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回憶往事,父母與自己一起共同讀書的場景也許是最美的場景。
美國詩人史斯克蘭·吉利蘭在《閱讀的媽媽》一書中寫到:
你或幸運/發現寶藏/黃金成堆/珠寶滿堂
你我比來/仍是我富/因有慈母/為我讀書
這是感動過很多人的一首詩,詩中可以看出孩子對母親能陪自己讀書,感到的溫馨與幸福,令人讀之如沐春風,心靈顫動。與孩子一起讀書,所給予孩子的成長價值,所賦予家庭的美好記憶,已經遠遠超越閱讀本身。
如何引導孩子讀書日益成為一個社會話題,也是我們逐漸興起的家庭文化建設中最值得關注的方面。那么,我們的父母該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呢?
與孩子一起讀書,會形成良好的家風,可以構建更為和睦相親的家庭?!坝壮型ビ枴被颉耙鬃佣獭?是中國古人陪孩子讀書的典范?!度纸洝氛f“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詩書”,蘇洵,也就是蘇老泉,與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共讀詩書,最后“一門三父子”,皆登進士榜,在文化上各有成就,成為千古佳話。“書香門第”、“詩書傳家”就是對教子有方家庭的美譽。
一個有意思的文化現象是很多母親都是孩子讀書的積極推動者。孟母擇鄰而處,為的是給孩子一個好的讀書環境;歐陽修的母親以荻草代筆,教子讀誦經典;朱熹的母親是兒子的主要伴讀者;顧炎武年少體弱多病,母親與之伴讀誘導,終成大家。歌德在自傳中對兒時父親教自己讀書的事情如數家珍,而從書中也可以看出歌德父親對天資聰穎的兒子所流露出的喜愛。
社會的變化雖然使家庭單位變小了,但小家庭也有自己風格的塑造。一位幼兒園的老師說過,看一個孩子就能看出他們父母的修養,一個愛讀書的家庭教出來的孩子,你能從他的臉上看到內心的寧靜。由此我想起在韓國看到過一幅對聯:玩月色,看花色,不如我家好顏色;彈琴聲,落棋聲,焉比子孫讀書聲。
確實,一個家庭里孩子瑯瑯的讀書聲正是家聲清正、家風和雅的象征。非讀書之力,焉能及此?
我們能真正給予孩子什么?世界有著太多不確定性,誰也不能說給予孩子未來多高地位、多少財富,那是我們無法掌握的。而與孩子一起讀書、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是我們能做到的,這是真正影響孩子成長方式的最好路徑。古人云,“遺子千金,不如遺子一經”。最關鍵的是我們要讓孩子學會怎樣通過讀書突破個人視角的局限,學會從書中汲取智慧。
有一首著名的讀書詩,是陸游寫給兒子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闭自娋拖袷窃诤涞亩?一個有著豐富閱歷的讀書人與兒子的圍爐夜話,娓娓道來又意蘊深沉。細細吟來,我們仿佛聆聽到那位父親充滿愛意的耳語:孩子,古人讀書是一輩子的事,長時間的涵詠與實踐才能使所學有所成,這是你父親一生的體會呀。誰能說,這與史斯克蘭·吉利蘭的“因有慈母,為我讀書”不是一樣的讓人感動呢?這樣的父親所給予孩子的文化力量,真讓人心儀神往。
對你的孩子說,讓我們一起讀書吧!
上一篇:那個不能讓你虛榮的女兒
下一篇:一聲媽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