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表演者成了他的專屬稱呼。在B城大劇院演出過的所有人,可以被稱為演員、明星,甚至藝術大師,唯獨表演者這個稱呼,只屬于他,不能用在其他任何人身上。
表演者兩個月只演出一場,一年只演出六次,但天天都有人來詢問有沒有他的演出,B城大劇院的熱線電話有百分之九十都是關于表演者的咨詢。這讓B城大劇院的經理又高興又煩惱,最后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在B城大劇院的大門旁新開了一個售票窗口,醒目地貼上表演者售票處幾個大字。一年365天,這里天天都有人排隊,但沒人知道表演者會在哪一天演出,連劇院經理都不知道。
表演者總是在演出前兩個小時才來到劇場通知經理。每次,經理總是因為通知所有工作人員立刻各就各位,做好演出前的準備而顯得手忙腳亂、六神五主。不過,在他漲得通紅的臉上看不到一點抱怨,因為表演者終于要演出了。
偶爾,表演者來的時候,劇院里正在上演其他劇目,但所有演員都會心甘情愿地提前中止演出,讓位于表演者。而那些觀眾,甚至等不到演出中止,就急急地跑出劇場,期望還能買上一張票,而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買票的隊伍早已排到了五個街口以外,只有那些在表演者來之前已經排著隊的幸運兒才有可能買到一張票。只有一張,因為每個人只限買一張。
那些幸運的人們終于可以看到表演者的演出了,那真是一場絕妙無比的演出!確實,觀看表演者演出的感受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只能舉幾個例子。表演者若是在酷暑的夏天表演發生在下雪時的故事,所有的觀眾都會凍得瑟瑟發抖,就像真的走進了冰天雪地。同樣,他若是在寒冷的冬天表演發生在春天花園里的故事,臺下的觀眾不但覺得渾身暖洋洋的,還能聞到沁人心脾的香氣。每當觀眾離開劇場時,都還意猶未盡。
表演者在B城的每一場演出,從來都沒有重復過。有一天,表演者上演了一場送別劇。這是一次發生在郊外的告別,表演者的衣角在風中微微揚起。他眼神空洞,悵然地向著臺下的觀眾,嘴里輕輕地哼唱著那闕《驪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所有的觀眾都被這一幕震憾了,他們悲痛欲絕,泣不成聲,覺得這次表演者要永遠離開他們了。劇院經理也沮喪地垂著頭,一副十分難過的樣子。表演者演完后,一如往常,提著他的皮箱翩然而去。B城的觀眾抹著眼淚,每個人嘴里都輕輕哼著驪歌,他們一直目送表演者遠去,憂傷的感覺無以復加。
當表演者再次提著皮箱出現在B城大劇院時,舞臺上一群娃娃正在舞蹈,臺下的觀眾有節奏地拍著手,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劇院經理詫異地望著表演者,說: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走了,沒人再來買你的票了。他指著原來的表演者售票處,那里已經改成了奶茶鋪。那只是一場表演呀。表演者說。但他注定將在這個冬天,遠走他鄉。
是的,那是一場最成功的演出,也是一場最失敗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