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蜂多出王,人多出將。
【第2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眾人都有相同的認識。老舍《四世 同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不能怪你!你有個好心 腸!”
【第3句】:【 饑者易為食,寒者易為衣】迫切需要,容易滿足。明代《二 刻拍案驚奇》:“又道是: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大凡人 在饑渴之中,覺得東西好吃。”
【第4句】:寒假里,我和表弟回老家。表弟要吃芒果,他媽媽剝好了,表弟看看臟了一點兒,就不吃了。爺爺說:“真是進了油鍋,不沾油。”(云南·瀾滄)
【第5句】:【抓著葫蘆當瓢打】釋義:比喻不弄清是非曲直,責罰錯了對象。例句:人家周王村霍家寨的人都在那里,怎么是我帶頭起哄?冤有頭,債有主,我抓著葫蘆當瓢打,昧了良心瞎了眼!
【第6句】:【云端里看廝殺】不介入糾紛,看熱鬧。清代《兒女英雄 傳》:“天下最妙的是云端里看廝殺,你我且置身事外,袖手 旁觀,看后來安水心先生,怎的下手?”
【第7句】:【西瓜系在鱉腿上——滾不了西瓜,也跑不了鱉】(歇)比喻彼此利害攸關,誰也無法擺脫掉誰。常用于譏諷。
【第8句】:孔夫子拜師——不恥下問
【第9句】:【看風向】(慣)比喻觀察形勢發展變化的情況。 也作看風勢。 看風頭。
【第10句】:【珍珠土里埋】沒有人賞識,處于困境。或說:珍珠落在糞 堆上。劉紹棠《芳草滿天涯》:“我不能再看著你珍珠土里 埋,打算提拔你到公社當脫產干部。”
【第11句】:小旭拿著標有20分的語文卷子說:“爸爸,下次我要考95分,讓你高興一下……”小旭媽媽在一旁說:“你這才是破褲子先伸腿,說不定下次還考10分呢!”(山東·單縣)
【第12句】:天鵝離不開湖泊,英雄離不開人民,誰脫離了人民,誰就會失去翅膀。
【第13句】:【一絲沒了兩氣】(慣)指人將要斷氣。
【第14句】:【水深見長人】(諺)長(chang)人:身材高大的人。比喻在關鍵時刻才能顯現出英雄本色。
【第15句】:關公不殺曹操——思念舊情
【第16句】:落榜聽見喜鵲叫——不忍聞
【第17句】:老鼠爬燈臺——好上難下
【第18句】:【好馬卻馱癡漢走,巧妻偏伴拙夫眠】見“駿馬卻馱癡漢走,美妻常伴拙夫眠”。
【第19句】:【移樹無時,莫教樹知】(諺)移栽樹木并沒有一定的時間,只要不讓樹木感覺到就行。指移樹最要緊的是不傷根須,不去原土。
【第20句】:【維吾爾族姑娘,辮子多】維吾爾族少女發型多辮。借指把 柄多,容易被人抓住。《短暫的春秋》:“你們辮子也確實有 一點,比我強一點。我說過我是維吾爾族的姑娘,辮子多。”
【第21句】:【發現新大陸】原指哥倫布發現美洲。借指有了新的發 現。王蒙《相見時難》:“杜艷叫了起來,好像發現了什么新 大陸。”
【第22句】:【打破悶葫蘆】(慣)指猜中極難猜透的話或解開事情的秘密。 也作“解開悶葫蘆”。
【第23句】:口袋空空的窮漢——個子兒也沒有
【第24句】:【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區別,混在一起處理。或說:頭發 眉毛一起剃。成語:混為一談。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 “他越想越火:你們真個胡子眉毛一把抓,人人眼里插棒槌, 難道姓苗的眼里那么好揉沙子?”
【第25句】:【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諺)時勢:當時的形勢。指英雄人物能創造時勢,時勢也能造就英雄。
【第26句】:兔子不吃窩邊草——給自己遮窟窿;留青(情);偷外不偷里
【第27句】:【在山靠山,在水靠水】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第28句】:【學好千日不足,學歹一日有余】(諺)人要學好,長期努力還嫌不夠;要學壞,用不了一天就會壞到底。指人學壞容易學好難,要時刻嚴防自己滑向邪路。
【第29句】:【只見賊吃肉,不見賊挨打】只看到有利的一面,看不到有 害的一面。或說:只見強盜吃肉,不見強盜受罪。反義說: 只見賊挨打,不見賊吃肉。賈平凹《廢都》:“當市長倒這么 辛苦!咱是看見賊娃子挨打哩,卻沒看見賊娃子怎么吃 哩!”
【第30句】:【_一家人說兩家話】(慣)指對自家人太客氣,說見外的話。
【第31句】:【雞兒不撒尿——各自有去處】(歇)雞只有一個排泄器官,尿與屎一塊兒排出。指人自有他的去處,或各有門路。 也作“雞兒不撒尿——自有門道”。
【第32句】:【賣什么吆喝什么】做什么事情,說相應的話。老舍《離 婚》:“老李已經把他心中的那點‘詩意’要在她的身上具體 化了,她像門外小販似的,賣什么吆喝什么,把他的夢打 碎。”
【第33句】:老鼠吃漿子——只夠糊口
【第34句】:李明出外找事做,事情沒找到,還賠了盤纏。他媽嘆氣道:“真是狗沒套到,卻把狗繩給弄丟了。”(安徽·樅陽)
【第35句】:【鯉魚跳龍門】(慣)比喻脫離了原來的環境,提高了地位。
【第36句】:【一竿子插到底】釋義:比喻說話或做事一直貫徹到底。“插”又作“扎”、“捅”、“撐”。例句:不論大小事,一言既出,便唯恐落空,要一竿子插到底,必求落實。
【第37句】:獨腳獨手獨根草,風霜雨雪擋不了。
【第38句】:【賊風透骨】(諺)賊風:從小洞或小縫隙中吹進的風。指賊風可穿透骨關節,使人患風濕癥或感冒。
【第39句】:【樹挪死,人挪活】見“人離原地活,樹離原地死”。
【第40句】:【有個葉便添梗】(慣)比喻敘事時隨意夸大渲染,增添內容。
【第41句】:【羊羔知道跪乳,烏鴉知道反哺】見“烏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
【第42句】:【常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釋義:對橫行霸道的人冷眼相對。例句:曾有一個笑話,道是一個老翁有三子,臨死時分付道:“你們倘有所愿,實對我說。我死后求之上帝。”一子道:“我愿官高青樹林。”一子道:“我愿田連萬頃。”末一子道:“我無所愿,愿換大眼睛一對。” 老翁大駭道:“要此何干?”其子道:“等我撐開了大眼,看他們富的富,貴的貴。”此雖是一個笑話,正合著古人云:“長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第43句】:【小賬不可大算】(諺)小賬:零星開支的賬目。大算:總起來計算。 指小賬如果單宗看,為數不多;但日積月累,總起來計算,數字就會大得驚人。
【第44句】:【三句不離本行】(諺)指人的言語話題,總離不開已經形成習慣的行話。 也作三句話不離本行。 三句話離不了本行。
【第45句】:一腳踩上磅秤臺——舉足輕重
【第46句】:【登龍門】“登龍門”一詞,比喻得到權威人士的引進或提拔而抬高身價,增長聲譽;又比喻舊時科舉考試,殿試得中。一般辭書都認為,“登龍門”一詞出自宋代《太平廣記》,相傳,黃河流經陜西、山西交界的龍門山時,水流湍急,每年春季,有大批鯉魚從江海游來,跳躍龍門。一年之中,登上龍門的魚只是少數,而魚一登龍門,魚就變成了龍。那些登不上龍門的魚只能仍然做魚。但《太平廣記》成書于宋代,而早在漢、唐就有了“登龍門”之說。在漢代魚躍龍門的傳說與宋代不同的是,宋代是鯉魚,而漢代是鮪魚。高誘注《淮南子》說:“鮪,大魚,長丈余。仲春二月,從西河上,得過龍門,便為龍。”《漢書》李奇注云:“鮪出鞏縣穴中,三月溯河上,能渡龍門之浪,則得龍矣。”由此可見,“登龍門”一詞的淵源,可追溯到漢代。但把“登龍門”比喻殿試得中,則是在唐代,唐封演《封氏聞見錄》卷三《貢舉》日:“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
【第47句】:【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做事盡主觀努力,成不成還要看客 觀條件。茅盾《子夜》:“我們那五百萬算來還可以賺進十二 三萬,不過剩下的約五百萬就沒有把握。謀事在人,成事在 天。”
【第48句】:【腳下泥皮——滿不要緊】(歇)指事情無關緊要,不放在心上。
【第49句】:劉備對孔明——言聽計從
【第50句】:【好鼓不用重錘敲】(諺)響亮的鼓用不著重錘敲打。比喻聰明人悟性高,一點就明,不用多說。 也作“響鼓不用重錘”。
【第51句】:【只要種子落地,到頭會有收成】(諺)指只要把種子播在土地上,遲早會有收獲的。
【第52句】:【野雞戴皮帽兒——充鷹】(歇)比喻冒充大人物。含譏諷意味。
【第53句】:【三尸神暴跳,七竅內生煙】(慣)三尸神:又叫三尸,道家稱能在人體內作祟的一種神靈。七竅:指眼、鼻、口、耳。形容十分暴怒、著急、生氣。 也作三尸神暴躁,七竅內生煙。 三尸暴跳,七竅生煙。
【第54句】:【助一臂之力】(慣)指給人一些幫助。
【第55句】:【餓得死懶漢,餓不死窮漢】(諺)指人不怕窮,只怕懶,勤勞苦干,就不愁生活不下去。
【第56句】:【螞蟻撼大樹】(慣)撼:搖動。諷刺人不自量力。
【第57句】:懷里揣兔子——不安
【第58句】:土罐里的螺螄——在劫難逃
【第59句】:【哭嫁】很多地方流行“哭嫁”風俗,在結婚的大喜日子里,新娘為什么要哭呢?這里面有怎樣的講究,它的由來如何呢?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則關于“哭嫁”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個后娘嫌棄前房留下的女兒,不是打就是罵。等到女兒16歲時,便給她隨便找了個婆家。在出嫁的那天,按風俗當娘的只能對女兒說吉利話。可后娘偏偏說敗興話,哭道:“女兒啊,你蓬頭去,插花歸;空身去,抱兒歸……”她這一哭既遮蓋了她嫁女兒不置嫁妝的煞心,又自認為在大喜的日子一鬧一哭,今后這個女兒會一世晦氣,日后窮苦。女兒知道后娘起著歹心咒罵自己,可她也沒辦法,只得哭著空手上了花轎。后來她在婆家吃苦耐勞,夫妻和睦,一年后生了個大胖小子,日子越過越好。不久,后娘給自己的親生女兒找了個富貴人家,臨上轎前,母女倆有說有笑,說了一大堆吉利話。誰知女兒在家嬌生慣養,出嫁后故態不改,婆媳吵嘴,夫妻打架,鬧得不可開交,不到一年,家也敗落下來。從此以后,人們就認為女兒出嫁時,還是哭比笑好。代表著越哭越發,越哭越富。為此,還編了許多“哭嫁歌”,如《閨聲哭》、《哭爹媽》、《哭叔爺》、《哭兄弟》、《哭外公外婆》、《哭舅爺》、《花轎到屋哭》等。此處僅錄《哭爹媽》幾句:月兒彎彎照華堂,女兒開言叫爹娘。父母養兒空指望,如似南柯夢一場。一尺五寸把兒養,移干就濕苦非常。勞心費力成虛晃,枉自爹娘苦一場。
【第60句】:【眼不見為凈】沒有親見,不知道臟不臟,只當是干凈的。 凈,原指清潔,也指心中清靜。臺灣瓊瑤《船》:“你還不如不 回來,讓我眼不見為凈!”
【第61句】:【囍】“囍”又稱雙喜。我國男女青年結婚時,有個習俗,都喜歡在新房內外乃至家具上貼著大紅“囍”字,以示吉利。現在,更有甚者,結婚時將斗大的囍字貼于巷口兩側或住宅小區門口的兩側,以示隆重或迎親路標。說到這個“囍”字的來歷,傳說源自北宋宰相王安石。傳說王安石20歲那年進京趕考,路過馬家鎮時,剛好碰到馬員外之女出聯擇婿,在走馬燈上寫著“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的上聯。這時王安石正忙于趕考,未及細想,便上京去了。王安石在科場中順利通過筆試。面試時,主考官指著廳前的飛虎旗說:“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覺心里一亮,便以馬員外之女招婿的上聯作對。主考官見對得珠聯璧合,遂贊嘆不已。考試完畢,王安石在歸途中喜氣洋洋,躊躇滿志。途經馬家鎮時,見那懸聯仍無人對出下聯。此時,王安石便把主考大人出的上聯作下聯以對。馬員外一看十分滿意,當下即以女相許,并擇吉日在馬府完婚。新婚之日,正當新郎新娘歡歡喜喜拜天地時,忽有探馬來報:“恭喜王大人金榜題名,明日請赴瓊林宴。”馬員外聽后高興萬分,遂命重開酒宴,以示慶賀。王安石雙喜臨門,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豪興大發,便在洞房雪白的墻上,并排而工整地書寫了兩個大紅的喜字。雙喜(囍)一出,更加喜慶,效果絕佳。從此,結婚貼紅“囍”字的習俗,就在民間流行開了。
【第62句】:【人在曹營心在漢】見“身在曹營心在漢”。
【第63句】:【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諺)饑餓時就顧不上飯食的精粗,寒冷時就顧不上衣服的貴賤,慌忙時就顧不上路途的安危,貧窮時就顧不上妻子的美惡。 指在人需求最急迫的時候,便談不到從容選擇。 也作饑不擇食,寒不擇衣。 饑不擇食,慌不擇路。
【第64句】:【是禍躲不脫,躲脫不是禍】見“躲脫不是禍,是禍躲不脫”。
【第65句】:【畏首畏尾,身其余幾】(諺)頭也擔心,尾也擔心,身上還有多少地方可無憂無慮的?指做事怕這怕那,顧慮重重,那就什么事也辦不成。
【第66句】:我一聽到別人吃東西的聲音就饞得直流口水。有一次,我正在做作業,忽然聽到媽媽吃東西“咔咔”地響,連忙跑過去。媽媽見了哭笑不得:“你呀,真是螞蟥聽不得水響。這蘋果我才咬了一口,你就趕來了!”(湖南·長沙)
【第67句】:爸爸的一位朋友終年在家養雞,搞科學種田,幾位親戚勸他進城去做生意,說那比養雞、種田要合算多了。可那位叔叔卻不這樣想,他說:“打魚的不離船邊,找柴的不離山邊,我這個莊稼漢怎能離開田邊?”(江蘇·海安)
【第68句】:我們學校舉行乒乓球比賽。我雖然個子小,但球打得不錯,老師和同學們都夸我。爺爺高興地說:“比賽場上,人不論大小,馬不論高低。”(河南·杞縣)
【第69句】:【官向官,民向民,窮人向的是窮人】(諺)向:偏向。指各個群體的切身利益不同,辦起事來,總是偏向著自己的群體。
【第70句】:【有粉不往臉上搽】(慣)粉:指搽在面部的細粉狀化妝品。比喻不顧臉面,不要體面。
【第71句】:瓜地里的草人——樣子貨
【第72句】:猴子看果園——監守自盜;越看越少
【第73句】:【上眼皮只看見下眼皮】(慣)形容目光短淺,胸無大志。
【第74句】:【侯門深似海】(諺)侯門:舊時王侯的府門。指王侯的府門像海一樣深,平常人難得通報進去。也泛指達官富豪之家,不容普通人進出。
【第75句】:【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釋叉:形容趨炎附勢。例句:“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看冷暖。’馮主事雖然欠下老爺銀兩,i見老爺死了,你又在難中,誰肯唾手交還?”
【第76句】:【寺】佛寺遍及中國各地,它是中國佛教僧人聚居和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如著名的“少林寺”、“法門寺”等。那么,“寺”是怎么來的呢?最初的“寺”并非佛教活動場所。寺,《說文》云:“廷也”,即指宮廷的侍衛人員,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稱之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因此,“寺”原來并非指佛寺,而是一般的官署。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太常寺則為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為“寺”,即所謂“三府九寺”。 “寺”作為對佛教僧侶基本生活和活動場所的稱呼,與鴻臚寺及其掌管的事務有關。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因為鴻臚寺是招待四方賓客的國家賓館,非僧人久居之地,后來另建居所,取名“白馬寺”。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第一座寺院,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隋唐以后,寺作為官署名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筑的專用名詞。
【第77句】:木碗里扎猛子——不知深淺
【第78句】:【風馬牛不相及】“風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這個詞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被人們所引用。那么,它源自哪里呢?其典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君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孔穎達疏引服虔日:“牝牡相誘謂之風……此言‘風馬牛’,謂馬牛風逸,牝牡相誘,蓋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此后,后世遂用風馬牛不相及,風馬牛不相接等來比喻事物之間的毫不相干,沒有關聯。 “風馬牛不相及”除此解釋之外,還有一種解釋——遠距說。認為風為放逸、走失之意。齊楚兩地相距甚遠,所以馬牛不會走失到對方地界。如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的《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中說:“‘風’與‘放’通,此指兩國相去極遠,絕不相干,雖牛馬放逸,也無從相及。”
【第79句】:下雨了,王大爺一邊收著麥子,一邊埋怨說:“這老天爺真讓人摸不透,半月都是晴天,卻讓我曬到雨肚里。”(河南·原陽)
【第80句】:【駝子跌跟斗——兩頭不著實】(歇)駝子:駝背的人。跟斗:跟頭。兩頭:本指頭和腳,轉指兩方面。不著實:本指沒有落在實處,轉指事情落空。指兩方面都落空。
【第81句】:【 心提到嗓子眼兒】里擔驚受怕。王朔《私人律師》:“我這 可是第一次干這種勾當,我的心都快從嗓子眼兒里跳出來 了。”
【第82句】:【馬上】“馬上”一詞是形容時間很短的意思。“馬上”最初的含義就是在馬背上,多指征戰武功,古代有馬上得天下一說,并說開國皇帝是馬上皇帝。 “馬上”指時間短,源自元朝。元朝由蒙古族建立,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以狩獵為生,蒙古騎兵素以作戰征討勇猛、行動迅速著稱,可能由于這個原因,“馬上”就有了表示速度快、時間短的含義。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三折:“爺,有的馬上就說了罷!”明唐順之《請游兵疏》:“命下之后,即便馬上差人赍文星馳付山西保定二巡撫處。”用的都是這個意思。后來,“馬上”一詞就被大家所接受,并轉化為表示時間極短的含義了。
【第83句】:鐵匠夸徒弟——打得好
【第84句】:【親戚有遠近,朋友有薄厚】(諺)親戚中有遠親近親的分別,朋友中有交情淺交情深的分別。指同樣都是親戚朋友,總有遠近厚薄之分,不可一概而論。 也作“親戚有厚薄,朋友有遠近”。
【第85句】:媽媽叫我去挑水,我說挑不動。媽媽說:“你呀,腰粗膀圓,只能挑個門簾。”(安徽·廬江)
【第86句】:赤腳踩鋼絲——鋌而走險
【第87句】:【君子報仇三年,小人報仇眼前】遇到屈辱、失敗,要沉得住 氣,善于忍耐,等待時機報仇。不一定要立即報仇。沈從文 《長河》:“打什么仗?調什么兵?君子報仇三年,小人報仇 眼前。”
【第88句】:媽媽這樣說爸爸:“你這個人啊,說話的時候,是隔著皮兒看見瓤,沒那么多心眼兒;做事的時候,又是只見皮兒不見瓤,不會多轉個彎想想。這事有這么簡單?”(江蘇·丹陽)
【第89句】:【硬碰硬】(慣)1指以強硬的手段對付強硬手段。2指以強制的方法進行。
【第90句】:【借棍子打狼】利用一個打擊另一個。成語:借刀殺人。 張賢亮《男人的風格》:“西北人有句土話:借棍子打狼。有 人是借你這根棍子打我這只老狼。”
【第91句】:【刀對刀,槍對槍】釋義:比喻針鋒相對,不示弱。例句:不能給他軟的,也用不著跟他繞了,就跟他刀對刀,槍對槍干一家伙,讓他有法兒開臺,沒法兒收場。
【第92句】:【侮人還自侮,說人還自說】(諺)指輕慢別人、非議別人的人到頭來總要自食其果。
【第93句】:劉二嬸常為自己家過得不如別人而生氣,奶奶勸她:“窮沒根,富沒苗。一根竹竿十二節,說不定誰過到哪一節呢,還是想開點好哇!”(河南·長垣)
【第94句】:【熱不過三伏,冷不過三九】見“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第95句】:【幫倒忙】(慣)指原本想來幫忙,實際是給人添亂。
【第96句】:媽媽說我寫字潦草看不清,爸爸說:“他的字是木工的道,自己的號——自己清楚,別人不知道。”(河北·廣平)
【第97句】:【安谷則昌,絕谷則亡】釋義:安谷:能吃得下米飯。絕谷:斷絕飯食。病中食物不減,生命力就旺盛;絕食斷粒,命就不會長久。例句:五臟更相平也,—臟不平,所勝平之。故云:“安谷則昌,絕谷則亡。”
【第98句】:【娘】“娘”是對母親的稱呼。但“娘”字產生時,卻不是指母親。南朝蕭齊的《玉篇》解釋說:“娘,女良切,少女之號。”當時該字并非母親的代稱,而是指年輕女子。作為母親的稱謂,當時習用“孃”字。“娘”、“孃”讀音相同。清代著名學者段玉裁指出:“唐人此二字分用畫然,故耶孃字斷無有作娘者。今人乃罕知之矣。”意思是在當時,人們把“娘”、“孃”二字區分得非常嚴格,沒有用“娘”字作為母親代稱的。考察唐代小說詩詞,確實如此。“娘”字基本上用于年輕女子的名字,如武媚娘、杜十娘、謝秋娘等。或者用“娘子”等作為年輕女子的泛稱。涉及母親代稱,則用“孃”字。如杜甫《兵車行》:“耶孃妻子走相送。” 不過,由于“娘”、“孃”兩字發音相同,后來人們逐漸用“娘”字代指母親了。到了明清時期,甚至超過“孃”的用法。新中國建立后,國家對漢字進行簡化改革,干脆用“娘”字取代“孃”字,“娘”字代指年輕女子的意思便廢棄不用了。但“姑娘”仍舊指年輕女子,應是古意的延續。
【第99句】:【拉下水】(慣)比喻用卑鄙的手段使人上鉤,迫使其同流合污。 也作拉人落水。 拖下水。 扯下水。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