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一根筷子吃面條——單挑】(歇)指自己單獨干或獨自一人生活。
【第2句】:病鬼開藥店——自產自銷
【第3句】:【千羊在望,不如一兔在手】到手的才能算數。類似的:打 不到囤里不能算收。周立波《鐵水奔流》:“千羊在望,不如 一兔在手,我們應該實際點。”
【第4句】:【打盆說盆,打罐說罐】釋義:比喻就事論事,不牽扯其他。例句:王距:“哎!咱們今天是打盆說盆,打罐說罐,可別往我身上鉗火炭。”
【第5句】:【開弓沒有回頭箭】謂無法改變,無法收回。王朔《編輯部 的故事》:“真不后悔?開弓沒有回頭箭。”
【第6句】:【小雨濕衣裳】輕微的事情,也會有害處。戴厚英《人啊 人》:“雨不大,濕衣裳,話不大,傷心腸。
【第7句】:【 方的不來來圓的】變換手法。菡子《糾紛》:“你別看樓志 清就這么‘熊’掉了,他的鬼點子可多呢!方的不來來圓的, 硬的不來來軟的。”
【第8句】:【八十歲學吹手——來不及】(歇)指學某種技藝或從事某項工作為時已晚。
【第9句】:【見怪不怪,其怪自壞】(諺)見到怪異的現象,不覺得它怪異,這怪異就會自己消失。指怪異現象的產生,往往由于人認識上的錯覺,一旦恢復正常,怪異便不復存在。 也作“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第10句】:【離城四十里見蜜蜂兒拉屎,出門交獺象絆了一交——覷遠不覷近】(歇)覷:看,瞧。本指能看見遠處,卻看不見近處;轉指關照關系疏遠的人,而不關照關系親近的人。
【第11句】:【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跳假神】(諺)巫婆:以替人祈禱招魂為職業的婦女。跳假神:裝神弄鬼。 指經常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就會受什么樣的影響。 也作跟著啥入學啥人,跟著巫婆學跳神。 跟著秀才學作文,跟著巫婆學下神。
【第12句】:【煽陰風,點鬼火】(慣)比喻暗中挑動,散布謠言。
【第13句】:【十畝地里長了一棵莊稼——獨根獨苗兒】(歇)比喻獨生子。
【第14句】:【若要甜,加點鹽】(諺)指單吃甜品不知甜,吃點咸的自然就有了比較。常比喻生活中要正確對待苦樂,不可只追求享受。
【第15句】:【有腿沒褲子】(慣)形容人非常窮困。
【第16句】:我因家庭作業寫錯了一個字。爸爸照著我的屁股就是兩腳。我正哭哭啼啼,奶奶走了進來,我忙向奶奶告狀。奶奶撫摸著我的頭說:“這就叫虧了想說,疼了想摸。”我一聽,反倒破涕為笑了。(山東·棗莊)
【第17句】:我和媽媽走親戚,看著媽媽走得并不快,可我總是跟不上。媽媽笑著說:“緊走趕不上慢不歇呀,孩子。”(河南·尉氏)
【第18句】:【年】“年”既指新年元旦,又指春節。那么,年是怎么起源的呢?源分兩處。一是典籍,一是民間傳說。先說典籍。據我國最早的詞典《爾雅·釋天》記載:“夏日歲,商日祀,周日年。”這說明周朝才開始叫做“年”。后來唐太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曾改年為“載”。唐肅宗至德三載(公元758年)又改“載”為“年”。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國實行公歷,將公歷一月一旦稱元旦,改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但年作為一個傳統民俗節日一直存在。考古學家認為“年”的基本概念,大約是從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始的,而它的概念初義來自農業。《谷梁傳·宣公十六年》中說:“五谷皆熟為有年”,“五谷大熟為大有年。”所謂“大有年”,就是大豐收。另外,《說文解字》也云:“年,谷熟也。”這樣,“年”就是慶賀豐收喜悅的意思。以后,人們便把谷物的一熟算作一年,慶祝豐收當在冬季農閑的時候,冬春交換之際,一年又起。再說民間傳說。傳說遠古的時候有一種怪獸叫“年”,頭上長獨角,口似血盆,體大如牛,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使出來掠食噬人。開始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中。有一次,“年”來到一家門口,恰巧這戶人家穿著紅衣服,點著竹子取暖,燃燒的竹子啪啪爆響,“年”嚇得掉頭逃跑。大家便效仿這戶人家的做法,把“年”驅趕出去,于是,三十晚上,初一凌晨就稱“年”了。后來就形成了放爆竹、貼對聯的風俗了。
【第19句】:【讓一不讓二】不能一再退讓。《敵后武工隊》:“抗日政府 一向是寬大,但是寬大也有個邊,那就是讓一不讓二。”
【第20句】:【打落水狗】(慣)比喻打擊已經失勢或陷入困境的壞人。
【第21句】:【人不憑嘴,狗不憑尾】(諺)人好不好,不是看他嘴頭上如何說道;狗好不好,不是看它見了人尾巴搖得歡不歡。指看人要看他的實際行動。
【第22句】:【孺子牛】“孺子牛”現在用來比喻甘愿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人。此典出自《左傳·哀公六年》:“鮑子曰:汝忘君子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這里的孺子,乃春秋時齊景公的幼子荼的名字。史載齊景公非常寵愛孺子,有一次他在后官逗孺子玩耍,自己竟趴在地上,口銜繩子,讓孺子當牛騎。孺子正玩得高興,一不小心從“牛”背上跌了下來,那繩子一下子把齊景公的牙齒給掛斷了。顯然,當年的“孺子牛”,是指齊景公對孺子的寵愛有加。可見父愛無疆。魯迅先生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將其點化,把父愛升華為對人民大眾的無限忠誠和熱愛。
【第23句】:【牽牛要牽牛鼻子】釋義:做事要抓住關鍵。例句:“牽牛要牽牛鼻子,……先從他李春山頭上戳開!”
【第24句】:【白事】為什么在我國把埋葬過世的人稱為“白事”,孝衣為什么只能是白色,這與古代人們信奉“五行理論”有關。白色,五行理論認為是西方之色,西方的對應物質是金屬,對應季節是秋季,秋季是收獲季節,農民用金屬工具收割莊稼時發出白光,所以,秋季是殺伐季節,甚至古代刑殺犯人也在秋季。又認為太白金星位于西方,傳說太白神的坐騎為白虎。白色有不吉之意,傳說黃昏時出現在西方天空的太白星主殺伐,所以,白色又象征殺伐,被看做與死亡相聯系的兇喪之色。辦喪事家人要穿戴白色衣帽和鞋,所以孝衣為白色。除此之外,喪家的挽聯、帳幔、登記親友捐送的份子錢上墻的紙張等都是白色的,切忌紅色和其他艷色,因此,稱埋人為“白事”。
【第25句】:【金鑰匙】在外交場合,常見中國官員在訪問外國某一城市時,被當地市長贈與一把該市的“金鑰匙”,這是怎么回事呢?贈送“金鑰匙”,是歐洲各國由來已久的傳統風俗,它表示國家或城市對外賓的敬意,也是一種隆重的歡迎儀式。古代的歐洲城堡都有城墻和城門,都要用鑰匙啟鎖。因而這種具有實用意義的鑰匙,在人們心目中代表一種開放或通向禁區的權力,還是高貴飾物和官階的標志。例如,掌管英王加冕典禮的英國掌禮大臣的官徽就是一把鑰匙。由于鑰匙的特殊意義,在歐洲逐漸產生了這樣一種禮節:由一個城市的最高主管官員,將鑰匙贈送給某位外賓,以此作為尊敬和歡迎的表示以及高度信任和融洽無間的友誼象征。直到現在,城垣和城門早已不復存在,但仍然保持著贈送金鑰匙的傳統禮節。
【第26句】:聽到我夸三叔的木工活兒做得好,姐姐嘴一撇,不以為然地說:“你真像是媒婆說閨女,夸得像仙女。他那兩下子,只不過是南郭先生吹竽,濫竽充數罷了。”(河南·淅川)
【第27句】:【 兵在精而不在多】原指軍隊的訓練,泛指要重視質量。 姚雪垠《李自成》:“自古常言:兵在精而不在多。兵不精,多 有什么用?”
【第28句】:【此一時,彼一時】此語比喻時間、條件改變,情況也隨之改變。原作“彼一時,此一時”。形容人的境況居多。如京劇《鎖麟囊》中富豪之女薛小姐因水災流落他鄉,巧遇奶媽,奶媽到舍粥之處為她舍來一碗稀粥,她卻說粥是飯后之物,如何當飯吃。奶媽說:“此一時,彼一時,你湊合著點吃吧。” 此語源自《孟子·公孫丑下》,記述了在戰國時,孟子離開齊國到別的地方去,弟子充虞在路上問他:“以前我聽你講過‘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今天您怎么看起來有點不高興呢?”孟子回答說:“彼一時,此一時,我現在正為天下紛亂擔憂,怎么能高興得起來呢?”后人將“彼一時,此一時”顛倒過來,比喻時過境遷,情況發生了變化。
【第29句】:羊群里跑出頭驢來——哪里來的野種
【第30句】:【躲在門縫中瞧人——把人都瞧得扁了】見“從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第31句】:【餓狗不離主】(諺)狗再餓,也不肯離開它的主人。指狗有不嫌主人貧窮的本性,只要見到狗在哪里,也就能斷定它的主人在哪里。
【第32句】:【水銀瀉地——無孔不入】(歇)水銀:銀白色液態金屬,比重大,瀉地呈圓珠狀滾動,遇有空隙便滾入其中。形容會鉆營。也指能利用一切機會。 也作“水銀滲地——無孔不入”。
【第33句】:【人老不算老,心老才算老】(諺)指生理上的衰老不能算老,心理上的衰老才是真正可怕的。
【第34句】:不栽果樹吃桃子——坐享其成
【第35句】:學科競賽那天,我鄉五里堂小學的一位老師來我校監考。考試結束后,我的班主任留他吃飯,他執意不肯。班主任笑著說:“吃個便飯吧,咱們是同行,和尚不親帽子還親呢!”(河南·虞城)
【第36句】:【魯班門前掉大斧】(慣)魯班:也作魯般,古時著名的木匠。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事。 也作魯班門口掄斧頭。 魯班門口弄大斧。 魯班門前耍斧子。
【第37句】:人到四十,穿針離尺。
【第38句】:【英雄無用武之地】才能無法發揮。反義說:英雄有用武 之地。海外張愛玲《傾城之戀》:“憑著這點本領,她能夠做 一個賢惠的媳婦,一個細心的母親。在這里她可是英雄無 用武之地。”
【第39句】:【 人惡禮不惡】待人不應該失禮。明代《金瓶梅》:“自古人 惡禮不惡。他男子漢領咱若多的本錢,你如何這等待人? 好名兒難得,快休如此。”
【第40句】:【吃人飯拉狗屎】(慣)吃的是人飯,做的不是人事。斥人做盡壞事。 也作“吃人飯不拉人屎”。
【第41句】:大水沖過龍王廟———家人不認一家人
【第42句】:【聰明人好惹,糊涂人難纏】(諺)指聰明人通情達理,縱然惹了他,也容易講說明白;糊涂人不通情理,不分是非,難以應付。
【第43句】:【臘月】我國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來歷有二。一是接也,含有送舊迎新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開皇四月十二日,詔日:“古稱臘者,接也,取新故交接之意,可以十二月為臘。”可見,在隋朝以前就稱十二月為臘月。二是同獵同祭有關,用獵物祭祀。“臘”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從周代起,各諸侯均于年終時以獵物舉行祭祀祖先和百神的活動。漢代以后,臘月祭祀更隆重。由于臘祭都是在農歷十二月舉行,所以十二月被稱為“臘月”。以后,與臘月相關的往往都加上一個“臘”字,如臘月開的梅花叫“臘梅”,臘月腌制的肉也稱“臘肉”,民俗臘月初八喝粥稱“臘八粥”。
【第44句】:【重打鑼鼓另開戲】釋義:重新敲起鑼鼓,從頭另開演一場戲。比喻從頭再干或另作新的打算。例句:人們的勁頭又來了,又好像頭年,蕭隊長找著一百二十多個貧雇中農男女,愿意重打鑼鼓另開戲。
【第45句】:豬鼻予插蔥——裝象(相)
【第46句】:下課了,大家都到前邊交作業。一個正在抄黑板上習題的同學嚷開了:“喂!我是抄題還是畫腦袋呀?”(天津·寶坻)
【第47句】:【她】“她”既是一個字,也是一個單音節的詞。“她”是女性第三人稱代詞。但《紅樓夢》是寫女性人物最多的一部書,卻找不到一個“她”字(現代版《紅樓夢》除外),原來,“她”字還是一個現代人創造的結果。 1918年,五四斗士之一的劉半農在《新青年》首先發表《她字的研究》,第一個把“她”字專作女性第三人稱代詞。從前,文章里的第三人稱代詞男女不分,都稱為“他”。“五四運動”以后,有人用“伊”字代替女性的“他”,如魯迅的文學作品,但沒有成功。“伊”與“他”并用不但常常造成混亂,而且“伊”有它義,不能作為女性第三人稱的專屬字,似有缺憾。于是劉半農專門創造了一個“她”。“她”與“他”讀音相同,而且符合口語習慣,是再合適不過的創意了。“她”字一出現,很快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稱贊和公認,各種字典也都收錄了這個字。魯迅高度評價劉半農的創造精神,說“她”字的創造是打了一次“大仗”。 “她”字的出現,結束了幾千年男女合用一個他字容易造成的混亂局面,可謂一字千金,具有歷史意義。
【第48句】:蟬不叫蟬——知了
【第49句】:【兒大不由爺】(諺)爺:父親。兒子大了,凡事自作主張,不由父親作主。指兒女長大成人后自立自主,父母不必再干預。 也作兒大不由娘。 兒大母難專。專:專斷。 兒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
【第50句】:媽媽讓我跟她一起去拔瓜地里的雜草,我嫌天熱不想去。媽媽說:“走吧,苦干才能美吃。”(陜西·武功)
【第51句】:【兔子沿山跑,還來歸舊窩】(諺)兔子盡可以漫山遍野亂跑,但到天晚,還是要回歸老窩的。比喻人長期在外走南闖北,最終還是要歸回原處。 也作兔子滿山跑,還得回老窩。 兔子繞山轉,早晚歸老窩。
【第52句】:奶奶總嫌我們幾個堂兄妹穿衣費布,燒火費柴。她常說:“惜衣有衣穿,惜糧有飯吃,惜柴有柴燒。”(四川·渠縣)
【第53句】:弟弟三歲了,很淘氣,媽媽很嬌慣他。爺爺教訓媽媽:“嬌兒不孝,嬌狗上灶。不能老寵著他。”(湖北·荊門)
【第54句】:【飽暖生閑事,饑寒發盜心】釋義:生活富裕就會發生不正當的事,饑寒交迫就會產生盜竊的想法。例句:日間與人講拳論棒,甚是有興;夜來孤身自眠,未免有些寂寞。正是:飽暖生閑事,饑寒發盜心。
【第55句】:【容易得來容易舍】(諺)容易得到的,舍棄也就不心疼。指艱難獲得的,舍棄也艱難;容易到手的,舍棄也容易。
【第56句】:【死人頭上無對證】人死無法講話,無法證實。成語:死無 對證。陳登科《赤龍與丹鳳》:“死人頭上無對證啊!一個 人,兩個人還好說;上百人,上千人,全村人都往你頭上一 歪,事情就難辦了。”
【第57句】:【到處楊梅一樣花】釋義:比喻各地情況都一樣。例句:許三財接道:“現今鄉里亂糟糟,吃碗粗飯也吃得不安寧,你何苦回去?”“到處楊梅一樣花。”榮茂老板說。
【第58句】:【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釋義:比喻人受到激勵,才能樹大志,奮發向上。例句:這說明,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把著眼點放在改造人的思想上,古語說,水激石則嗚,人激志則宏。
【第59句】:【家有梧桐招鳳凰】(諺)梧桐:梧桐樹,傳說鳳凰鳥只在梧桐樹上棲息。鳳凰: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指家里有了梧桐樹,才能招得鳳凰來。比喻具有優越的條件,才能吸引來人才。 也作“家有梧桐樹,不愁鳳凰來”。
【第60句】:【你一言,我一語】(慣)指兩人或眾人交談、討論或爭辯。 也作你一言,我一句。 你一句,我一句。 你一舌,我一嘴。
【第61句】:人情一把鋸——有來有去
【第62句】:干著指揮有威信,坐著指揮話不靈。
【第63句】:【時勢造英雄】客觀環境把普通人鍛煉成英雄人物。姚雪 垠《李自成》:“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在戰爭里,會把普普通 通的放牛娃兒、小叫花子,磨練成有智有勇,能征善戰的將 軍。”
【第64句】:【打開窗戶說亮話】釋義:比喻有話明講,說話直率。例句:“她說,只等她那個情人一回來,她就要跟韓小蜇打開天窗說亮話,男婚女嫁,各奔東西……”
【第65句】:【說漂亮話】(慣)指說得好聽,卻沒有行動。
【第66句】:【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諺)哄:騙。哄地皮:種地懶耕作,不投入。 哄肚皮:土地不產糧,沒吃食。指種莊稼必須勤快,才能多收獲。
【第67句】:扯著耳朵腮頰動——互相牽連
【第68句】:【袖扣】西服的袖口上各綴有一排扣子,看似沒有實際用處,純屬裝飾。其實不然,它的來歷是大有作用的。在十八世紀,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非常重視部隊的軍容。但由于士兵們常常用袖子擦臉,甚至擦鼻涕,制服的袖子往往很臟。于是,他下令在所有士兵的袖口上釘上金屬扣子,來改變士兵用袖子當手巾擦臉的習慣。命令發出后,整個部隊的儀表果然變得整潔多了。沒想到這樣一來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不僅改變了部隊士兵的不良習慣,還起到了裝飾作用,顯得更瀟灑。從此,這種服裝很快流行開來。
【第69句】:【采動荷花牽動藕】釋義:比喻觸動或牽連到了某人。“牽動”又作“動了”。例句:崔永光謙遜地說:“采動荷花牽動藕,軍民本是一家人。人民的痛苦就是我們的痛苦。”
【第70句】:【盆朝天,碗朝地】釋義:指口渴無茶水可飲,肚餓無飯可吃。形容生活無著。例句:方太太他們都瘋了,我還沒瘋!看,這里盆朝天,碗朝地,沒人管。火滅了,開水沒有一點,我連碗熱茶都喝不到嘴!
【第71句】:吳三桂引清兵——吃里爬外
【第72句】:下雨出太陽——假睛(情);陰陰陽陽
【第73句】:【瞞債必窮,瞞病必死】(諺)隱瞞債務的,必定窮愁潦倒;隱瞞病情的,必定得不到及時治療,最終誤了性命。指凡事不可隱瞞,不然沒有好結果。
【第74句】:【 樹倒猢猻散】猢猻,猴子。比喻勢運衰敗,原有的人各自 走散。相關的:大樹一倒,猢猻亂跑。清代《紅樓夢》:“如今 我家赫赫揚揚,已將百載,一日倘或樂極生悲,若應了那句 樹倒猢猻散的俗語,豈不虛稱了一世詩書舊族了?”
【第75句】:【膽量是斗出來的,志氣是逼出來的】(諺)膽量是在斗爭中鍛煉出來的,志氣是由逆境逼出來的。指人的膽量和志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環境激勵的結果。
【第76句】:【同心結】“同心結”是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意為永結同心。那么,“同心結”源于何時呢? “同心結”源于《詩源》里的一個故事:文胄與相鄰的女子姜氏相愛,文胄送給姜氏一枚百煉水晶針,作為定情的信物。姜氏打開箱子,用雙針穿上連理線,織成同心結回贈文胄。縷縷絲線織進無限情思,從此“同心結”成為男女定情的最好信物。“同心結”是用兩股彩繩或彩帶,綰成連環回文樣式再抽緊而成,因其形態是兩股彩繩交相盤于“結”的中心,代表著男女愛情的心心相印,而被看做“永結同心”之意。 “同心結”有真實記載的首見于南北朝。南齊歌妓蘇小小作《西陵歌》說到了“同心結”:“妾乘油壁車,郎乘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南朝梁武帝在《有所思》詩中也有“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的記述,可見,從歌妓到最高統治者,都知道這種表示愛情的信物了。如今,男女青年仍舊對“同心結”情由所鐘,一旦成為定情之物,則永久珍藏,以作紀念。現代人還把它作為一種裝飾品帶在身上,作為束發的帶飾、腰帶的結飾、身上的佩飾,此形影不離。
【第77句】:電梯失靈——上下兩難;上下為難
【第78句】:【墳墓】“墳墓”是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封土堆。墳墓源自戰國以后,中國最大的墳墓當屬秦始皇陵。為什么墳墓源自戰國以后?原來,“不封不樹”是春秋時期的墓葬制度,也就是說當時喪葬只有埋在地下的墓,而沒有出現高出地面的墳,也不在墓前種樹。這是為什么呢?這種制度和當時的靈魂信仰有直接的關系。春秋時期,當時的中原人認為人死后其靈魂不是在墓中,而是附在尸上。這個尸不是尸體的意思,其本意是指死去的祖先或者神靈。人死后,靈魂直奔祖先。人們祭拜“尸”,就相當于祭拜祖先。唐代杜佑《通典》卷四十八《禮八·沿革八·吉禮七》記載:“尸,神像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釋“尸”為“祭祀之尸,本象神而陳之,而祭者因主之。”即用一塊木牌即神主牌來象征靈位,象征死去的祖先。正因為有尸祭民俗的存在,所以,不封不樹就成了當時墓葬的主流,即有墓無墳頭。因為祖先的靈魂不在墓中,就沒有必要再封土為墳,并種樹以示標志了。戰國以后,逐漸興起了封樹之風,而且越封越大,到秦始皇陵墓達到了頂峰。而后,封土植樹成為喪葬的風俗,延續至今。
【第79句】:【糞坑里的攪屎棍——聞不得,舞不得】(歇)聞:諧“文”。舞:諧“武”。指既不能文,又不能武,哪一個行當都干不了。
【第80句】:【蘿卜花了肉價錢】釋義:比喻成本過高,劃不來。例句:“便宜?如果把所吃的谷子算上去,那就‘蘿卜花了肉價錢’不合算……”童少英將不合算的道理,算給越華聽。
【第81句】:【跳在黃河也洗不清】(慣)比喻受了冤屈,盡了最大努力也無法辯白,洗雪不清。 也作跳到黃河洗不清。 跳進大河也洗不清。 跳到天河里也洗不清。
【第82句】:【長嫂為母】(諺)排行最大的嫂子,就像母親一般。指尊敬長嫂,要和尊敬母親相同。
【第83句】:【種地在人,長苗在地,收成在天】釋義:指種莊稼離不開入力,苗長得壯不壯,收成好不好,決定于地利和天時。例句:種地在人,長苗在地,收成在天,這地不給長,老天爺不給收成,光人折騰,也難說呀!
【第84句】:【海里無風三尺浪】釋義:海浪總是很大的,即使無風天也有三尺高的浪。例句:“你倆去?”齊師傅吃驚地說,“這行船走海可不是打哈哈呀!俗話說,海里無風三尺浪。又是個黑夜,險乎啊!”
【第85句】:【雞叫天明,雞不叫天也明】釋義:比喻缺少誰也無關緊要,事情照樣進行。例句:他不同意,地球就不轉了?雞叫天明,雞不叫天也明!要按他的意思,“地下革新組”根本平不了反,我和袁師傅這輩子別想再翻身。我看,只要大伙要求上新產品,他一個人擋不住!
【第86句】:【米谷里免不了有秕糠,沙子里有時也有黃金】(諺)秕(bi):空的或不飽滿的顆粒。谷米中免不了夾雜著秕糠,沙子里也常會夾雜著金粒。指事物不可能完全純凈。也比喻對人不可一概而論。
【第87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一俗語比喻已經敗落的事物,還能奄奄一息地維持一段時間,甚至死后還能發揮一定作用,屬貶義。此典源出《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注,講的是魏明帝臨終的時候,委托曹爽、司馬懿一起輔佐幼主曹芳。然而,司馬懿久有篡魏之心,曹爽遠不是司馬懿的對手。當時,曹氏宗室有個叫曹同的人,看出了曹氏政權的危機,上書勸告曹爽,敘說了歷代皇族統治滅亡的原因,勸說他親本族、友異族,依靠有才干的人,以防有變。為此,曹同利用一系列的事物作比喻,來講明道理。他勸說道:“如果沒有泉水,河流就要干涸;樹根腐朽,樹葉就要枯萎,枝葉繁茂,樹根才能得到庇護;枝條凋零,樹干也就孤立了。因此人們常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是因為這種蟲子腳很多,所以雖然死了,也能支撐其身體不倒。”這句話講的都是自然現象,卻寓意深遠。可惜,這時的曹魏政權已經岌岌可危,無力回天。
【第88句】:【 打老鼠傷了玉瓶兒】老鼠在器皿之間活動,打老鼠可能砸 碎器皿。謂有顧慮,怕誤傷好人。成語:投鼠忌器。清代 《紅樓夢》:“如今就打趙姨娘屋里起了贓來也容易,我只怕 又傷著一個好人的體面。別人都不必管,只這一人,豈不又 生氣?我可憐的是他,不肯為打老鼠傷了玉瓶兒。”
【第89句】:今年竹子來年筍——無窮無盡
【第90句】:樹林里放風箏——亂纏;纏住了;勾勾搭搭
【第91句】:【正擔好挑,偏擔兒難挨】(諺)指扁擔兩頭重量一樣的容易挑,兩頭輕重不一的難挑。也泛指正位的負擔容易承受,歪邪的壓力不好擔當。
【第92句】:【按著三眼一板/守著一板三眼】說話有條理,或按一定規矩 行事。成語:循規蹈矩、一板一眼。茅盾《霜葉紅似二月 花》:“不論干什么事,他老守著他那一板三眼。” 穿新鞋,走老路表面上改變,實質上未變。浩然《山水 情》:“讓他上臺,肯定得穿新鞋走老路。怎么樣,我這眼光 沒錯吧?”
【第93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第94句】:【捉賊見贓,捉奸見雙】謂給人定罪,須有證據。明代《古今 小說》:“捉賊見贓,捉奸見雙,又無證見,如何斷得他罪?”
【第95句】:月亮底下曬谷子——白費工夫;不頂用
【第96句】:【擦屁股】(慣)比喻不情愿地替別人處理其沒做完或沒辦好的事情。 也比喻事情辦糟后做補救工作。
【第97句】:【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強調人的性格難以改變。巴金 《家》:“你總是這樣不愛收拾,屢次說你,你總是不聽。真是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第98句】:【 好男不和女斗】男人不可欺侮婦女。也指欺侮婦女有失 男子體面。老舍《駱駝祥子》:“可是他不敢打張媽,因為好 漢不跟女斗;也不愿還口。”
【第99句】:【國難顯忠臣】(諺)指國家到了危難之際,才能顯出誰是真正的忠臣。 也作國難見忠臣。 國亂顯忠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