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閻王也怕拼命鬼】(諺)比喻世間的強人惡人,也都害怕不要命的人。
【第2句】:【水是故鄉甜,月是故鄉明】(諺)故鄉的水,喝起來最甜;故鄉的月,看起來最圓。指熱愛故鄉的人會覺得家鄉的一草一木都比別處美好。
【第3句】:【百拙無一能】(慣)拙:笨。指一點本領、能耐都沒有。
【第4句】:【 一個和尚一份齋.有稀有稠打起來】分配不均,互相爭吵。 金近邁《歐陽海之歌》:“一個和尚一份齋,有稀有稠打起來。 憑什么他吃稠的我喝稀的?”
【第5句】:【漱上水】(慣)、洑(fu):游泳。向上游。比喻巴結討好有權勢、地位,或有錢財的人。
【第6句】:喜歡狗,狗舔口;喜歡貓,貓上灶——不識抬舉
【第7句】:媽媽教育我:“現在社會風氣不太好,但你要行得正,站得直,學做個品性端正的好人。同時要多個心眼,謹防上壞人的當。這就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保ㄉ轿鳌らL治)
【第8句】:【葫蘆牽到扁豆藤】(慣)比喻把不相干的事情扯到一起。
【第9句】:【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碎了】(慣)形容十分喜歡、疼愛。 也作含在嘴里怕化了,頂在頭上怕嚇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手里怕摔了,放在炕上怕燙了。
【第10句】:【六畜】農民盼望的是“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六畜”的說法最早見于春秋戰國時期。《韓非子·難二》中說:“務于蓄養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則人多?!彼f明了掌握蓄養的規律和明了土地的特性,六畜才能順利生長,五谷才能迅速繁殖,收入就會增多。六畜,指的是牛、馬、羊、豕(豬)、雞、犬(狗)六種家畜?!蹲髠鳌べ夜拍辍氛f:“古者六畜不相為用?!绷笾?,牛和馬主要用來耕作、馱運、拉車,羊、豕、雞主要供食用,犬則守戶?,F在,六畜的使用價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羊來說,除了食用外,增加了毛紡,以牛和豕來說,增加了皮革制品。而牛和馬的耕種作用大大弱化,被現代科技所取代。
【第11句】:【舍不得金彈子,打不到鳳凰鳥】做事不能怕花費。類似的: 舍不得芝麻,捉不住雁/舍不得種子,打不著糧食。李英儒 《女游擊隊長》:“怕這怕那,什么也干不成。舍不得金彈子, 打不住銀鳳凰?!?/p>
【第12句】:【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泛指人的生育、養老、醫療、殯葬等各種生活現象;也指人的一生從生到死的過程。是誰把生、老、病、死放在一塊去說,并且形成了新的含義,源出有二。說法一。源于北宋時一些福利設施與學校相鄰的巧合。北宋崇寧年間,朝廷有旨,令州縣置居養院(即養老院)以存老者,按濟坊(療養院)以養病者,漏澤園(殯葬所)以葬死者??磥?,宋代的社會保障機構比較健全,比較重視社會保障工作。而當時的吳江,邑小地狹,遂于縣學(小學)之東的空地,依次設置。當時眾多的小孺子們在學,又與居養院、按濟坊、漏澤園相為毗鄰,故有“生、老、病、死”之說。說來也真巧,還真是一條龍服務。說法二。源于佛家用語。佛家稱生老病死為“四苦”。《涅磐徑》日:“八相為苦,所謂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p>
【第13句】:【只有包做媒人,沒有包養兒子】(諺)指媒人只管婚前介紹,不管結婚后的事。
【第14句】:【趕鴨子上架/打鴨子上架雞】上架,鴨不上架。指做事不 在行。成語:強人所難。臺灣朱秀娟《女強人》:“你有能力 怎么辦就怎么辦,我不能打著鴨子上架?!?/p>
【第15句】:【不到西天不識佛】(諺)西天:傳說中阿彌陀佛所居的國土。佛:佛祖。指不到西天去朝拜,就不認識佛祖的形象。比喻不親歷其境就不知事情的真相。也比喻不使出強硬手段對方就不知道厲害。 也作“不到西天,不知佛大小”。
【第16句】:釣魚要時分,上午七到十,下午三到四。
【第17句】:鳥槍換大炮——越變越好;越來越神氣
【第18句】:【耗子洞里打架——窩里反】(歇)比喻內部鬧矛盾或自相殘殺。 也作耗子咬耗子——窩里反。 耗子動刀——窩里反。
【第19句】:【大恩不言謝】(諺)大恩大德,不能用普通的謝禮來報答。指人有大恩于我,只能銘記在心,終生不忘。
【第20句】:【不因漁父引,怎得見波濤】(諺)漁父:也稱漁夫,以打魚為職業的人。指沒有漁夫的指引,怎能見識大海中的波濤。比喻從事某種活動,離不開知情人的指引。
【第21句】:【殺人倒落兩把血】(慣)殺了人留下兩手的血。比喻出了力,沒得到好處,卻惹來了是非和麻煩。 也作殺人賺了兩手血。 殺人白落兩手血。 殺人不成鬧兩把血。
【第22句】:【看戲問名角,吃飯問名廚】(諺)名角演戲,會吸引眾多的觀眾;名廚掌勺,會招徠眾多的食客。指無論哪個行業,要想繁榮昌盛,必須提高知名度。
【第23句】:【 天陰總有天晴時】謂情況會好轉。馬烽西戎《呂梁英雄 傳》:“你心里有什么快說吧,不要怕!天陰總有天晴時。“
【第24句】:屬麂子的——膽小怕事
【第25句】:鴨子的巴掌鴨子的腳板——聯成一片
【第26句】:千只麻雀炒盤菜——多嘴多舌
【第27句】:絲綢上繡臘梅——錦上添花
【第28句】:【打了盆說盆,打了碗說碗】(諺)打:打破。指發生了什么問題,就只討論與解決什么問題,不必拉扯別的事。 也作打了盆說盆,打了罐說罐。 打鍋說鍋,打碗論碗。
【第29句】:【戲有戲德,臺有臺規】(諺)戲劇演員要有藝德,臺上表演要有臺規。指戲劇表演一要有道德規范,二要有嚴格規程。
【第30句】:小東是個有名的小調皮,不管他爸爸怎么說他,就是不改。這次他爸爸又說他了:“我看你是‘霜打油菜莢,打死也不發’?。 保ò不铡]江)
【第31句】:花的盛開在夏天,人的健壯在青年。
【第32句】:【拿雞蛋往鵝卵石上碰】(慣)比喻以弱犯強,不自量力,自取滅亡。 也作拿著雞蛋打石頭。 拿雞蛋往墻壁上碰。
【第33句】:扁擔挑水走滑路——心掛兩頭
【第34句】:【漏船偏遇頂頭風】見“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第35句】:粥鍋里煮鐵球——混蛋到底帶砸鍋
【第36句】:口含糍粑——難開腔
【第37句】:【行得端,走得正】釋義:行為光明正大。例句:“咱行得端,走得正,眾人有眼哩!仇人不仇人小事,要叫我維持,向日本人低頭,我是堅決不干!”
【第38句】:老牛拉著磨盤轉——個心眼
【第39句】:勺筒敲了底——兩頭進水
【第40句】:【想治瘡不能怕挖肉】(諺)想要把身上的惡瘡治好,就要忍痛挖去周邊的肉。比喻要想辦成一件大事,就不能不付出大的代價。
【第41句】:【虎毒不食子】見“大蟲惡殺不吃兒”。
【第42句】:【風水不便,客人背纖】(諺)背纖:人在岸邊用繩拉船前行。行船遇到逆風或逆水,乘船的客人也只好下船背纖。借指事到無奈時,只好勞動尊客。
【第43句】:【時來誰不來,時不來誰來】(諺)時:時運。時運來時,飛黃騰達,誰不來巴結奉承;人倒運時,窮愁潦倒,誰也不會來走動。舊指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第44句】:【樹大招風】(諺)樹木高大了,就容易招來大風。常比喻名聲大或權勢重了,就容易招來非難、嫉妒與仇恨。 也作樹大招風,官大招禍。 樹大招風,錢多惹事。 樹大招風,名高招忌。
【第45句】:原來,我寫作文半天也寫不出幾個字。后來,我認真閱讀課外書,經常觀察周圍的事物,不懂就問,還堅持寫日記?,F在不大一會兒我就能寫一篇作文。爸爸說:“這就叫‘處處留心皆學問,辛勤觀察神筆來’?!保ê幽稀ぴS昌)
【第46句】:【嚴霜偏打洼處草】釋義:本來已經處在困境當中,卻偏偏又遇上了不幸。例句:俗話說,“嚴霜偏打洼處草?!边@一年春天,大榆樹上已經長滿了黃綠色的樹葉子了。劉春田的老娘得了重病,兩口子又急又疼,取借無門。
【第47句】:【冷身子碰熱炮彈】指軍旅生涯。傳記圖書:“至少也是弄 冷身子碰熱炮彈出身的人,不是十年也得二十年青樹林文案館網,才能得到 少將的肩章戴一戴?!?/p>
【第48句】:【到鄉隨鄉,騎馬隨鞍】(諺)指到一個新的生活環境里,就要隨順著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和人情,這跟騎馬必須貼著馬鞍是一個道理。 也作“騎馬隨鞍,入鄉隨鄉”。
【第49句】:【照方吃炒肉】(慣)比喻按慣例行事。
【第50句】:【桃三杏四,梅子十二】(諺)指各種果樹從栽培到結果實,時間有長有短,桃三年,杏四年,梅子十二年。 也作桃三杏四梨五年。 桃三杏四梨五年,棗子當年便還錢。
【第51句】:【針尖對麥芒】(慣)麥芒:麥穗上的芒,呈針狀。比喻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第52句】:【病好打太醫】將恩人當仇人。成語:恩將仇報。汪幸福 《浪跡臺灣島》:“狗婆子,過河丟拐杖,病好打太醫。過去, 你男人為升官想方設法巴結我。今天,我浪跡到這里,你卻 忘恩負義拒我于門外,做了幾天和尚,連肉味也忘了。”
【第53句】:【在家靠娘,出門靠墻】(諺)指在家睡覺靠娘和出外住宿靠墻,都有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
【第54句】:【 —傳十,十傳百】消息傳播迅速。成語:不脛而走。臺灣 吳濁流《先生媽》:“于是一傳十,十傳百,所以他的名聲傳得 極其普遍的?!?/p>
【第55句】:蒼蠅跟屎殼郎做朋友——臭味相投
【第56句】:【見臺階就下】(慣)比喻及時尋找機會擺脫困境。
【第57句】:【栽跟頭】(慣)走路摔倒。比喻受到挫折或犯了錯誤。 也作跌跟頭。 摔跟頭。
【第58句】:我去給奶奶盛飯,不小心把碗碰破了。奶奶風趣地說:“你呀,做活都要工錢,下崗去吧!”(河南·滑縣)
【第59句】:【是個老虎不吃人——壞了名色在那里】見“老虎不吃人——只是壞了名色”。
【第60句】:【破家縣令,滅門刺史】(諺)縣令:一縣之長。刺史:一州之長。 一縣之長濫使權力能使人家破人亡,一州之長濫使權力能使人家族毀滅。指舊時地方官的權力是極大的,百姓惹不起。 也作“滅門刺史,破家縣令”。
【第61句】:【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釋義:指太陽落在云層里,后半夜一般要下雨。例句:看來,今天是不該走了。諺語說:“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這也是天意呀!
【第62句】:犁地的甩鞭——催(吹)牛
【第63句】:【千里井,不反唾】(諺)出遠門在千里之外,飲過井里的水,不要以為再不路過此處,便朝井里吐唾沫。指為人要忠厚,不可做欺心的事。
【第64句】:【糊涂事糊涂了】對于事情不必細問,馬馬虎虎算了。成 語:不了了之。趙樹理《三里灣》:“范登高主張糊涂事糊涂 了,勸一勸大家好好過日子,只求沒事便好。”
【第65句】:【瘦駱駝強似象】(諺)駱駝再瘦,負重遠行,頂個大象。比喻富家衰落,家底也比平常人家厚實。也比喻世家破敗,威勢也還不可輕視。 也作瘦駱駝尚有千斤肉。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第66句】:【你嫌我的臉黑,我嫌你的腳大】(慣)比喻互相嫌棄,互不買賬。
【第67句】:【哄堂大笑】“哄堂大笑”源自唐代。據唐代趙磷《因話錄》所載,唐代御史有臺院、殿院、察院,其中由臺院一位御史專管雜事,稱作“雜端”。凡是公堂食飯,大家都不準談笑,猶如僧人齋飯一樣,是為有修養。但有時雜端實在憋不住而大笑,這在當時稱之為“烘(哄)堂”。由此可見,此記載“烘(哄)堂”只限于官吏食飯的公堂。到了宋代,烘(哄)堂的場合擴大。歐陽修《歸田錄》卷一載:“馮陽、和相同在中書,一日,和問馮:‘公靴新買,其直幾何?’馮舉左足示和日:‘九百’。和性偏急,遽回顧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詬責久之,馮徐舉其右足日:‘此亦九百’。于是烘(哄)堂大笑?!弊源?,凡人多的地方有人發端引起眾人大笑,皆可日哄堂大笑。
【第68句】:魚飛天空馬長角——怪得出奇
【第69句】:【錢是奴才,用了還來】(諺)奴才:舊時賣身供主人役使的人。指錢財就像奴才一樣,是供人使用的,花了還會來,不必過于看重。
【第70句】:【算盤珠子,不撥不動】指不自覺,沒有吩咐就不知道主動 做事。張賢亮《河的子孫》:“這樣,莊戶人干起活來就跟算 盤珠兒一樣,撥一下動一下;有的連地也不會種了?!?/p>
【第71句】:【誠無垢,思無辱】(諺)垢:污穢。 指為人誠實無欺,就不會招來壞名聲;做事謀算周到,就不會招致羞辱。
【第72句】:【五服】“五服”是說古時候喪服按跟死者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種,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后來用出沒出五服表示家族關系的遠近。習慣上出了五服就不再穿孝衣。那么,“五服”一詞是怎么來的呢?五服,原是指古代喪服的五個等級,它是按照生者和死者之間親屬關系的遠近而制定的。喪服分五等,重輕有差,越親近者喪服越重,是為“重孝”。一等是斬衰。為期三年之服。這種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制成,衣旁和下邊不縫。斬就是斬布制成喪服,不縫輯。兒子、未嫁女為父母,嫡孫為祖父母,妻為夫,都用一等喪服。二等是齊衰。這種喪服用熟麻布制成,縫邊整齊。細分起來,齊衰又有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之別。孫為祖父母服喪為期年,曾孫為曾祖父母服喪為五月,玄孫為高祖父母服喪為三月。三等為大功。這種喪服用粗熟麻布制成,較齊衰所用精細。服喪九月。如妻為夫之祖父母。四等是小功。這種喪服用熟麻布制成,較大功服更為精細。服喪五月。如為伯叔祖父母,為在室祖姑等,均服小功。五等是緦麻。這種喪服用細麻布(緦)制成。服喪三月。如夫為妻的父母,妻為夫的曾祖、高祖父母等,均服緦麻?,F在喪服沒有這么復雜,且各地戴孝風俗不同。尤其是城市和官辦的追悼會,改為一律戴黑紗。后來,喪服又用來直接表示親屬關系的遠近?!拔宸彼煊芍竼史蛑赣H屬關系轉化?!拔宸敝畠日邽橛H屬,五服之外者就不是親屬了,即所謂“六世親屬竭矣”(《禮記·大傳》),出了五服,不再穿孝。
【第73句】:【要的般般有,才是買賣】(諺)顧客進了商店,要什么貨物就有什么貨物,這才算是做買賣。指貨物齊全,生意才能興隆。
【第74句】:【紅日西升,高山起浪】(慣)比喻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第75句】:【老鴉嫌豬黑】釋義:比喻只知嫌惡別人的缺點毛病,不知自己的缺點毛病也和別人一樣。例句:俗語道:“……老鴉嫌豬黑,烏龜笑鱉跛。”
【第76句】:媽媽一讓我學習我就犯困,媽媽無可奈何地笑著說:“你真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仨月。什么時候你也精神一次?”(河北·行唐)
【第77句】:【十八般武藝,無有不拈,無有不會】(慣)十八般武藝:刀、槍、劍、戟、棍、棒、槊、鏜、斧、鉞、鏟、鈀、鞭、锏、錘、叉、戈、矛十八種武藝。 形容武藝出眾,精通每一件兵器。 也比喻人掌握各種技能,什么都會。 也作十八般武藝件件皆能。 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十八般武藝樣樣皆通。
【第78句】:【 伸頭是一刀,縮頭是一刀】前進后退都沒有活路。歷史圖 書:“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無處不是死境。”
【第79句】:【 堤龍也要盤起來,是虎也得趴下去】不論是誰,必須收斂馴 服。類似的:是老虎也得掰掉牙。成語:俯首帖耳。從維熙 《大墻下的紅玉蘭》:“這地方是監獄,是龍你也要盤起來,是 虎也得給我趴下?!?/p>
【第80句】:【客木匠——一鋸】(歇)客:寄居,諧“怯”。鋸:諧“句”。指人口舌笨拙,不善言辭,見面只有一句話。
【第81句】:【三國歸司馬】釋義:司馬:指司馬懿,原為曹魏政權的掌握軍權的大臣,后來發動了一次政變,誅滅了政敵,獨掌曹魏政權。比喻東西落在一個人手中。例句:這樣,兩個弟婦一改嫁,阿獅三碗倒成一鍋,“三國歸司馬”了。
【第82句】:【才說了嘴就打了嘴】(慣)說嘴:自夸,自我吹噓。剛夸了口就出丑了。 也作“說嘴打嘴”。
【第83句】:【掉下個樹葉也怕砸死】(慣)形容人非常膽小怕事。
【第84句】:【黃牛黨】“黃牛黨”現在指票販子。如春運期間他們高價倒賣火車票,奧運期間他們高價倒賣奧運門票等,屬違法行為?!包S牛黨”與“票販子”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名稱,怎么把它們扯到一起呢?先說“黃牛”。當代詩人藏克家有首詠牛詩《老黃?!罚骸皦K塊荒田水和泥,深翻細作走東西。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鄙钋橹幐枇死宵S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高尚品質。老黃牛在中國人心中,是代表忠誠、勤奮的文化符號,并被稱為“老黃牛精神”。可如今的“黃牛黨”卻與牛的忠誠形象背道而馳,是人人喊打的票販子,這是怎么回事呢?據說,“黃牛黨”的叫法源自近代上海。通常指那些賺取毛利的人,常如“黃牛群之騷動”,搶購物資或票券。從這個意義說,還是和“黃?!庇嘘P。 “黃牛”不犁田是不務正業,散牛成群確實騷動擾人。
【第85句】:【民不舉,官不究】(諺)舉:告發。 指舊時的訴訟案件,受害人如果不提出訴訟,官府絕不主動審理。 也作民不告,官不究。 民不催,官不理。 民不告狀,官難過問。
【第86句】:【連中三元】現在比喻在三次考試或各種比賽中連續取得第一名。那么,“連中三元”典出哪里呢?宋代趙升《朝野類要·舉業三元》有云:“解試、省試并為魁首者,謂之雙元;若又為殿魁者,謂之三元?!薄斑B中三元”即源于此。我國古代科舉考試分為三級:一級鄉試,二級會試,三級殿試。鄉試由朝廷正副考官各一人到各省主持。參加鄉試的對象,主要是生員科考中的優等生及監生、貢生。鄉試每三年一次,考試在秋季八月,故稱“秋闈”。鄉試考取的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取舉人就取得高一級會試的資格。會試,由全國各省舉人參加。每三年一次??计谠诖杭径拢ɑ蛉拢?,即鄉試后的次年春天,故稱“春闈”。由禮部主持,又稱“禮闈”。會試考取的稱貢生,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在宮中殿廷舉行,故又稱“延試”。參加殿試的是貢生,考期在四月。因考試在宮中,故號稱由皇帝主持,考一場,只考策題一科,名殿試策。策問大多是考問當時政治、經濟或治國安邦、鞏固政權之策。殿試考中的稱進士,第一名叫“狀元”。如鄉試、會試、殿試都得第一名,則叫“連中三元”?,F在沒有科舉考試了,“連中三元”只剩用作比喻了。但在中考、高考時還借稱第一名為“中考狀元”、“高考狀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這種用法還是受連中三元之影響。
【第87句】:【臉丑怪不著鏡子】(諺)比喻做錯事受到懲罰,只怨自己,怨不得別人。
【第88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釋義:聽到的不可輕信,只有親眼看見的才是真實的。例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碧煜愀涯樢怀?,“人家又當上大官,大老遠從北京下來,為的是解決咱們兩家的老大難問題……”
【第89句】:十月的桑葉——誰采你(誰睬你)
【第90句】:兔兒的眼睛——紅仁(人)兒
【第91句】:【轉不過彎來】(慣)比喻想不通,思想上轉變不過來。 也作轉不過磨盤來。 轉不過軸來。
【第92句】:【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子】釋義:保密,連自家人都不能知道。例句:“你小聲些!這事兒可得保守秘密;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子,誰也不能給知道?!?/p>
【第93句】:【獨虎好擒,眾怒難犯】(諺)指要捉住一只虎還比較容易,引起了眾人的憤怒就難辦了。
【第94句】:燒火棒——頭熱
【第95句】:蜜蜂的窩巢——窟窿多
【第96句】:廣交會上簽合同——出口成章
【第97句】:【三朝媳婦,月里孩兒】(諺)三朝(zha。):三天。剛娶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就要抓緊引導;剛生下一個月的小嬰兒,就要進行教育。指家庭教育,貴在及早。 也作三朝的新婦,月子的孩兒。 三朝新婦婆引壞,月里孩兒娘引壞。
【第98句】:我從縣城買了幾個蘋果要給姥姥帶回去,可半路上忍不住自己吃了。媽媽知道后,指著我的腦門說:“你啊,心孝嘴不孝,買個燒餅捎不到!”(河南·鄧縣)
【第99句】:【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釋義:明知不是伴侶,因事情急迫,只得暫且跟隨。例句:到得草堂之上,分付殺羊備酒,與劉大娘子成親?!牵好髦皇前椋录鼻蚁嚯S。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