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文集》首發儀式在北京舉行的時候,易中天從廈門匆匆趕到北京。作為東道主,自然不能缺席。
下了飛機,易中天忙掏出手機,給恩師茅于軾發短信息:茅老師,我已經到達北京,我正找輛出租車,前去拜見您。因為茅于軾已經84歲高齡,他的耳朵有點背,易中天怕打電話他聽不清,就用手機短信息進行交流。你的心意我領了,不用來看我,我去看你!茅于軾很快回復信息。易中天看完老師的回信,心潮起伏,自言自語:天底下哪有老師來看學生的道理,只有學生前去拜見老師的。于是,易中天再發信息:我一定去看望您。請您在家等我!信息剛發出一會兒,茅于軾的信息跟著來了:我怕你在北京不認識路,不放心!一剎那,易中天拿著手機的手在顫抖,不爭氣的淚水在眼眶打旋。
在物欲橫流的年代,浮躁中,我們習慣了用淡漠代替微笑,我們也習慣了用提防替代善意。行走匆忙的身影像一只只困獸,麻木的腳步忘卻了身邊的風景。然而,一個真誠的微笑,一條關切的短信息,一句真誠的慰問這樣的瞬間,卻常讓我們感到心靈的溫暖。一位84歲高齡的老人,卻用質樸的一句我怕你在北京不認識路發給學生,這份善意的關懷如涓涓溪水波蕩;又如春風吹拂凡塵天地,感動著你我他真正感動我們的是那份稀缺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