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7年,洛陽,唐朝大軍打敗安祿山后班師回朝。與此同時,唐朝文壇的明珠王維卻因被迫在安祿山帳下任職而陷入一場牢獄之災。
得知王維身陷囹圄,作為好朋友的裴迪心急如焚,第一時間趕到監獄,一邊安慰王維,一邊與他共話詩情。經過裴迪的循循善誘,王維寫下了《菩提寺禁口號又示裴迪》一詩:“安得舍羅網,拂衣辭世喧。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
此詩大有歸隱田園不問世事的意思,字里行間也透露著無奈和悔意。裴迪深知,這對于搭救王維出獄大有裨益。于是,裴迪想方設法把此詩帶出來,交給王維的弟弟王縉,再經王縉之手轉交唐肅宗。肅宗看了王維的詩后,赦免王維出獄。自此,王維重獲自由。
從搭救王維一事,可以看出友人裴迪的智慧和仗義;大難臨頭,不顧安危,挺身而出,也讓我們看出了兩人的情深意重。大事難事看擔當,落難時,身邊人的反應速度往往最能考驗朋友值不值得深交。
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危急時刻隨叫隨到,聽聞即到,是真情的表現。其實,平素的日子里,隨叫隨到也是別有深意。
我們可以想象古詩詞里那個“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的人,他的等待該有多么心焦?而與之相反,有事沒事,飯點兒到了,一個電話打過來,電話那端,朋友飛身來赴,兩杯小酒,幾碟小菜,天馬行空地胡說海侃著,該有怎樣的愜意?
能夠隨叫隨到,不計較吃食,不在乎得失,不講究條件,這就是朋友。
上一篇:死亡房間
下一篇:一個戰勝皇帝的德國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