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我學(xué)習(xí)怕吃苦,不愿意下力氣。爸爸說:“舍不得金彈子,打不著鳳凰鳥。干什么事不愿意下本錢都不行。”(湖北·武漢)
【第2句】:王照好吃懶做,別人怎么勸他就是不改。人們背后說:“豎得起竹竿,豎不起井繩。什么時候進墓坑,什么時候才會勤快。”(河南·鄧縣)
【第3句】:【往日無冤,近日無仇】(慣)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沒有結(jié)下冤仇。 指互不相干,沒有利害沖突。 也作往日無冤,昔日無仇。 往日無仇,近日無冤。
【第4句】:【無風(fēng)不起浪】發(fā)生事情有原因,多指不好的事情。類似 的:無風(fēng)難起塵。浩然《艷陽天》:“無風(fēng)不起浪,要是沒有一 點影子,社員們絕對不會這樣議論你。”
【第5句】:【二姑娘倒貼】在愛情婚姻關(guān)系中,一般是男方花錢多,女 方倒貼是不正常的。謂本應(yīng)該得到好處,反而賠錢,不上 算。陳登科《風(fēng)雷》:“我們呢?一個銅扣子未見,還來個二 姑娘倒貼,欠你兩壺酒錢。”
【第6句】:【泥多佛大】(慣)佛像是用泥土塑的,泥土用得多,佛像就高大。比喻依附者眾多,根基深厚。
【第7句】:荷葉包粽子一寬大有余
【第8句】:屬螺絲釘?shù)摹獤|西不大,作用不小
【第9句】:七十瓦上霜,八十不稀奇。
【第10句】:【窗戶紙一點就透】稍作指點就明白。浩然《艷陽天》:“你 別看我平常不大開會去,都是家務(wù)事兒纏的,我可是個好強 的人,什么事我都想得開,窗戶紙兒,一戳就透。”
【第11句】:【小姐】“小姐”現(xiàn)在一般指未婚女子。《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是:“對未婚女子的一種尊稱,多用于外交場合”。然而“小姐”這個稱呼原非美稱,更沒有尊敬的意思。據(jù)清代學(xué)者趙翼《陔余叢考》稱:宋時閨閣女稱小娘子,而小姐乃賤者之稱。又據(jù)錢惟演《玉堂逢辰錄》中說:小姐之稱起于茶酒宮人韓小姐,是宮婢人名也。而蘇東坡則有《成伯席上贈妓人小姐》詩,可見,宋代妓女也稱“小姐”。小姐作為尊稱,始于明代,當(dāng)時朱有敦《元宮詞》中有“簾前三寸弓鞋露,知是腰腰小姐來”的詩句。從此便把“小姐”作為深閨女子的代稱了。不過,當(dāng)今黃、賭、毒又沉渣泛起,人們又習(xí)稱“三陪女”為小姐了,弄得正經(jīng)的“小姐”一詞名聲掃地,良家閨秀避之不及,歷史兜了個圈又回到原地。
【第12句】:【請將不如激將】(諺)激:用刺激性的或反面的話鼓動。請將軍出馬交戰(zhàn),不如鼓動他,激他出馬。 泛指正面懇請人做某事,不如采用反激的辦法更有效。 也作“勸將不如激將”。
【第13句】:【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第14句】:【少年夫妻老來伴】(諺)年輕時是夫妻,同心協(xié)力,生兒育女;年老時是伴當(dāng),相互關(guān)照,彼此體貼。偏指夫妻到了老年,更需要彼此間無微不至的關(guān)愛。 也作少年夫妻老來伴,一日不見問三遍。 少年夫妻老來伴,夫妻越老越相親。
【第15句】:【沒碰過釘子不知道疼】(諺)比喻人沒有遭受過打擊和挫折,就不會有切實的經(jīng)驗教訓(xùn)。
【第16句】:渾水摸魚——撈一把
【第17句】:【肩膀頭子扛著一張嘴】(慣)指只知道吃。
【第18句】:【不識風(fēng)云事,休在山里行】(諺)風(fēng)云事:風(fēng)云無常的天氣變化。指山中風(fēng)云變幻不定,摸不準天氣變化的規(guī)律,就不要在山中行走。比喻社會人事復(fù)雜多變,沒有適應(yīng)能力就難在其中周旋。
【第19句】:【瞞債必窮,瞞病必死】(諺)隱瞞債務(wù)的,必定窮愁潦倒;隱瞞病情的,必定得不到及時治療,最終誤了性命。指凡事不可隱瞞,不然沒有好結(jié)果。
【第20句】:【好放手時須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見“得放手時須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第21句】:【房頂開門,灶炕打并】不與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關(guān)系,自顧自。 或說:屋地下打井,房頂上開門。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 網(wǎng)》:“我這個壞人跟你這個好人再不來往,行吧?咱們兩 家,都屋地打井,房頂扒門兒,行吧?”
【第22句】:【堵著耳朵搖鈴鐺】(慣)堵著耳朵搖鈴鐺,自己聽不見,以為別人也聽不見。比喻自欺欺人。 也作“捂著耳朵捅鈴鐺”。
【第23句】:野豬掉在陷坑里——跑不了
【第24句】:腳脖上系鈴——走一路響(想)一路
【第25句】:爺爺嬌慣我,每次要零花錢總是不少給。這事讓嚴厲的爸爸知道了,他說:“你呀,真是老母豬拱虛土,盡往省勁兒的地方拱。”(河南·新鄉(xiāng))
【第26句】:好戲能把人唱醉,壞戲能把人唱睡。
【第27句】:【一面打墻,兩面好看】(諺)兩家的界墻,一家主動打起來,兩家都整齊好看。指彼此共管的事,一方主動做,兩方都有益。也比喻一舉兩得。 也作“一面打墻兩面光”。
【第28句】:【蛤蟆上櫻桃樹,既想攀高枝又想高口味】釋義:譏諷人欲望高,想得美,但實現(xiàn)不了。例句:“嘿嘿,是笑我們廠蛤蟆上櫻桃樹,既想攀高枝又想高口味哪……”史文遠聽了,連連搖頭:“這種歪言邪語何足掛齒!誰愛嚼舌頭就讓他去嚼吧。咱們走咱們的路。”
【第29句】:耗子戴眼鏡——鼠目寸光
【第30句】:逼上梁山——橫豎一拼
【第31句】:【有三家好親戚不算窮人】(諺)親戚在經(jīng)濟上能相互幫助,有幾家好親戚的幫助,就不會貧窮。指不怕一人一家貧窮,怕的是周圍環(huán)境都一樣貧窮。
【第32句】:【三叩九拜】“叩、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禮節(jié),至今在百姓當(dāng)中流行,紅白喜事有,過年過節(jié)有,拜師收徒有,認干親結(jié)金蘭有,不過不像古代那么繁瑣罷了。叩拜,源于上古,到周朝規(guī)范化了。“叩”是叩頭,與“拜”密不可分。《周禮》對九拜的解釋是“一日稽首,二日頓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guī)定禮儀。具體情況是吉事三拜,兇事三拜,另外是其他三拜。吉事三拜。先說稽首,這是最古老、最隆重的跪拜禮節(jié),跪下之后,兩手著地,叩頭至地,并停留一段時間。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學(xué)生拜老師以及拜天地、拜祖先都用這種跪拜大禮;再說頓首,頓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輩之間互相表示敬意的禮節(jié),也稱叩頭。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頭觸地后不在地面停留。三說空首,空首稱“拜手”,其動作要領(lǐng)是身體呈跪姿,兩手拱合,俯首至手和心持平,頭停空中而不叩頭至地,是尊、長者對“稽首”的答禮。隋唐之后,座椅板凳逐漸普及,人們不再席地而坐,“空首”轉(zhuǎn)為躬身示禮。以上三種禮節(jié)即“三叩首”,此為正拜,又叫“大拜”。兇事三拜。先說振動,此為喪禮中最重跪拜之禮。振動不僅要頓首,還要雙手相擊,哭天喊地,渾身戰(zhàn)栗,涕泗交流,表現(xiàn)得越悲痛越算心誠禮重。再說吉拜,古代有守喪三年的禮俗,三年期后,和喪家相見要行吉拜禮,其動作要領(lǐng)是先拜手,“空首”拜,然后再行頓首拜。三說兇拜,是喪家在三年居喪期內(nèi)答拜賓客的禮節(jié)。先頓首拜,然后空首拜,以表示悲痛和感謝之意。以上是兇事三拜。其他三拜。先說“奇拜”,奇為單數(shù),即拜一次算完事。再說“褒拜”,即拜的次數(shù)在兩次或更多。需要說明的是,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數(shù),不是獨立的跪拜形式,而是跪拜的隆重或嚴肅程度,常常視跪拜對象和場合的需要而定。三說肅拜,是表示恭敬的見面禮節(jié),是俯身拱身行禮,并不下跪,推手為揖,引手為肅,其實也就是作揖。這種禮節(jié)一是適用女性,不僅有利于孕婦,還可以防止弄臟衣服。它還適用于軍禮,軍人身披甲胄,軍務(wù)繁忙,不便跪拜,所以用此肅拜。以上可以看出,“三叩九拜”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完成九次之拜,所以,“九拜”不是九次之拜。
【第33句】:【插翅也飛不出去】(慣)形容封鎖極其嚴密,無法逃脫困境。 也作“插翅也難飛”。
【第34句】:【水過地皮濕】指占便宜,撈油水,或走過場。鄧友梅《煙 壺》:“在這一帶開店房,免不了接待合字上的朋友,替他們 銷贓,落個水過地皮濕。”孫犁《風(fēng)云初記》:“官家的事兒,不 過是水過地皮濕,賣個眼前俏就算了!”
【第35句】:我從縣城買了幾個蘋果要給姥姥帶回去,可半路上忍不住自己吃了。媽媽知道后,指著我的腦門說:“你啊,心孝嘴不孝,買個燒餅捎不到!”(河南·鄧縣)
【第36句】:【不吃魚,口不腥】釋義:比喻不貪小便宜,就不會惹出是非。例句:我們不要占便宜,不吃魚,口不腥!
【第37句】:【隔年的皇歷看不得】釋義:皇歷:陰歷歷書。它的節(jié)氣不是固定在某月某日,一年一個樣子,隔年不適用。借指不能按老規(guī)矩辦事。例句:“……可后來往深里一尋思,就覺得咱思想老了,跟不上趟了。老黃歷翻不得噦!……”
【第38句】:船幫做棺材——漂流了半輩子才成(盛)人
【第39句】:我在樓下玩,看見了白發(fā)蒼蒼的李奶奶正抱著她那寶貝孫子,就走過去對李奶奶說:“李奶奶,你這么大年紀了,還抱得動你這胖孫子啊?”李奶奶笑著說:“我是抱孫子,攢金子。”(河南·安陽)
【第40句】:滿嘴塞黃連——說不出的苦
【第41句】:【蔓里不著飯里著】(慣)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狀食物。比喻這里沒得手,那里得手,總要達到目的。
【第42句】:【河里冰茬響,地里蘿卜還在長】釋義:河水已經(jīng)開始結(jié)冰了,可蘿卜還在繼續(xù)長,不要拔得太早。例句:這方面,他也有許多口訣。比如“紅長、黑長、白不長,沙地種谷一把糠”,還有什么“頭伏蕎麥,二伏菜,陽坡種麥熟得快”,“河里冰茬響,地里蘿卜還在長”。
【第43句】:叔叔見義勇為,各方面的表揚獎勵紛至沓來,這讓叔叔很不好意思。嬸子說:“好馬配雕鞍,好人配稱贊。你又不是袁世凱做皇帝——欺世盜名的,有什么難為情的呢?”(河南·南陽)
【第44句】:【牛人】“牛人”比喻固執(zhí)且十分傲氣。“牛人”在先秦是一種職務(wù),源自《周禮》。《周禮》記載,地官有“牛人”一職,春官有“雞人”和“龜人”,夏官有“羊人”,秋官有“犬人”。書中寫道:“牛人掌養(yǎng)國之公牛,以待政令,祭祀供享牛;賓客供膳牛;軍隊供犒牛;喪事供奠牛……”意思是說祭祀的時候把牛作為祭品,有賓客的時候招待賓客用牛肉做膳,軍隊打了勝仗犒賞三軍要用牛來犒賞,喪事要用牛來祭奠。看來“牛人”真的與牛有關(guān)。后轉(zhuǎn)義成固執(zhí)、傲氣、脾氣大。“牛人”又稱“牛”。
【第45句】:【水難量,人難料】釋義:不能根據(jù)人的外表評定人,對人低估。例句:常言說得好,水難量,人難料;你們莫看我老八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個沒啥志氣的人。可在有些事情上,不是夸口,我老八可真當(dāng)?shù)蒙舷戎扔X,料事如神。
【第46句】:【成立之難如登天,覆敗之易如燎毛】釋義:成家立業(yè)不容易,敗落家業(yè)卻容易。例句:先帝在世時曾不止一次地告訴我們:“成立之難如登天,覆敗之易如燎毛”,現(xiàn)今國賊當(dāng)?shù)溃覀兛刹荒芟料氯グ。?/p>
【第47句】:【干榆濕柳,木匠見了發(fā)愁】釋義:木匠也難對付干榆木和濕柳木。比喻人頑固,不好對付。例句:俗話說,“干榆濕柳,木匠見了發(fā)愁。”依我看,陸隊長就是個榆木墩子,早就風(fēng)干了,再鋒利的鋸子也劈不開!
【第48句】:十指頭生瘡——毒手
【第49句】:北極的冰川——頑固不化
【第50句】:【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釋義:比喻人本領(lǐng)再高,能力再大,也需要別人幫助。例句:人是要有幫助的。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一個籬笆要打三個樁,一個好漢要有三個幫。單干是不好的,總是要有人幫,在這樣的問題上尤其要有人幫。
【第51句】:米倉里的老鼠——盡你享受
【第52句】:【抱元寶跳井——舍命不舍財】(歇)元寶:舊時較大的金銀錠,銀的一般重五十兩,金的重五兩或十兩。指愛財勝過愛性命。譏諷人極其吝嗇。 也作“揣著元寶跳井——舍命不舍財”。
【第53句】:【 挑刺也得看對眼兒】謂挑毛病應(yīng)找對了地方,不能胡攪蠻 纏。趙樹理《劉二和與王繼圣》:“挑刺也要看看眼對不對, 這燈還不亮!”
【第54句】:【觀棋不語真君子】(諺)指從旁看人下棋,能做到只看不發(fā)言的,那才算真正有涵養(yǎng)的君子。 也作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 觀棋不言真君子,看著多言是小人。 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不悔大丈夫。
【第55句】:【六部尚書】“尚書”是古代官職的稱謂,源自秦朝。據(jù)唐代,徐堅《初學(xué)記·諸曹尚書》介紹:這一稱呼來自秦代“諸曹尚書”。“曹”是分部門辦事的意思。秦代沒有“六部”,中央行政機構(gòu)為“九卿”分別執(zhí)掌。魏晉以后,實行行政部門改革,由尚書分曹治事,按照分工合并為“六曹”,“曹”漸變成后來的部。“部”的長官稱“尚書”。自隋唐時期開始,中央行政機構(gòu)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自此,“六部”的名稱確定下來,一直到清朝沒有大的變化。 “六部”的名稱和分工如下:1.吏部:主管全國文職官吏的挑選、考查任免,調(diào)動,封勛。大致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中組部、人事部。 2.戶部:主管全國戶籍、田畝、貨幣、賦稅、官員俸祿等。大致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農(nóng)業(yè)、財政、稅務(wù)、民政部門的職能。 3.禮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禮(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舉考試、接待外邦來賓。類似于現(xiàn)在的教育部、外交部禮賓司。 4.兵部:主管全國武職官員的選用和任免,以及兵籍、練兵、軍械、驛站、軍令等軍政大計。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國防部。 5.刑部:主管全國的司法、行政、刑獄等。具有現(xiàn)在的司法部、公安部、檢察院、法院的職能。 6.工部:主管全國的屯田、水利、工程、營造、交通等。大致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水利部、建設(shè)部、交通部等職能部門。尚書是官名。“尚”即執(zhí)掌之義。“尚書”就是各部的正職長官,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部長。副職稱“侍郎”。在六部之下設(shè)若干司,分掌本部某一方面的工作。“司”的長官稱“郎中”,副長官稱“員外郎”。
【第56句】:【公門里面好修行】在官府任職,有條件行善做好事。或 說:身在公門好修行。清代《儒林外史》:“自古道:公門里好 修行。你們服侍太爺,凡事不可壞了太爺?shù)那迕惨魅?保得各人的身家性命。”
【第57句】:【七十三、八十四】民間有所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七十三、八十四”對上歲數(shù)的人是一個忌諱的歲份。其實,“七十三、八十四”這兩個年歲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只不過是我國歷史上兩個圣人歸天的虛齡罷了。一個是春秋時期的圣人孔丘,一個是故國時代的亞圣孟軻。正巧孔子年僅七十三虛歲時命歸于天,孟子活到八十四虛歲。因為孔孟都被尊為“圣人”,誰也不敢活過圣人,所以,他們歸天的年齡也就成了不吉之年了。實際上,在我們周圍的老年人中,死在七十三或八十四歲的,其實完全是一種巧合,如果比其他年齡段稍多一點的話,也是因為心理壓力過重導(dǎo)致的,并非迷信所致。
【第58句】:【轉(zhuǎn)不過彎來】(慣)比喻想不通,思想上轉(zhuǎn)變不過來。 也作轉(zhuǎn)不過磨盤來。 轉(zhuǎn)不過軸來。
【第59句】:【臨上轎再扎耳朵眼】舊時習(xí)俗,女孩子要在耳垂上扎孔, 長大好戴耳墜。出嫁時再扎,已經(jīng)遲了。比喻預(yù)先沒有準 備好,臨時忙亂。浩然《艷陽天》:“缺什么,今天趁著趕集, 買一買。誰要是不去趕集呢,就讓別人捎著買一下。千萬 別等著臨上轎再扎耳朵眼兒。”
【第60句】:【從龍王嘴里奪食】.釋義:龍王:傳說中掌管興云降雨、統(tǒng)領(lǐng)水族的王。比喻同風(fēng)雨災(zāi)害作斗爭,奪取糧食豐收。例句:滿祥反駁說:“咱們辦社凈靠風(fēng)調(diào)雨順可不行,要從龍王嘴里奪食。”
【第61句】:【白紙寫黑字】(慣)指有了可靠的文字憑證。 也作白紙上畫著黑字兒。 白紙黑字。
【第62句】:【參謀一群,當(dāng)家一人】(諺)對問題出謀劃策的人可以有很多,但歸納意見、作出決斷還要靠一人做主。指遇事需要集思廣益,但最后必須主事人拿定主意。
【第63句】:【寧叫人打死,別叫人嚇死】強調(diào)要有斗爭精神,不能懦弱 自棄。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怎么把牙都咬碎了,不值 得。在我們民族的老俗話中,我喜愛這一句:寧叫人打死, 別叫人嚇死!”
【第64句】:【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形容想主意,多指用心機。民間說 書的常用此語。清代《紅樓夢》:“鳳姐越想越氣,歪在枕上, 只是出神。忽然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第65句】:【看西洋景】(慣)西洋景:也叫西洋鏡,舊時民間文娛活動的一種裝置,許多畫片左右推動,周而復(fù)始,觀眾從透鏡中看放大的畫面,畫片多為西洋畫。比喻去看新奇或意想不到的東西。
【第66句】:【螳臂當(dāng)車——不知自量】(歇)螳臂:螳螂的前腿。當(dāng):阻擋,抵擋。指過高地估計自己,妄圖抗拒強大的力量或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也作螳臂當(dāng)車——自不量力。 螳臂擋車——不自量力。
【第67句】:【酒肉朋友,柴米夫妻】見“柴米夫妻,酒肉朋友”。
【第68句】:【理發(fā)店的三色轉(zhuǎn)燈理】發(fā)店是統(tǒng)一的三色標志,一般都有一個玻璃圓筒.里面繞著紅藍白三色相間,不斷向上旋轉(zhuǎn)的條形彩柱。這種標志,在全世界通用。那么,它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據(jù)說,在法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巴黎有一位革命者被敵人追捕,跑到一家理發(fā)店躲藏。敵人追到理發(fā)店時,理發(fā)師傅們在敵人面前說東道西,巧妙機智地保護了那位革命者。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勝利后,法國政府為了表彰理發(fā)店工人對革命的貢獻,便在理發(fā)店門口裝飾其象征法國國旗上紅藍白三色的彩柱。這是對理發(fā)店的最高獎賞,也是理發(fā)店的榮耀。后來世界各地的理發(fā)店認為這種彩柱很好看,也很醒目,就紛紛效仿。
【第69句】:晚上做完作業(yè)后,媽媽總愛催我練琴。一次我煩了,就告訴媽媽:“琴今晚有毛病了,音老調(diào)不準,怎么練啊?”媽媽說:“腳癢別往頭上撓,累了就去睡覺吧!”(陜西·武功)
【第70句】:螃蟹的腳——彎彎多
【第71句】:【深不對,淺不是】(慣)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對。指不知怎么做才能使人滿意。
【第72句】:【黃牛黨】“黃牛黨”現(xiàn)在指票販子。如春運期間他們高價倒賣火車票,奧運期間他們高價倒賣奧運門票等,屬違法行為。“黃牛黨”與“票販子”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名稱,怎么把它們扯到一起呢?先說“黃牛”。當(dāng)代詩人藏克家有首詠牛詩《老黃牛》:“塊塊荒田水和泥,深翻細作走東西。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深情謳歌了老黃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高尚品質(zhì)。老黃牛在中國人心中,是代表忠誠、勤奮的文化符號,并被稱為“老黃牛精神”。可如今的“黃牛黨”卻與牛的忠誠形象背道而馳,是人人喊打的票販子,這是怎么回事呢?據(jù)說,“黃牛黨”的叫法源自近代上海。通常指那些賺取毛利的人,常如“黃牛群之騷動”,搶購物資或票券。從這個意義說,還是和“黃牛”有關(guān)。 “黃牛”不犁田是不務(wù)正業(yè),散牛成群確實騷動擾人。
【第73句】:【貧不學(xué)儉,卑不學(xué)恭】(諺)貧窮的人,不學(xué)儉省自然儉省;卑賤的人,不學(xué)謙恭自然謙恭。指人的習(xí)性受經(jīng)濟地位、社會地位制約。
【第74句】:【放馬后炮】(慣)馬后炮:象棋術(shù)語。比喻事過之后才采取行動,已來不及。
【第75句】:【貓兒狗兒識溫存】(諺)溫存:溫和體貼。指貓和狗也懂得人對它的溫存關(guān)愛。比喻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別人的溫情與關(guān)照。
【第76句】:爸爸問我的學(xué)習(xí)情況,我支支吾吾地不敢正面回答。爸爸慢條斯理地說:“心里沒冷病,不怕吃西瓜。我看你最近老躲著我,成績肯定不怎么樣。”(河南·輝縣)
【第77句】:【吃黑飯,護黑主】(諺)吃的哪家飯,就保哪家主。舊指受雇于誰家,就維護誰家的利益,不必分是非與邪正。
【第78句】:每逢媽媽催我寫作業(yè),我總愛說“別急”。媽媽聽了生氣地說:“你呀,就是‘蓋房不收檐,一拖二三年’。”(安徽·廬江)
【第79句】:【有心避謗還招謗,無心求名卻得名】(諺)謗:誹謗,說人壞話。存心躲避誹謗,卻還招來誹謗;不追求名聲,卻贏得了名聲。指有些事求之不得,不求得之,事與愿違。
【第80句】:【早知三日事,富貴一千年】(諺)人能預(yù)知未來三天的事,就可抓住機遇,獲取無窮無盡的財富。指預(yù)知未來最是難能可貴。
【第81句】:【外無救援,內(nèi)絕糧食】見“內(nèi)無糧草,外無救兵”。
【第82句】:【擔(dān)雪填井——沒個滿的日子】(歇)本指填不滿水井,轉(zhuǎn)指人的欲望永無滿足的時候。
【第83句】:【鍋里無米白添柴】(諺)比喻缺乏關(guān)鍵的條件,一切都是徒勞。
【第84句】:火鐮對火石——碰就發(fā)火
【第85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釋義:“晴”與“情”諧音。比喻彼此畢竟有情誼。例句:他走的時候,沒見到她來給他送行,心里恨恨的;可是,當(dāng)他登上飛機的舷梯,回頭望時,她出現(xiàn)在機場的入口處,向他揮手,真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睛。”
【第86句】:吃河水長大的——管得寬
【第87句】:【狗尿苔長在金鑾殿上——生到好地方】(歇)狗尿苔:一種生長在潮濕地方的真菌,有黏液,有臭味,不能食,被人鄙視。指人生長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里。
【第88句】:【劁豬割耳朵——兩頭受罪】(歇)劁(qia。)豬:閹豬,割去豬的睪丸或卵巢,使不能生育。兩頭:本指首尾兩端,轉(zhuǎn)指兩個方面。指兩方面都沒落好。 也作劁豬割耳朵——兩下受苦。 閹豬割耳朵——兩頭受罪。
【第89句】:洪水沖了老鼠洞——窩子全完
【第90句】:【—根筷,兩半截】折成兩半,對半平分。菡子《糾紛》:“財 產(chǎn)分配劉二有沒有份,大家議定:一根筷,兩半節(jié)。”
【第91句】:【看風(fēng)向】(慣)比喻觀察形勢發(fā)展變化的情況。 也作看風(fēng)勢。 看風(fēng)頭。
【第92句】:【堤外損失堤內(nèi)補】(諺)堤:沿海、河、湖等的防水建筑物。指農(nóng)作物要是在堤外受到損害的,就要在堤內(nèi)設(shè)法得到補償。比喻在這方面失去的,就要在那方面補起來,不使總體虧損。 也作“堤內(nèi)損失堤外補”。
【第93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諺)身居高位,自己的行為端正,不發(fā)令下屬也會跟著你行事;自己的行為不正,縱然發(fā)令也沒人聽你的。指待人處事,關(guān)鍵是要以身作則。
【第94句】:羊糞蛋里掉個花生——是個好仁(人)
【第95句】:【風(fēng)里言,風(fēng)里語】私下非正式的議論。成語:風(fēng)言風(fēng)語。 海外張愛玲《沉香屑》:“可是你知道世人的嘴多么壞,指不 定你還沒到家,風(fēng)里言,風(fēng)里語,倒已經(jīng)吹到你爸爸耳朵里 去了。”
【第96句】:【爛套子也能塞窟窿】(諺)爛套子:使用過多年的舊棉絮。指爛套子再陳舊無用,還可以拿來堵塞窟窿。比喻人能力再差,也總有用得上的地方。
【第97句】:泥人兒掉在河里——沒人模樣
【第98句】:【孩子嘴里討實話】(諺)從小孩嘴里能討出真情實話。指小孩天真無邪,不會藏真,不會弄假。 也作孩子嘴里無瞎話。 小孩嘴里掏實話。
【第99句】:【好時是他人,惡時是家人】(諺)人在春風(fēng)得意時,外人自會來百般奉承結(jié)識;到了逆境困厄時,全靠自家人扶持關(guān)照,共渡艱難。
上一篇:今年最火民間俗語經(jīng)典諺語,句句博大精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