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鴨子過河——不沾水】(歇)鴨子羽毛有防水的油質物,游小時沾不上水。比喻經歷風險,不受傷害。
【第2句】:【百步無輕擔】(諺)路程一遠,肩上的擔子就會越挑越覺沉重。指人遠路負重極為吃力。 也作“遠路無輕擔”。
【第3句】:【許愿在前,還愿在后】(諺)許愿:迷信者向神佛求福,許下某種酬答。還愿:向神佛實踐自己的諾言。指許下的愿,要等見到實效,再去實踐諾言。
【第4句】:【舌頭底下壓死人】謂造謠中傷,能害死人。成語:人言可 畏。明代《金瓶梅》:“娘也少聽韓回子老婆說話,他兩個為 孩子好不嚷亂。常言道:要好不能夠,要歹登時就一篇。房 倒壓不殺人,舌頭倒壓殺人。”
【第5句】:客堂里掛驢皮——啥畫(話)
【第6句】:【合家歡,老人安】(諺)全家人和睦歡快,老人自然就會安康。指一家安樂過活,是老年人無憂無慮的重要因素。
【第7句】:【破鞋,提不起來】釋義:比喻事情十分棘手,或事態非常糟糕,沒法說起。也指事情不要再提。例句:(老山頭)怔了一刻,把手在膝蓋上一拍,嘆了口氣說:“咳!破鞋,提不起來了!”馮貴堂問:“怎么?拉不過李霜泗來?”老山頭搖搖頭說:“他不來。”
【第8句】:野馬上籠頭——服服帖帖
【第9句】:【五十年不變】原指香港回歸,制度五十年不變,借指長期 定型。香港梁鳳儀《千堆雪》:“整個人,如假包換的五十年 不變,在成長過程中既已早定模式,不見得會吸引別人作感 情上的突破。”
【第10句】:【 烏龜吃大麥,糟蹋糧食】指好東西不被賞識,沒有派上用 場。陳登科《赤龍與丹鳳》:“這才是烏龜吃大麥,糟蹋糧食。 我怎么也嘗不出一個樂趣來。” 瞎子點燈,白費蠟指沒有必要,浪費。浩然《艷陽天》: “我看咱們多余這一手,瞎子點燈,白費蠟,不如來個干脆 的!”
【第11句】:中午,奶奶給小慶一個梨,他想接又不好意思接,怕他媽媽說他。奶奶說:“別狗舔油鍋又怕燙了。”(四川·資陽)
【第12句】:井底撐船——無路可走
【第13句】:【馬到崖頭收韁繩,船到江心補漏遲】見“船到江心補漏遲”。
【第14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第15句】:搬著磨盤過江——吃力不討好
【第16句】:大炮筒子——不轉向;不會拐彎
【第17句】:【受夾板氣】(慣)指夾在中間,受兩面的氣。 也作“受夾墻氣”。
【第18句】:【 會偷吃不會抹嘴】指被抓住把柄,或露馬腳。陳殘云《香 飄四季》:“可水生真像個偷了油吃不會揩嘴的人,樣子尷尬 得厲害,使他一眼就明白是什么回事。”
【第19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釋義:語出《尚書·武成》,原意是平定大亂之后,刀槍不再用了,過和平生活。現用以比喻不作戒備,解除武裝。例句:周大鐘說:“任務可大了,要發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形勢逼人,你們可不要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呀。”
【第20句】:種瓜得豆——變種
【第21句】:鐵樹開花——千載難逢
【第22句】:【事看誰辦的,法看誰犯的】(諺)事情要看是誰辦的,國法要看是誰犯的。指舊時認錢不認理,認權不認法。
【第23句】:【捂蓋子】(慣)比喻掩蓋真相,不許別人揭露矛盾或揭發壞人壞事。
【第24句】:【窮家富路】見“貧家富路”。
【第25句】:【不管兔子怎么叫,該種豆子還得種豆子】釋義:比喻不管別人怎么說,事情還是照樣做。“兔子”又作“野兔”。“豆子”又作“黃豆”。例句:育武拖著長腔不慌不忙地回答:“咱莊稼人有句俗話,不管兔子怎么叫,該種豆子還得種豆子。”
【第26句】:【一面打墻,兩面好看】(諺)兩家的界墻,一家主動打起來,兩家都整齊好看。指彼此共管的事,一方主動做,兩方都有益。也比喻一舉兩得。 也作“一面打墻兩面光”。
【第27句】:鼻子下面掛電燈——聞名(明)臉上的鼻子一眼下
【第28句】:【當歸】“當歸”是一味婦科良藥。早在《神家本草經》中就將它列為可補可攻的中品藥,既可扶正補養,又可攻邪治病。那么,“當歸”之名是怎么來的呢?相傳,從前有個青年,新婚不久就外出采藥,同妻子約定三年之內回來,媳婦信以為真。誰知這一走三年杳無音訊。他的媳婦憂郁悲傷,得了一種婦科病,月經紊亂,頭暈心慌,生活十分凄涼,被逼改嫁他人。沒想到改嫁不久,男青年返回了家鄉。他質問媳婦為何不等自己。媳婦哭訴說:“三年當歸你不歸,片紙只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錯嫁人,心如刀割真悔恨。”男青年聽后也懊悔不已,把采集到的草藥送給媳婦,居然治好了她的婦科病。這事在鄉里傳開后,一些得了婦科病的人也找來這種草藥服用,居然都痊愈了。從此,人們知道這是一種婦科良藥,給它取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名字叫當歸,告誡后人要汲取“當歸不歸,嬌妻改嫁”的慘痛教訓。后人出一謎語:丈夫外出三年整。謎底:當歸。
【第29句】:【狗仗人勢】釋義:比喻依仗主子的勢力欺負人。“人”又作“狼”。例句:我不過看著太太的面子,你又有幾歲年紀,叫你一聲“媽媽”,你就狗、仗人勢,天天作耗,在我們跟前逞臉。
【第30句】:【叫花子】乞丐俗稱“叫花子”,那么乞丐為什么被稱為“叫花子”呢?有兩個出處。一是古時候天津的職業乞丐上街討飯時,手中都拿著一根花棍,一路乞討,一路舞動,碰上惡狗當道,乞丐就用它來打狗防身。由于棍子上面纏著花紙條,系著小鈴鐺,耍起來會“叮當”作響,所以俗稱打花棍,是天津職業乞丐行乞的象征。這乞丐是夠花哨的,故稱“叫花子”。二是如同化齋一樣,“叫化”也是一個動詞,叫化剩湯殘飯的人被稱為“叫化子”。這在元代的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比如元代戲劇家張國賓的《合汗衫》:“我繞著他后巷前街,叫化些剩湯和這殘菜。”因為“化”同“花”諧音,后來,人們就將“叫化子”俗稱“叫花子”。這就是“謂乞兒為花子”的由來。
【第31句】:【歡娛嫌夜短,寂寞恨更長】(諺)更(geng):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個更次,每更兩小時。人在歡快中會覺得時間過得快,在寂寞無聊中會覺得時間過得慢。指時間過得快慢和人的情緒有關。 也作歡樂嫌夜短,愁苦恨更長。 寂寞恨更長,歡娛嫌夜短。
【第32句】:【富不學奢而奢,貧不學儉而儉】(諺)富人不用去學奢侈,自然就奢侈了;窮人不用去學節儉,自然就節儉了。指經濟條件對人的行為習慣起著制約與支配作用。 也作“貧不學儉,而儉自來;富不學奢,而奢自至”。
【第33句】:【麻布袋上面繡不得花】(諺)粗糙的麻布袋上面無法繡花。比喻基礎太差、秉性粗疏的人,無法培養提高。
【第34句】:【讀書人怕趕考,莊戶人怕薅草】(諺)趕考:科舉時代,讀書人前往指定地點參加考試。薅(h。)草:彎下腰拔草。指讀書人怕的是趕考,莊稼漢怕的是薅草。泛指各行各業的人都有自己最頭疼的事。
【第35句】:王叔叔最近做生意發了財,他漸漸厭倦了與他共同創業的李阿姨。鄰居張嬸勸他說:“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你再思量思量吧!”(福建·邵武)
【第36句】:【不識風云事,休在山里行】(諺)風云事:風云無常的天氣變化。指山中風云變幻不定,摸不準天氣變化的規律,就不要在山中行走。比喻社會人事復雜多變,沒有適應能力就難在其中周旋。
【第37句】:耗子拉木锨——大的在后頭
【第38句】:天鵝離不開湖泊,英雄離不開人民,誰脫離了人民,誰就會失去翅膀。
【第39句】:河中的礁石——敢頂大風浪
【第40句】:【到了山里再砍柴,到了河邊再脫鞋】(諺)指到了該拿出行動的時候再行動也不遲,得看準時機,不可貿然行事。
【第41句】:包公鍘陳世美——大快人心;皇親國戚不例外
【第42句】:【無顏見江東父老】這是一句常用的俗語,指因自疚而羞于見鄉親或熟人。它源自《史記·項羽本紀》: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之間爆發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垓下一戰,楚軍兵少糧盡,慘遭失敗,退到烏江邊。項羽看了看身后幾十個盔甲凌亂、神情落魄的將士,苦笑一聲說:“當初我率領江東八千子弟兵渡江爭戰,現在竟無一人生還。即使家鄉父老愛憐我,依然稱我為王,我又有什么臉面去見他們呢?”這就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的來由。
【第43句】:敲著飯碗討吃的——窮得叮當響
【第44句】:【老虎吃天,沒法下嘴】釋義:比喻事情大,不知從何處下手。例句:“我們的大計劃是老虎吃天,沒法下嘴。”
【第45句】:【呆子有呆福】(諺)指呆笨的人心眼單一平實,往往有福氣交好運。 也作“憨人自有憨福”。
【第46句】:耕者離開牧者,耕者要凍死;牧者離開耕者,牧者要餓死。
【第47句】:我的膽子小,晚上不敢出門,奶奶鼓勵我說:“鬼怕惡人鐵怕炭,豆腐渣也怕那個爛米飯。勇敢點!”(河南·長垣)
【第48句】:【天字第一號】“天字第一號”是人們十分熟悉的一個俗語,當要表達最高、最強的意思時,往往會用到它。可是人們對它的理解卻常常望文生義,認為古人崇拜天,天是最大的,因此,“天字第一號”就是最大的。實際上,在古代“天字第一號”并不是代表最大的,而是排在最前邊的,位置在第一號。那么,這“天字第一號”的說法是如何來的呢? “天字第一號”源自《千字文》的第一句“天地玄黃”,“天”字是整篇《千字文》的第一個字。《千字文》是用來教兒童讀書識字的一篇韻文(可參看三畫《千字文》的來歷),它由一千個不重復的漢字組成,合轍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蒙學讀物。自從《千字文》產生后,因為它的普及率和知名度極高,古代若用較大數字排列編號時,往往采用《千字文》,因為它沒有重復的字。宋真宗崇信道教,命人編成了一部4359卷的《道藏》,分裝在四百多函中,每一函都按《千字文》的順序編號,起于“天地玄黃”的“天”字,終于“宮”字。所以人們又稱其為《大宋天宮道藏》。另外,明朝的“大明寶鈔”上的編號也是以《千字文》來排序的。還有,明清時期舉行科舉考試的貢院的考棚也用《千字文》來排列,第一排是天字號排,天字號排的第一個號房就是天字第一號。原來如此。
【第49句】:【去個蒼蠅,來個臭蟲】(慣)比喻來的和走了的是一丘之貉,都不是好人。
【第50句】:肚子里長草——鬧饑荒
【第51句】:吊死鬼要賬——活該
【第52句】:【打如意算盤】(慣)比喻考慮問題不顧客觀情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
【第53句】:中午,媽媽一邊忙著做飯,一邊叫正在看電視的哥哥去翻翻房頂曬著的麥子。哥哥正看在興頭上,不耐煩地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媽,吃了飯再說吧!”媽媽聽了生氣地說:“你這孩子,餓了喘,飽了懶,不飽不餓又不想動彈,快去!”(河南·社旗)
【第54句】:【挖窟窿打洞】(慣)比喻到處鉆營。
【第55句】:【茄子黃瓜一鍋煮】(慣)形容人員很雜,好人壞人混在一起。
【第56句】:【挨金似金,挨玉似玉】跟什么人在一起,就會受到什么樣 的影響。清代《兒女英雄傳》:“俗話說的:挨金似金,挨玉似 玉。今番親家太太的談吐,就與往日大不相同了。”
【第57句】:【敗為寇,成為王】見“成則為王,敗則為虜”。
【第58句】:【早看東南,晚看西北】以天空有無烏云推測陰晴。李準 《大河奔流》:“長松喊著:‘早看東南,晚看西北。你們看,’ 他指著西北天空一塊烏云說,‘要下雨!割下的麥子趕快收 拾起來!先不要割了!”’
【第59句】:【杜撰】沒有根據地胡編亂造,稱為“杜撰”。它的來源與姓杜的有關,哪個杜,說法不一,“杜默”、“杜牧”說較多。杜默說。《野客叢話》明確指出:“杜默作詩多不合律,因此言律不合格者稱為杜撰。”杜默,宋代人,喜歡寫詩,但多不合韻律,許多都是他任意編造的。有一次朋友問他作詩方法的根據何在,他竟大言不慚地說:“杜撰。” 意即這些方法都是我杜默編造出來的。后人就把沒有任何根據的胡編亂造叫做“杜撰”了。杜牧說。杜牧可是唐代大名鼎鼎的詩人,人稱“小杜”(杜甫在前,稱老杜),律詩和絕句成就最高,“能于拗折峭健之中,有風華流美之致,氣勢豪宕而又情韻纏綿。(繆鉞語)”但杜牧用典甚多,不少用典與典故不合。《隱居詩話》評道:“杜牧好用故事,有時候為趁韻而不惜撰造不符合事實的故事。”遂稱“杜撰”。倆“杜”相比較,源于杜默的可能性較大,因為“老杜、小杜”都是作詩的高手。
【第60句】:【傻瓜】人們把愚蠢的人稱為“傻瓜”,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瓜本沒有傻與智,此“瓜”非彼“瓜”,要溯本探源,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據《左傳》記載:范宣子對晉國國君說:“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吾祖離于瓜州。”意思是說,姜戎氏的祖先吾離被秦軍趕到瓜州。瓜州在今秦嶺一帶。后來人們把聚居在瓜州的這些姓姜的人稱為“瓜子族”。這一族人非常誠實講信用,也很能吃苦耐勞,每當受雇于人時,他們總是不聲不響地埋頭苦干,從不偷懶。這樣人們便誤認為他們愚蠢呆傻,又因他們是“瓜子族”,所以稱他們是“傻瓜”或“瓜子”。清代《仁恕堂筆記》有記載:“甘州(今甘肅)人謂不慧子曰瓜子。”于是“傻瓜”就這樣產生了。
【第61句】:【 珍珠陪著綠豆賣】謂降低身價。陪,也說:摻。周立波 《暴風驟雨》:“那一幫子人都是些啥玩意兒呀?楊主任他也 跟他們混在一堆,珍珠摻著綠豆賣,一樣價錢也抱屈,慢說 還壓在他們底下。”
【第62句】:【干杯】在宴會上,“干杯”之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杯不干,罰酒三杯。孰料,在國人面前如此普及的“干杯”一詞,卻是個外來語。據說“干杯”一詞起源于十六世紀的愛爾蘭,原意為“烤面包”。當時的愛爾蘭飲酒者常有這樣的習慣,將一片烤面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和消除酒的不純性。直到十八世紀,“干杯”才有今天的含義,并且發展成為祝酒頌詞。
【第63句】:九月的菊花逢細雨——點點人心
【第64句】:八月十五吃年糕——還早
【第65句】:【唱高調】(慣)比喻說不切實際、實現不了或根本不打箅去實踐的漂亮話。
【第66句】:半夜里捉麻雀——掏窩兒
【第67句】:【三月里的桃花——紅不了多久】(歇)本指桃花紅不了多長時間,轉指走紅運的好日子不會長了。
【第68句】:【操心不怕白了頭】操心過分,沒有必要操心。浩然《艷陽 天》:“你別勞心費力了,也不怕多長幾根白頭發!”
【第69句】:【分銀子都會有人罵】(諺)給大家分銀錢,也會有人發怨言。指再有益的事情,也會有人不滿意;或人多了,再好的事,也難保人人都稱心。
【第70句】:【羊肉好吃怕惹上腥】(慣)比喻想得到好處又怕惹上麻煩。
【第71句】:【同是天涯淪落人】釋義:都是沉淪流落天涯的人。比喻處境相同。例句:她想用自己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去影響那個“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大姐夫,要他振作精神,鼓起勇氣,朝前看,重建新生活。
【第72句】:【硬來硬抗,軟來軟磨】想一切辦法對付。浩然《艷陽天》: “對這種事兒,硬來硬抗,軟來軟磨。就是到了韭菜葉兒那 么寬的路,也決不把胸脯子彎下來。”
【第73句】:【死后方知萬事休】(諺)指生前的恩恩怨怨,權勢名利,死后都一筆勾銷,可人活著時卻難得有真正的超脫。
【第74句】:【疾風知勁草】“疾風知勁草”與“烈火識真金”一樣,用來形容只有經過一番考驗才能分曉是非真假,辨別忠奸曲直,結識真正朋友。它典出劉秀。疾風知勁草這個典故是有關劉秀與王霸的故事。王霸是河南潁陽的地方豪強,但他一直不甘心只做個地方上的小官。適逢劉秀起兵路過潁陽,王霸就帶領自己的門客投奔劉秀。劉秀起兵并不順行,他赤手空拳渡過黃河,抵達河北后遭遇到諸多不順,處境非常危險,先前和王霸一起投奔劉秀的幾十個門客都陸續不辭而別,只剩下王霸忠誠地為劉秀效力。劉秀感激地對他說:“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 一次,劉秀倉皇躲避自邯鄲追來的王郎,王霸更是舍命相伴。追兵把劉秀等人逼到滹沱河邊,眼看就要追上,劉秀的偵察兵報告說河水太深,沒有船無法渡河。這時王霸為穩定軍心,就扯了個謊,告訴大家河結冰了可以踏冰過河。等劉秀人馬到了河邊,河果然結了冰,更為神奇的是等他們過了河,冰立刻就化了,擋住了追兵。此乃與“泥馬渡康王”一樣神奇。真龍自有天助。自此,“疾風知勁草”廣為流傳,就連唐太宗李世民也引用過:“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第75句】:【船小好掉頭】(諺)掉頭:轉向,回身。指船身小,容易轉動。比喻人手少、規模小的單位,調整起來方便,沒有牽制。 也作“船小掉頭快”。
【第76句】:【抱著元寶跳井,舍命不舍財】把錢看得比命還重要。相關 的:要錢不要命。成語:一錢如命。周立波《暴風驟雨》:“他 是抱元寶跳井,舍命不舍財的老財閥,不能養活槍。他膽兒 又小,瞅著明晃晃的刺刀,還哆嗦呢。”
【第77句】:【金簪兒掉在井里】出不去這個范圍。清代《紅樓夢》:“你 忙什么?金簪兒掉在井里頭,有你的只是有你的。連這句 俗語難道也不明白?”
【第78句】:燈草打人——軟弱無力
【第79句】:【葉落歸根,人老還鄉】見“樹高干丈,葉落歸根”。
【第80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歇)八仙:道教傳說中的漢鐘離、張果老、呂洞賓、鐵拐李、韓湘子、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等八位神仙。 神通:指修行有成就的人所具備的神妙莫測的能力,今指特別高超的本領。相傳八仙渡海到蓬萊山赴蟠桃會,一路上能行風的行風,能下雨的下雨,各自施展法力。比喻各自施展本領,或各有各的一套好辦法。 也作八仙過海——各使神通。 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第81句】:小明沒經考試就進了縣高中,歡歡也夢想著能夠這樣。她媽媽說:“你怎么能和人家比?小明他爸腿上拔下一根汗毛也比你爸的大腿粗。”(山西·平順)
【第82句】:扳不倒兒的屁股——坐不穩當(扳不倒兒:不倒翁)
【第83句】:【非宅是卜,唯鄰是卜】(諺)卜:占卜,選擇。確定住宅,不是看宅院如何,只是看左右鄰居如何。指選擇宅院,最重要的是要選擇好鄰居。
【第84句】:【不怨狼吃羊,是怨羊上坡】釋義:比喻顛倒黑白,不辨是非,錯怪了人。例句:他祖祖輩輩欺壓七里鋪人還不夠!你倒好,不怨狼吃羊,是怨羊上坡。心疼肚熱,咋下得手打孩子?
【第85句】:雪里梅花——飽經風霜
【第86句】:【爬出苦井,又跳火坑】(慣)比喻剛脫離苦難的地方,又陷入更兇險的處境。
【第87句】:頭痛抓腳跟——弄錯了地方
【第88句】:【人不親土親,河不親水親】釋義:同鄉人親切,好說話,好辦事。例句:“俗話說,人不親土親,河不親水親,都是鄰家鄰舍,一出門就見面,胳膊肘折了總要袖子蓋,事情已經做到了這步田地,大家商量著辦吧,怎么著好怎么著來。”
【第89句】:兵隨將領草隨風。
【第90句】:【做官把印丟了】指丟了最重要的東西。周立波《山鄉巨 變》:“好家伙,你好警醒呵,做官的把印都丟了。”
【第91句】:媽媽叫小英看一會兒課外書,可小英還沒坐穩,就又跑出去玩了。媽媽說:“你啊,真是坐不住的陀螺屁股,我看你長大會有啥出息!”(江蘇·無錫)
【第92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此語的意思是同類的物種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此語出自《周易·系辭上》。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叫淳于髡,他博學多才,能言善辯,被任命為齊國的大夫。齊宣王喜歡招賢納士,于是讓淳于髡舉薦人才。淳于髡一天之內接連向齊宣王推薦了七位賢能之士。齊宣王很驚訝,就問淳于髡說:“寡人聽說,人才是很難得的,如果一千年之內能找到一位賢人,那賢人就好像多得肩并肩站著一樣;如果一百年能出現一個圣人,那圣人就像腳跟挨著腳跟來到一樣,現在,你一天之內就推薦了七個賢士,那賢士不是太多了?” 淳于髡回答說:“大王此言差矣。要知道,同類的鳥兒總是聚在一起飛翔,同類的野獸總是聚在一起行動。人們要找柴胡、桔梗這類藥材,如果到水澤洼地去找,恐怕永遠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車地找到,這是因為天下同類的事物,總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致也算個賢士,所以讓我舉薦賢士,就如同在黃河里取水,在燧石里取火一樣容易,我還要給您再推薦一些賢士,何止這七個!” 這句話是至理BBB,當年,革命青年冒著生命危險從全國各地跋山涉水涌向革命中心——延安。延安聚集著一大批國家的棟梁之才。
【第93句】:【狗頭上頂不了四兩油】(諺)狗生性愛吃油脂,只要有點油脂,早被它吃得干凈。比喻淺薄的人一旦發跡,便會表現得非常輕浮。
【第94句】:【狗熊嘴大啃地瓜,麻雀嘴小琢芝麻】釋義:比喻人不不在大小,有本事就辦得成事。例句:楊叔叔,有什么事,你就吩咐吧。狗熊嘴大啃地瓜,麻雀嘴小啄芝麻。別聽哥哥的話,他總是說我年齡小。
【第95句】:晨晨整日無精打采的,還愛感冒。老師勸他要加強鍛煉時說:“凍凍曬曬身體強,捂捂蓋蓋臉皮黃。”(山西·萬榮)
【第96句】:【家窮有口鍋,人窮不離窩】(諺)家里窮到只有一口做飯的鍋,也還是不肯離開自己的家。指人總是留戀故土,不到萬不得已時,不肯遠走他鄉。
【第97句】:【 一座山頭一只虎】一個地方,難以存在兩種對立的勢力。 或說:一山難容二虎。類似的:一個艄公一道河/一個烏鴉 占一枝/一個爺爺一炷香。成語:勢不兩立。傳記圖書:“正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張學良此時真切體悟到‘臥榻之旁,豈 容他人鼾睡’的道理。”
【第98句】:六月的冷空氣——反常
【第99句】:逆水賽龍舟——力爭上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