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進則進,當退則退
龍虎寺禪院中的學僧正在寺前的圍墻上模擬一副龍爭虎斗的畫像,圖中龍在云端盤旋將下,虎踞山頭,作勢欲撲。學僧們雖然修改多次,卻總認為其中動態不足,恰巧無德禪師從外面回來,學僧就請禪師評判一下。
無德禪師看后說:“龍和虎的外形畫的不壞,可是龍與虎的特性你們知道多少呢?現在應該要明白的是龍在攻擊之前,頭必須向后退縮;虎要上撲時,頭必須向下壓低。龍頸向后的屈度愈大,虎頭愈貼近地面,它們也就能沖得更快、跳得更高。”
學僧們高興地說:“禪師真是一語道破,我們不僅將龍頭畫得太向前,虎頭也太高了,怪不得總覺得動態不足。”
無德禪師趁機教導說:“”為人處事,參禪修道的道理也一樣,退一步的準備之后,才能沖的更遠,謙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學僧疑惑不解地問:“禪師!退一步的人怎么能向前,謙卑的人怎么能更高呢?”
無德禪師說道:“你們聽我的禪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你們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嗎?”
各位學僧開悟了。
禪思禪悟:有時,退讓并不意味著落后,而是為了在自省之后更好地向前。有時我們需要頂天立地,孤傲不群,如同龍抬頭虎相撲;但有時我們也需要非常自謙,有如龍退縮,虎低頭。
這正說明了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高則高,當低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