱贊。 指自己稱贊、夸耀自己。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蛤蟆跳在戥盤——自稱自贊”。
【第62句】:【茄子黃瓜一鍋煮】(慣)形容人員很雜,好人壞人混在一起。
【第63句】:【吃人飯拉狗屎】(慣)吃的是人飯,做的不是人事。斥人做盡壞事。 也作“吃人飯不拉人屎”。
【第64句】:【撥開云霧見青天】(慣)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清除障礙,看到了希望。 也作“撥開烏云見青天”。
【第65句】:【不怕紅臉關(guān)爺,就怕抿嘴菩薩】 釋義:關(guān)爺:關(guān)羽,三國時蜀國的名將,性格耿直。性格爽直的人容易相處,表面和善的人難以對付。 例句:“我們的對手是這樣一只九尾狐。常言道:‘不怕紅臉關(guān)爺,就怕抿嘴菩薩。’我們對付這樣的敵人,可要動動腦子才行啊!”
【第66句】:【張?zhí)鞄煴还砻浴浚☉T)張?zhí)鞄煟簴|漢張道陵創(chuàng)立道派,認(rèn)為符水咒法能驅(qū)鬼治病,被盾世尊為“天師”,其后裔繼承道法,受封號為“張?zhí)鞄煛保幻耖g也泛指能降鬼的人。比喻有本領(lǐng)的人被入迷惑,頭腦不清醒。 也作張?zhí)鞄煶怨砻粤恕?張?zhí)鞄熤砻浴?張?zhí)鞄熃坦斫o迷住了。
【第67句】:【篩子喂驢——漏豆】(歇)豆:作牲口飼料的豆類作物的種子,諧“兜”。指財產(chǎn)都揮霍光了,露出窮相。
【第68句】:【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nèi)酸】 釋義:蓮子:蓮的種子,可以吃。比喻辛酸苦楚在內(nèi)心里。 例句:她仇恨這人吃人的社會,但她無力反抗,只好讓淚水往肚里流,她變得沉默孤癖(僻)起來。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nèi)酸,她不愿說話,不到不得已時不開口,別人問話時,她總是用點頭搖頭來回答。
【第69句】:【官大青樹林壓死人】(諺)品:舊時官員共分九品,青樹林為一級。指官員間只要高一個等級,就能壓得下一級抬不起頭。 也作“官高一級壓死人”。
【第70句】:【兩手提兩籃——左也籃來右也籃】(歇)籃:諧“難”。指左右為難。
【第71句】:【藕斷絲不斷】(慣)藕:蓮的地下莖,長形,肥大有節(jié),白色,中間有許多管狀的孔,折斷后有絲。 藕被切斷以后,上面還有絲連著。 比喻從外表上看關(guān)系是斷了,感情并未斷絕。多指男女之情也作“藕斷絲連”。
【第72句】:【沒眼先生上鐘樓——瞎撞】(歇)沒眼先生:盲人。瞎:本指失明,轉(zhuǎn)指盲目地。撞:本指撞擊鐘,轉(zhuǎn)指莽撞地行動。指盲目地東沖西撞或盲目行動。 也作沒眼先生出海——瞎撞。 沒了頭的蒼蠅——亂撞一氣。
【第73句】:【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諺)指敢于冒險的人,可撈到許多好處;膽小怕事、謹(jǐn)小慎微的人,不敢越軌半步,往往得不到一點好處。 也作撐煞大膽,餓煞小膽。 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 吃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第74句】:【怕狼怕虎別在山上住】 釋義:比喻既然怕這怕那就不要硬充好漢。 例句:怕狼怕虎別在山上住,怕死別活著。
【第75句】:【邪不干正】(諺)干:沖犯。指邪氣敵不過正氣。 也作邪不勝正,妖不勝德。 邪不壓正,假不敵真。 邪不壓正,正能克邪。
【第76句】:【心有靈犀一點通】 釋義:靈犀:犀牛,傳說它是靈異之獸,角內(nèi)有白紋直通角的兩頭。比喻心意相通或心心相印。 例句:江漢說:“應(yīng)該說,劉局長有指點,也有暗示,但是,只那么稍微的點一下子,你就心有靈犀一點通了。”
【第77句】:【一竅通,百竅通】(諺)竅:竅門,事情的關(guān)鍵。指遇事能抓住關(guān)鍵與要害,就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第78句】:【村里夫妻,步步相隨】(諺)農(nóng)家夫妻,一同在家,一同下地,總是廝守在一起。指村里的夫妻沒有別離之苦,終生相伴。
【第79句】:【黃連樹下長大的】 釋義:比喻在困苦環(huán)境中長大的。 例句:咱是從黃連樹下長大,在苦頭里活出來,還不死心塌地打日本鬧革命,給咱窮人長點志氣,你們說呢?
【第80句】:【拿到一根金剛鉆,勝過一箱鐵釘子】 釋義:比喻要抓住主要的,重要的。 例句:你可挑揀那大而珍貴的,捉住一個打鐵的,頂一群小爐匠;拿到一根金剛鉆,勝過一箱鐵釘子。
【第81句】:【哭天無路,求地?zé)o門】(慣)形容求助無門,難以生存。
【第82句】:【鼻子翹上天】(慣)形容人驕傲自大,目中無人。 也作“鼻子朝天”。
【第83句】:【入門休問榮枯事,觀著容顏便得知】(諺)榮枯:興盛與衰落。進(jìn)了門不必詢問家門的興盛與衰落,只要看看家里人容顏表情就可知道。 指人的心境總要表現(xiàn)在人的面容神態(tài)上。 也作入門休問吉兇事,觀看顏面自得知。 入門不問榮枯事,但見容顏便得知。
【第84句】:【老和尚看嫁妝——下輩子見】(歇)指這輩子沒指望,看下一輩子。 也作“老和尚過嫁妝——來世再見”。過:過目,看。
【第85句】:【狗咬石匠——找的挨榔頭】(歇)榔頭:石匠干活用的錘子。比喻自找挨打,或自討苦吃。
【第86句】:【乖氣致戾,和氣致祥】見“和氣致祥,乖氣致戾”。
【第87句】:【上不得臺盤】(慣)臺盤:席面。 1比喻自身素質(zhì)差,不能在正式或公開的場合露面、應(yīng)酬。2比喻見不得人的話或主意。 也作上不得高臺盤。 上不得臺面。
【第88句】:【槍桿子朝里打】(慣)指打擊、傷害自己人。
【第89句】:不是你的財,別落你的袋。
【第90句】:【老鼠進(jìn)口袋,自己找死】 釋義:比喻自尋死路。也比喻人的困難或危險是自己造成的。 例句:老鼠進(jìn)口袋,自己找死,和我無關(guān)!
【第91句】:【人人有面,樹樹有皮】(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臉面,就像每一棵樹都有樹皮圍裹一樣。指人人都應(yīng)該珍愛自己的面子,維護(hù)人格尊嚴(yán)。 也作人有臉,樹有皮。 人人有臉,樹樹有皮。
【第92句】:【張家不就,李家不成】(慣)就:完成。跟張家沒談成,跟李家也沒談成。指擇偶過于挑剔,婚事未成。
【第93句】:【事不關(guān)己,己不勞心】(諺)指凡事和自己沒有關(guān)系的,就不要去勞神費力。 也作事不干己莫操心。 事不關(guān)己莫多問。
【第94句】:【燈一撥就亮,理一講就明】 釋義:比喻事情一說就明白了。 例句:燈一撥就亮,理一講就明。假如把全家怪的命案查到李寶泰頭上,他一看活命難保,還再交代什么地下埋哩,外邊藏哩。
【第95句】:【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里】(諺)指朝霞預(yù)示當(dāng)日將有陰雨,不可出門;暮霞預(yù)示天晴,可以遠(yuǎn)出。
【第96句】:【槍桿兒努折了,槍尖不動】(慣)努:用力。槍尖:槍頭。比喻僅僅作姿態(tài),不動真格的。
【第97句】:【一不做,二不休】(諺)指要么就不干,要干就干到底。
【第98句】:【花開在春天,讀書在少年】(諺)開花的最佳時節(jié)在春天,學(xué)習(xí)的最佳時段在少年。指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最有效的學(xué)習(xí)時段。
【第99句】:【大魚奔深水】 釋義:比喻有本事的人向往重要部門或大單位。 例句:“縣上水就深,省里的更深。”朱升瑤瑤鞭桿,大魚奔深水、古今一理。”
上一篇:青樹林搞笑歇后語,全是大實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