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格吐河上游的河岸上,有一座高不足三丈的大土崗。一千多年前,在崗上曾有一個靺鞨部落,居住著八十多戶人家,他們除了種田和養(yǎng)豬,還從祖上傳承下來了養(yǎng)貂的本領(lǐng),尤其是獵戶們訓(xùn)養(yǎng)的獵鷹海冬青,更可謂是地方特產(chǎn)。部落里的人除了每年向渤海國州縣上繳一定數(shù)量的貂皮或獵鷹海冬青,其余所剩均能自給自足,幾百口人生活平靜,相安無事。
部落里最受尊敬的就是部落首領(lǐng)和薩滿巫師。這里的薩滿巫師是個老太太,她除了祭神驅(qū)邪外,還能識別百草,略通醫(yī)術(shù),附近部落的人生病也來求他醫(yī)治。老太太守寡多年,獨生兒子就是這個部落的首領(lǐng)。
有一天,老太太上山采藥,不幸遇到了一只大灰狼的跟蹤,待老太太東躲西繞想盡辦法甩掉那只狼后,已走出很遠(yuǎn)了。在回來的路上,老太太遠(yuǎn)遠(yuǎn)地望見她的部落濃煙滾滾,火光沖天。等老太太趕回到部落里的時候,只見所有屋棚都被大火燒毀。部落里的人都不見了,只剩下幾十具尸體,其中就有自己的兒子。老太太見此慘境,號啕大哭,悲痛欲絕。她坐在土崗上日夜哭泣,眼淚哭干了,就哭出了血,幾天后,鮮血染紅了整個大土崗…………
清朝末年,在這個古村寨遺址的不遠(yuǎn)處,開始有了人家,因村子順山勢而建,故名順山堡。多少年來,順山堡的人經(jīng)常在夜里聽到從大土崗上傳來人的哭聲,如泣如訴,令人不寒而栗。民國年間,有一年春天,村里來了一位老太太,衣著講究,身體硬朗,還會武功。當(dāng)天就認(rèn)了一個干兒子,是村里一位父母雙亡的小伙子。這老太太來歷不凡,性格又很古怪,不知怎么的她就是不愿在村子里住,而偏偏相中了村子西南頭河岸邊上的大土崗。于是,孝順的干兒子就在土崗上為干娘蓋了一座小草房。老太太用自己的積蓄開了個雜貨店。當(dāng)時,英格吐河上游一帶盛產(chǎn)黃金,從土崗上穿過的一條土道上,經(jīng)常有過路客商,更多的是采金人,老太太的生意很興隆。
九·一八事變后,日寇侵入東北,采金區(qū)域被日本人霸占,老太太的干兒子也被抓了勞工去采金。有一天,干兒子因為反抗日本鬼子被活活打死。老太太得知后,非常悲憤,她用準(zhǔn)備給干兒子娶媳婦的錢,從偽滿州軍手里買了兩顆手榴彈,發(fā)誓要為干兒子報仇。終于有一天,三個日本兵來到老太太店里買東西,有個日本兵拿了東西竟然不給錢,老太太開口索要,日本兵竟用槍托子打她。氣憤的老太太拉響了藏在柜臺底下的手榴彈……
老太太店飛上了天,老太太和三個日本鬼子就這樣同歸于盡了,等在門外的兩個滿州兵也受了重傷。消息傳開后,附近村屯里的老百姓都震驚了。老太太店沒有了,老太太的故事便在十里八村傳開了。從此,一座不怎么高的大土崗,在人們的心里越來越高了,逐漸地被稱之為老太太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