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篇一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使學生受到“愛別人以及做人應有責任感”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
1.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點句理解每段及全篇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我們剛學過《秋天的懷念》,體會到了母愛的無私和偉大。這篇課文通過一個傳奇的故事,譜寫了一首父愛的頌歌。請同學們小聲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二)讀準本課的生字詞。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1.出示本課的生字詞,讓學生讀一讀,讀準即可。
2.默讀課文,出示自學提示:
①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感受?畫出文中使你感動的句子。并作簡單的批注。
②可以畫出不理解的詞句或你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想一想它的含義。
3.在組內交流,教師巡視,隨機解決簡單的問題。
(三)班上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反復地朗讀并加以指導。
1.提問:課文結尾說這對父子了不起,為什么這樣說呢?談談你的看法。
2.投影出示并體會這句話:“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父親的了不起在于他的“不放棄”和“責任感”;兒子的了不起在于他對父親的信任和對同伴有責任感。)
板書:不放棄 ?責任感 ?信任
3.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
(四)作業
把這個故事復述給自己的父母聽。
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篇二
【學習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等詞語。積累文中關于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從課文中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與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4、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課文中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與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2、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學生觀看地震場面的錄像。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課文的第一段,生讀:
30萬人,四分鐘,多么觸目驚心的數字,如此強烈的對比,你該怎么讀出它。
洛杉磯大地震已經過去了12年,但這幅畫面卻定格在了人們的心中:出示課文主題畫。
3、生質疑。
二、初讀課文
在這對父子身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反饋交流: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生命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不顧旁人的勸阻,經過38小時拼命地挖掘,終于在地震的廢墟中救出了兒子和14個孩子的故事。
三、學習生字新詞
1、指名學生讀課文,正音:
學生找出不理解的詞語,相機指導釋詞的方法。
同桌互相生字新詞,互相糾正。
2、指導書寫:
磯:最后一筆像“飛”字的第一筆。
砸:注意筆順。
顫:結構要緊湊謙讓。
四、再讀課文
默讀。
在你有話想說的地方做上批注。
交流反饋。
六、總結
這是一個感人的真實故事,故事中處處流淌著真情,父親使你發出的感慨又何止這些呢,隨著下節課的深入,你一定會有更多的思考。
第二課時
一、走進父親的內心
找出集中描寫父親外貌的語句:(第12段)
指名讀。
學生反復朗讀,讀到你想說話了就停下來。
父親總共挖了38小時,38小時整整一天半還多兩個小時,文中這樣排列讓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讀。
哪些人阻擋過他?
孩子們的父母勸阻道:“……”
把父親的念頭讀出來:“兒子在等著我。”
消防****擋住他:“……”
父親的信念是:“兒子在等著我。”
警察走過來告訴這樣做很危險,讓他馬上回家。
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
引讀:“他埋著頭挖了8小時,12小時……”
在這漫長的38小時艱難地挖掘中父親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精神、身體)指名讀。
38小時不吃不喝不睡還要在進行這樣超強度的挖掘,如果是你會怎么樣?再讀。
是什么讓父親如此的勇敢?是什么讓父親變得如此的堅強?又是什么讓父親變得如此執著。(堅定的信念父愛)
二、感受父愛的力量
1、品讀描寫語言的句子。
2、父親挖到了,兒子還活著,阿曼達被困時與其他孩子的表現有什么不同之處?
3、阿曼達有一個活下來的信念:無論發生什么,父親總會和我在一起。
4、父親對子女寬廣深厚的愛,讓兒子在困境中擁有希望,兒子的這種態度也影響著周圍的孩子,他們都獲救了!
三、體會父愛的偉大
如果讓你給父愛作個比喻的話,你會說:父愛像……
四、拓展
閱讀同步閱讀相關主題的文章。
【板書設計】
地震中的父與子
父親堅定的信念兒子
父愛
如:山、海……
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篇三
一、教學目標:
1.準確認讀“廢墟”“混亂”“爆炸”“瓦礫”等詞語,在練習說話中加深理解。
2.運用之前學習的方法,把握敘事性文章的主要內容。
3.學習重點語段,感悟父愛的偉大。
4.學習通過外貌、動作和語言的描寫表現父愛的表達方法。
二、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
2.教師制作課件。
三、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初識父愛
1、導入新課,齊讀課題
2、檢查預習,認讀詞語
(課件出示“混亂”“廢墟”“爆炸”“瓦礫”,然后抽生讀,學習多音字“混”的另一種讀音)
3、練習說話,加深理解(學生交流,適時點撥)
4、播放圖片,創設情境
【此環節從檢查生字詞入手,一方面讓學生讀準字音,另一方面在練習說話中既加深對詞意的理解,又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創設情境,一舉多得】
5、感知全文,了解故事梗概
(抽生概括,隨機點評,滲透學法)
【把握敘事性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高段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滲透學法,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二、品讀細節,感悟父愛
1、提領全文,明晰主線
①引導學生交流讀完全文的總體感受——愛,并由此找出父親常對兒子說的那句話。
(抽生讀,課件出示父親說的那句話,齊讀)
②提出整堂課的主問題——父親不僅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你從文中哪些句子最能感受到?
【類似的話三次出現,貫通全文,它是支撐父親和兒子創造生命奇跡的力量源泉,以這句話為整堂課的主問題恰到好處地把握了課文的這一特點,使整個教學有了靈魂】
2、學生自主學習,勾畫批注,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交流
【超越理解就應該關注表達,憑借教材這個例子讓學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特別重要。以下三個語段正好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怎樣通過動作、語言和外貌的描寫來表現父親對兒子的愛】
(1)語段一: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
①引導學生發現兩個截然相反的表示動作的詞語,并體會父親當時的內心。
②啟發學生:是什么力量支撐著父親站起身來的?(父親常說的那句話)
③指導朗讀,讀出剛才的體會。
④以點帶面,輻射課文第2和第4自然段中描寫父親動作的詞語,體會父愛(“沖向”“疾步”)。
⑤滲透文章的表達方法:課文就是這樣抓住父親的動作來表現他對兒子的愛!
(2)語段二:
有些人上來拉住這位父親,說:“太晚了,沒有希望了。”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這些好心人,問道:“誰愿意幫助我?”沒人給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頭接著挖。
消防隊長擋住他:“太危險了,隨時可能發生大爆炸,請你離開。”
這位父親問:“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警察走過來:“你很難過,我能理解,可這樣做,對你自己、對他人都有危險,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學生交流之后,ppt出示語段5—9自然段)
①引導學生發現父親三次回答的話有什么相似之處?讓學生體會父親的三次回答意思相近。
②教師設疑:為什么三次回答父親都重復相似的話呢?
(引導學生領悟:父親的三次回答之所以重復相似的話,是因為他的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趕緊救出自己的兒子,他根本沒有心思去想別的!)
③啟發學生:父親的三次回答不變的是信念,變化的是什么呢?
(讓學生先讀,再交流體會,感受父親的心情越來越急切)
④指導朗讀,讀出父親的這種心情。
(先師生合作讀,;再分角色朗讀)
⑤滲透文章的表達方法:這幾段話,作者就是通過描寫父親樸素的語言來表現他對兒子的愛!
【閱讀教學必須重視朗讀,以上環節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內心,就能真正讀出感情,讀出味道】
(3)語段三: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學生交流后出示語段)
①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質疑,相機滲透提問的方法。
預設:
a.為什么沒有人再來阻擋他?或者為什么衣服破爛不堪?或者為什么到處是血跡?或者為什么雙眼布滿血絲?(抓住重點詞語提問)
b.為什么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的中間用的是逗號,而不用頓號?(抓住標點提問)
c.為什么這里要這樣寫父親的外貌?(根據表達方法提問)
【閱讀教學要實現美麗的轉身,就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此環節讓學生質疑,既交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也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預設a
(聯系第10自然段解答為什么沒有人再來阻擋他,后面的幾個問題可以結合第三個問題解答)
預設b
(ppt出示加逗號和加頓號的兩段話)
a讓學生對比著讀一讀,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用逗號,讓人感覺時間更漫長,時間越漫長,父親的挖掘就越艱難)
b指導朗讀,讀出時間的漫長和父親挖掘的艱難。
(抽生讀,隨機點評)
預設c
a啟發學生思考:哪個描寫外貌的詞語特別讓你驚訝或者感動?
(引導學生抓住“布滿血絲”“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感受挖掘時的艱辛,感受父親對兒子偉大的愛)
b.抓住“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四次回扣讀父親說的那句話。
c.教師配樂朗誦這段話
d.全班齊讀
e.滲透表達方法:課文就是這樣通過細致的外貌描寫來表現父親對兒子的愛!
【此環節通過重點詞語的體悟,豐滿父親的偉大形象,也讓學生深入領悟作者通過外貌描寫表現父愛的表達方法,通過朗讀,進一步感受父愛,培養語感】
三、吟誦愛
(ppt出示部分歌詞,播放背景音樂)誦讀《生死不離》的部分歌詞,進一步感受這種偉大的愛
四、延伸愛
父親的那句話又給了兒子阿曼達怎樣的力量,從而最終創造了生命的奇跡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課文后半部分的內容!
板書:
17地震中的父與子
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愛
動作 語言 外貌
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2、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父愛的偉大。
3、體會父子的了不起。
【教學重點】
1、了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過,感受父愛的偉大。
2、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為什么了不起。
【教學用具】
錄像,投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上課前請大家觀看一段錄像。看完后,談談感受。
2、引出課題,齊讀課題。
二、新授
1、快速默讀課文,圈出生字詞,解決主要內容。
2、引導學生抓住“了不起”進入課文。
3、四人小組交流,匯報:
父親的了不起: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到處都是血跡。” (奮不顧身,堅持38小時挖掘廢墟尋找兒子。)
⑴ 指導看動畫,學生談感受,確立感情基調。
⑵ 學生朗讀,評價。
⑶ 教師示范讀。
兒子的了不起:
“不!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你總會跟我在一起。”
⑴ 學生朗讀,體會兒子的了不起:
(把逃生機會先讓給同學 堅定父親會來救他。)
⑵ 如果你是阿曼達,你會怎樣做 滲透思想教育。
⑶ 教師指導朗讀。
三、拓展
學了課文,你想對自己的父親說點什么
四、總結
父愛是偉大的,希望大家回去后跟爸爸說聲:“爸爸,你辛苦了!”
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篇五
教學目的:
1.自學生字新詞,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想象父親搶救兒子的畫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父親在救助兒子的過程中的心理有哪些變化, 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寫出父愛的偉大的。
3.體會文中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并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 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學重、難點
1.了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過,感受父愛的偉大。
2.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為什么了不起。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生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板書課題并讓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由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自由讀課文,借助字典,結合課文中的句子認識本課的生字和新詞。
(2)明確本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點批注的方法畫出使你深受感動的句子,在小組內交流。
(4)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注明自己不懂的問題。
2.學生自由讀文,交流學習收獲及不懂的問題,同時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堅定”“顫抖”等詞語。
三、學生默讀課文,提出問題
1.小組內交流。
2.全班交流,師生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
(1)父親在救助兒子的過程中心理有哪些變化?
(2)課文結尾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呢?試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體會體會。
(3)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父親的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進行描寫來表達父愛的?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父親的心理變化
1.學生細細品讀課文,找出能體現父親救助兒子心理變化的句子。
2.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能體現父親心理變化的重點句子,并體會父親當時的心理。
五、布置作業:
朗讀課文,書寫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深入學習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品讀課文,感悟偉大的父愛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課文結尾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呢?
3.師生交流后,引導學生重點感悟以下語句:
(1)“在混亂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沖向他7歲的兒子的學校。這個句子說明了什么?(父親關愛孩子,擔心孩子會有危險了。)
(2)當看到教學樓已成為一片廢墟時“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從這里可以看出什么?
(父親見到廢墟以為兒子已經死了,他感到極度痛心,體現了他失去兒子的悲痛心情)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從這兒可以看出什么?(父親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兒子會記住他的話,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支持著他,所以他──堅定地站起身)
(4)“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課文中為什么要這樣描寫父親的外貌呢?
(父親堅信兒子沒有死,奮力拯救兒子,顧不得休息,可見父親對兒子愛的偉大)是什么使父親沒完沒了地挖呢?
(5)兒子看到爸爸來救他,自信地告訴爸爸,他曾經對同學說的話:“只要我爸爸活著……,他總會和我們在一起。”從這兒可以看出什么?(兒子對父親的信任,他堅信父親會來救他。即使在最危險,最艱險的時刻,兒子的信念都沒有動搖。)
(6)兒子還是個無私的人,在父親救他的時候,他讓同學們先出去,要父親先救他人,而這又是那樸實但又強有力的話語。
4.師小結:是呀!父親與兒子都是了不起的,父親對兒子的愛讓我們感動,兒子對父親的信任,更讓我們感動。
二、總結全文,發散思維
1.總結:這是一個多么感人的故事,這篇課文讓我們明白了“愛,會使人堅定和勇敢;愛,會使人產生信賴和力量;愛,會創造奇跡”學習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學生在班上交流。
3.師小結: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們的感受對父母說一說,或是記在日記中。
板書設計:
父 子
堅強 勇敢
責任心強 富有愛心
14個孩子脫險
[地震中的父與子 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篇六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等詞語。積累文中關于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從課文中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與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4、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課文中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與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2、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學生觀看地震場面的錄像。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課文的第一段,生讀:
30萬人,四分鐘,多么觸目驚心的數字,如此強烈的對比,你該怎么讀出它。
洛杉磯大地震已經過去了,但這幅畫面卻定格在了人們的心中:出示課文主題畫。
3、生質疑。
二、初讀課文
在這對父子身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反饋交流: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生命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不顧旁人的勸阻,經過38小時拼命地挖掘,終于在地震的廢墟中救出了兒子和14個孩子的故事。
三、學習生字新詞
1、指名學生讀課文,正音:
學生找出不理解的詞語,相機指導釋詞的方法。
同桌互相生字新詞,互相糾正。
2、指導書寫:
磯:最后一筆像“飛”字的第一筆。
砸:注意筆順。
顫:結構要緊湊謙讓。
四、再讀課文
默讀。
在你有話想說的地方做上批注。
交流反饋。
五、總結
這是一個感人的真實故事,故事中處處流淌著真情,父親使你發出的`感慨又何止這些呢,隨著下節課的深入,你一定會有更多的思考。
第二課時
一、走進父親的內心
找出集中描寫父親外貌的語句:(第12段)
指名讀。
學生反復朗讀,讀到你想說話了就停下來。
父親總共挖了38小時,38小時整整一天半還多兩個小時,文中這樣排列讓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讀。
哪些人阻擋過他?
孩子們的父母勸阻道:“……”
把父親的念頭讀出來:“兒子在等著我。”
消防隊長擋住他:“……”
父親的信念是:“兒子在等著我。”
警察走過來告訴這樣做很危險,讓他馬上回家。
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
引讀:“他埋著頭挖了8小時,12小時……”
在這漫長的38小時艱難地挖掘中父親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精神、身體)指名讀。
38小時不吃不喝不睡還要在進行這樣超強度的挖掘,如果是你會怎么樣?再讀。
是什么讓父親如此的勇敢?是什么讓父親變得如此的堅強?又是什么讓父親變得如此執著。(堅定的信念 父愛)
二、感受父愛的力量
1、品讀描寫語言的句子。
2、父親挖到了,兒子還活著,阿曼達被困時與其他孩子的表現有什么不同之處?
3、阿曼達有一個活下來的信念:無論發生什么,父親總會和我在一起。
4、父親對子女寬廣深厚的愛,讓兒子在困境中擁有希望,兒子的這種態度也影響著周圍的孩子,他們都獲救了!
三、體會父愛的偉大
如果讓你給父愛作個比喻的話,你會說:父愛像……
四、拓展
閱讀同步閱讀相關主題的文章。
【板書設計】
17、地震中的父與子
父親 堅定的信念 兒子
父愛
如:山、海……
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積累文中關于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2、從課文中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
2、引導學生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課前準備:
1、課前預習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預習探究
1、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
師:能說說圖片反映了什么事嗎?(板書:地震)用一個詞語或一句話來形容一下你的感受。(驚心動魄、令人恐怖、殘酷、慘不忍睹、損失慘重……)
師:是啊,地震是那么地殘酷,它使很多人失去了親人,流離失所。1994年1月17日,一場里氏6.6級的地震侵襲了美國洛杉磯,在地震中,有一對父子用他們的真情,演繹了一段令人感動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故事17課地震中的父與子(出示課題)。齊讀
2、我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大家預習得很認真,老師檢查
洛杉磯混亂昔日廢墟爆炸瓦礫砸著顫抖疾步
3、回想剛才的一組圖片,你覺得從圖片中可以讀懂哪幾個詞語?
二、合作交流
n默讀課文
n1、這是一場怎樣的地震?
n2、在這場地震中,父子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n3、讀了文章,你覺得這對父子怎么樣?
1、這是一場怎樣的地震?
有一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30萬人在不到四分鐘的時間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
(30萬人,不到四分鐘,災難的來臨就是這樣突如其來、傷害巨大。請女生讀這個句子)
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聲笑語的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已變成一片廢墟。
(昔日是一片歡聲笑語,今日是一片廢墟。這就是大地震帶給我們的慘烈對比。請男生讀這個句子)
2、在這場地震中,父子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有一年,美國的洛杉磯發生了大地震,父親從廢墟中救出了兒子和他的14個同學,父子倆終于又團聚了。(其實這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如果能加上時間,地點,事情的起因,說清楚,那就是更明白了。誰愿意再試試。)
3、師;的確,面對大地震這樣的災難,人類如同螞蟻般渺小,生命在轉瞬間灰飛煙滅,可就在這樣的災難中,這對父與子卻創造了生命的奇跡,課文中怎么評價這一對父子?
生: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師板書)齊讀。了不起的父親,了不起的兒子……
三、品讀體驗(細研父親的了不起)
這節課,我們先走近這位了不起的父親。默讀課文1―12自然段:你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父親的了不起?畫一畫,可以在句子旁寫寫自己的感受
1、剛才讀的很投入,咱們來交流交流。你從哪些語句中讀出了父親的了不起?
指名答
師:你說的太好了,這真是一對了不起的父子?咱們一起來感受下父親的了不起。
默讀第十二自然段
1.體會父親獨自挖了很長時間。
師:38小時到底有多長?
2.體會父親很堅定。
師:這可不是普通的兩天一夜呀!在這段時間里,父親經歷了什么,你們看到了嗎?在課文中找一找。
請同學們仔細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勸說父親?(有消防隊長、警察,還有路過的人)
師:咱們看看父親是怎樣回答的。(課件出示)請同學們自己再讀讀這三句話,你有什么發現?(我發現父親的.三句話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而且最后兩句話還一模一樣。)
師:同學們的眼睛真厲害,父親的回答就是簡單而且有點重復的三句問話。可是,父親說這三句話時的心情是一樣的嗎?你來說說看。
(第一句話有點懇求的心情;第二句我感覺這句話里有急切的感覺。怎么體會的?再晚一點,兒子可能就有生命危險。他很想救出他的兒子,心情非常焦急。第三句,有一點生氣。父親聽到警察的話,肯定這樣想:“我的兒子還在廢墟里,你卻讓我回家?”“你不是來幫我救兒子的嗎?)
師:同學們不僅讀出三句問話的不同語氣,還分析了父親的所思所想。真的,透過父親這簡簡單單的三句問話,我們讀懂了父親這么多讓人揪心的起伏變化,就讓我們把體會送進這段話,老師和大家合作,咱們一塊兒來讀一讀,看大屏幕,就請你們讀父親的三句問話。
師:(引讀)有些人上來拉住這位父親,說:“太晚了,沒有希望了。”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這些好心人,問道:――生:(讀)誰愿意幫助我?
師:(引讀)消防隊長攔住他:“太危險了,隨時可能發生大爆炸,請你離開。”
這位父親問:――生:(讀)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師:(引讀)警察走過來:“你很難過,我能理解,可這樣做,對你自己、對他人都有危險,馬上回家吧。”――生:(讀)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師:就是透過父親這三句簡單重復的問話,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親。齊讀三句話
我們還從哪些語句中讀出了父親的了不起?
師:38小時,父親經歷了這么多的事情,但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8小時過去了,父親一直在──(生:挖)12小時呢──(生:還在挖)24小時……36小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師:到處都是血跡,這就是父親,怎么會變成這樣呢?在這36小時會發生哪些觸目驚心的場面,請閉上眼睛想想?放音樂。
這是包含著血淚的情啊,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這樣一份令人心痛的愛啊,我們一起來讀讀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你們又看到了一位怎樣的父親?(執著)
4.體會父親的艱辛。
師:你們看到他疲憊成什么樣子了?大家都讀讀這句話,你們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可以看出父親沒吃沒喝,沒休息,身上還受了傷,教師適時引導)
師:哪兒讓你們想到父親肯定沒休息過?
師:沒吃沒喝更沒睡,眼睛全都熬紅了,同學們讀一讀。
師:衣服都剮破了、磨爛了,大家自己讀一讀。
師:傷痕累累,怎么會這樣呀?
師:為了救兒子,父親什么也不顧了。請同學們把自己看到的情景再讀一讀吧。
36小時的挖,我們看到了父親――齊讀:出示句子: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多么了不起的父親啊,就這樣不停地挖,挖了36小時,還要挖,因為當時父親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是什么念頭?(兒子在等著我。)這個念頭源于父親對孩子的一句承諾,什么承諾?
3.體會父親的信念。
師:都是父母,他剛來到這里時也曾跪在地上大哭,但他現在怎么就這么不聽勸呢?
(學生自由讀書找答案:父親想到自己對兒子的承諾)
師:都讀讀這句話。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學生自由發言)
師:不論發生什么,想想會發生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師:現在發生什么了?
(生答:地震)
師:我總會和你在一起,怎么理解?
(學生圍繞“父親的信念”自由發言)
出示: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
當他看到教學樓變成廢墟,悲痛欲絕時,支撐他的就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人們都來阻擋他,勸他放棄時,回響在他耳邊的依然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他孤軍奮戰,傷痕累累,就要倒下時,給他力量的還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這句話讓你感受到了什么?(責任、信念、愛、決心、不離不棄……)
這一切的一切,讓我們不得不再一次感嘆,這就是一位――了不起的父親。
師:一直堅持著,你怎樣讀?父親在絕望痛苦時,想到常對兒子說的這句話,是什么心情?自己再讀一讀。
師:(總結)我們分別從作者所描寫父親堅定、執著、信念這幾方面,看到了父親的了不起,同學們,你們佩服這位父親嗎?
四、鞏固延伸
1、師:此情此景,讓我想起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終縈繞在我腦海中的一個形象、一個動作、一段言語。請同學們來看。
(課件音樂起,陸續出現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圖片)
師:男兒有淚不輕彈,此刻,這個痛失女兒的男人用孤獨無助的淚水告訴我們,什么是一個父親心中最深的傷痛;又是父親,他背著從廢墟中挖出的兒子的尸體,艱難地行進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個,要帶兒子回家;這個嬰兒的媽媽,用血肉之軀頂住坍塌的天花板,護佑這個小生命甜甜的夢,卻只是在臨終前留下這樣的一則手機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2、天下的父母千千萬,愛子之情卻一樣深。就讓我們再一次走近父親的心,此時此刻,挖掘已進行了36小時,可是兒子還生死還未卜。這個深愛兒子的父親會對心愛的寶貝說點什么呢?寫在書頁的空白處。學生在音樂中寫話。
師:讓我們來聽一聽已經寫完了的同學的話。請你動情地讀給大家聽。
3.同學們在我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想起了一本我曾經看過的書《感悟父愛》,在序的開頭有這樣一句話很感人,很有哲理,我想從給大家:總有一個人將我們支撐,總有一種愛讓我們心痛,這個人就是父親,這種愛就是父愛。
讓我們永遠記住――父愛如山!父母親的懷抱,永遠是我們最溫暖的家。我們活在父愛如山的背上,活在母愛如海的懷里。
師:我們是幸福的,下節課,再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這位深愛兒子的、了不起的父親,又有著一位怎樣了不起的兒子。
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篇八
教材簡析
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3.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特點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到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學難點
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特點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感受災難
1、播放影片片斷,感受災難。
2、引入課題
二、合作探究交流感悟
1、這是怎樣的一對父與子呢?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一下課文,你能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嗎?
2、從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們了不起?
3、小組研究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選擇讀書的方式,可以放聲朗讀,可以默讀,也可以一邊劃一邊讀。自己思考后在小組研究。
4、匯報:
父親的了不起:對兒子的承諾和責任感
兒子的了不起:對父親的信賴對他人的關愛
三、以文激情,開放課堂
1、小結:
父親與兒子都是了不起的,父親對兒子的承諾和愛讓人感動,兒子對父親的信賴更讓人感動,這強有力的話連接這兩顆心。因此,阿曼達獲救后,“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2、這對父子的行為令在座的每個人都為之感動,感動了就會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告訴老師,你想到了什么?
四、課后作業
(1)、和爸爸媽媽的目光對視一分鐘,你看到了什么?
(2)、細細地觀察爸爸媽媽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
(3)、幫爸爸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體會到了什么?
六、板書設計:
****
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2.在品讀文本中,抓住文章的中心句“了不起的父與子”具體分析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不起的父與子,體會父親在救助兒子的過程中心理有哪些變化?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悟父與子的了不起。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都在父母的關愛中快樂地成長,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親情有了越來越深切的體會。親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燭光,沖破夜幕;親情是冬日里溫暖的陽光,驅走嚴寒。這節課就讓我們繼續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
2.首先,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節課我們所講的內容,文中哪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二、品讀感悟,體會親情
(一)體會父親的了不起:
1.這對父子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的所作所為源自于父親所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2.這句話首先出現在課文的哪里?
3.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父親想到這句話時,前后的表現有什么不同?
4.誰能思考的更深入,透過這些表現體會出父親心情、態度的變化。指導朗讀。
5.就讓我們帶著這種深深的父愛、堅定的信念再讀這一段。
6.就在父親帶著頑強的信念開始挖掘自己的兒子時,其他父母也來了,他們如何表現呢?
7.透過他們的表現,體會父母此時的心情。
8.就在這些父母放棄挖掘的時候,還有哪些人物也對這位父親提出了善意的阻擋?
9.是啊,太晚了,沒有希望了。那這時究竟發生了什么?我們一起去看看。
10.看到這樣的情景,大家認為阿曼達和同學們還有生還的希望嗎?
11.就在這些父母都放棄的情況下,父親是怎樣做的呢?對此,作者進行了深入的描寫?
12.出示: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1)指名讀。這一句,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時間長父親很愛他的孩子父親很偉大他很想救自己的孩子)
(2)是呀,36小時啊,那是兩個白天一個夜晚呀!父親在這不吃不喝,不休息的36小時中都做著什么?他可能會遇到什么情況?是啊,這簡單的一句話,就能讓我們讀出很多聯想,同時也讓我們深深地感動。指導讀。
(3)為什么作者不直接寫父親挖了36小時,而要羅列這些時間的數字呢?又是這簡單的四個數字,我們感受到了父親的艱辛、勞累、危險與堅持。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4)就讓我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展開大膽的推測,回到地震的現場去。
(5)從看到的這一個個鏡頭中,你有了哪些新的感受?
(6)就是這樣一位了不起的父親,他不斷地在痛苦中瘋狂地挖,他挖的哪是廢墟啊!他挖的是飽含血淚的情,令人心痛的愛的啊──請帶著敬佩之情再次感受父愛的偉大。
13.同學們,文中還有哪些地方體現了父親的了不起?
預設:在混亂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沖向他7歲的兒子的學校。(重點抓住“沖”這個動作,體會父親對兒子的擔心的心情,他迫切想知道孩子的情況。)
師:(哦,你找的是這句)其實你仔細品讀這句話,只要抓住一個字,一個表動作的字就可以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擔心,父親對兒子的濃濃的愛意?是哪個字呢?
生:沖
師:是的―“沖”,那它體現了父親怎樣一個心情呢?
生:體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擔心,迫切,著急(板書:擔心、迫切)
14.讀到這里,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樣的父親?
15.剛才我們一起通過父親的外貌、動作、語言感受到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在以后描寫人物的習作中,我們也可以學習作者這些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
(二)體會兒子的了不起:
1.文中深沉的父愛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親,也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兒子。課文哪些地方體現了兒子的了不起呢?
2.學生匯報,課件出示相關語句。
預設:
a.“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生什么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這句話為什么打動了你?
b.“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什么,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
3.讓我們跟隨阿曼達,想象一下,就在1994年美國發生地震的一剎那,忽然樓房晃動起來,身體也跟隨著晃動,教學樓象山一樣向我們壓下來,把我們送進了漆黑的廢墟底下,只聽見四周是────
4.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我們已經感受到,廢墟底下的阿曼達是那樣的了不起!他在廢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時啊!在這38小時里他都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用你的心去感受,用語言闡述。
5.總結:阿曼達舍己為人的精神真了不起。正是因為這位了不起的父親對兒子充滿了愛,阿曼達才會這樣信任自己的父親,才會在危難中先想到自己的同學,最終這對了不起的父子用血脈親情創造了愛的奇跡。
(1)齊讀最后一段。是什么讓他們父子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2)教師引讀:
a.當父親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時,是這句話讓他堅持了下來……(課件出示:“不論發生什么,我們總會在一起。”)學生齊讀
b.當兒子面對恐懼和危險,艱難等待時,是這句話給了他希望,他一遍又一遍的告訴自己:……
c.讓我們記住這對了不起的父子,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句話:不論發生什么,我們總會在一起。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災難,那個時候,不要驚慌,不要忙亂,要有必勝的信念,要相信,不論發生什么,我們的父母總會和我們在一起。
三、總結全文、拓展升華
1.天下父母千千萬,愛子之情卻一樣深。這不由得使我們想起/5月12日我國汶川大地震后始終縈繞在腦海的一幅幅畫面,同學們請看。(課件音樂起,陸續出現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圖片,學生解說)
圖1:(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這位悲痛欲絕的父親用淚水告訴我們什么才是他最深的傷害)
圖2:(他叫程林祥,地震后,他趕到學校,從廢墟中扒出兒子的尸體艱難地在崎嶇的山路上行走了近10個小時,原因只有一個,他要讓兒子回家。)
圖3:(汶川地震的廢墟下也有這么一位母親:在最危急的瞬間,她用身體掩護了自己的孩子;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她通過手機短信給孩子留下這樣的一條手機短信:“親愛的孩子,如果你還能活著,一定要記住,媽媽愛你。”)
2.師小結:這就是父母之愛,自始至終不放棄,不拋棄,這就是血濃于水的親情。讓我們記住這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他們用愛與信任創造了生命的奇跡,為我們演繹了一曲生死不離的親情贊歌。(出示課件:詩歌生死不離學生齊朗誦)
四、布置作業
1.擁抱你的父親三分鐘,寫出你的感受。
2.搜集描寫父愛,母愛的詩或文章讀一讀。
五、板書設計
偉大的父愛
17、地震中的父與子創造奇跡
堅定的信念
教學反思:
《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奮不顧身地從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兒子的同學的故事。文章真摯感人,讀后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本節課在設計時我立足語文,緊扣文本,設定的目標力求做到簡明,使學生在反復觸摸文本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受,實現目標的有效達成。本節課的教學實施基本達到我們預設的效果,較好的體現了本色的語文課堂,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情境的創設,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強的文章。但文章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生離死別的痛苦學生很少有體驗。
所以在教學的開始,通過深情的導語將學生帶入文本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積極地投入,展開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多元對話。
二、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這篇文章中,堅定的父親和勇敢的兒子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可是,本文很長,時間又有限,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的,我們采取了“刪繁就簡”的教學策略,決定抓住“兩個突破點”整體規劃全文教學。這兩個突破點就是“父親的了不起”和“兒子的了不起”。這是文章的精華所在!把這兩個點拿出來,以點帶面,在這兩個點上把朗讀、感受、體驗、想象、情感的升華結合起來,反復誦讀、反復叩問、反復感悟,使其發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
三、通過朗讀,讓學生進行情感體驗
父母之情,學生日日都在感受。其情平實無華,卻在細微之處,孩子們沒有機會去體會那么轟轟烈烈的情感爆發。而《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正能體現這種情感,我們以“情感”為主線,抓住文中的父親為了救出自己的兒子不停地挖,經歷了好心人拉住他、消防隊長擋住他、警察勸他、人們都認為他精神失常,搖頭嘆息離開他,引導學生切身想象父親當時的心理,讓學生感同身受,將每一個學生帶入課文所表述的情景中,體會到父親此時此刻即使疲憊不堪也不愿意放棄。然后抓住“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以讀帶講,每次的朗讀都提出要求,提升讀的質量。多元解讀,突出亮點。可以說朗讀使學生與主人公共同體驗,共同感受,朗讀使他們的心靈受到熏陶,從而實現與文本的對話,感受文本的強烈震撼,引起共鳴。
四、綜合訓練,讀想結合。
本節課在教師的范讀中,請學生閉眼想象,在漫長的36小時里究竟會發生怎樣觸目驚心的場面?父親怎么會變得傷痕累累、憔悴不堪?漫長的38個小時里,阿曼達在漆黑的廢墟下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些環節的設計,都是想通過不同角度、不同訓練點、不同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體驗中得到人文熏陶。
教學是個缺撼的藝術,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們感到還有許多有待提高的地方
一、第一個環節的導入有誤,把問題設置的有些難:父親想到這句話時,前后的表現有什么不同?由于沒有前面學習一、二自然段的的鋪墊,因此學生沒有情感體驗,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這是這節課最大的失敗之處。
二、要注意與學生的情感共振。這節課最大的失誤是沒有對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評價,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理解,沒有達到與學生的情感共鳴。
三、我覺得教師在課文處理上有些挖掘不到位,如:兒子的表現部分,教學中讓學生探討對這個孩子阿曼達的看法,學生往往只著眼于他對同學的關愛,謙讓。但其實這些放在平日里非常正常,然而現在是在極其危險的境地,這個地方隨時可能有危險,兒子很有可能因此而死亡,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的話我想可以更升華兒子的了不起,以及他心中的信念--不論發生什么,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四、教師的主導能力不夠,對課堂中的生成的精彩之處沒有及時地捕捉和創造。課上幾次問到“父親為什么這么堅持”“兒子為什么這么堅持”時,學生只是提到那個信念,如果教師能夠再及時點拔一下,學生一定會提到父愛或父親極強的責任心,兒子和父親情深等等,這樣會更加深化主題。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嘗試,給我帶來的是更多的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的反思、探索,才能讓自己的課堂真正充滿勃勃生機,讓激情真正的涌動于課堂!
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積累文中關于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3.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4.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品質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能充分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并通過朗讀體現。
教學難點:
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品質的表達方法。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17課《地震中的父與子》(板書課題)(強調“震”的寫法)
2、由“地震”你聯想到了什么?(3-5名)――地震是多么可怕呀!
3、這篇課文故事的背景是美國的洛杉磯地震,你知道這一場怎樣的地震嗎?――結合課文具體描寫談談你的感受。(認真讀課文前兩個自然段,結合課文的具體描寫談談你的感受)
出示句子:有一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30萬人在不到四分鐘的時間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學生說,師小結30萬人,不到四分鐘,災難就是這樣突如其來、傷害巨大)
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聲笑語的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已變成了一片廢墟。(師:昔日是一片歡聲笑語,今日是一片廢墟。這就是大地震帶給我們的慘烈對比
你們從課文描寫的字里行間中感受到了這場地震的可怕。看――這份圖片資料就記錄著洛杉磯這場慘烈的大地震后的情景。
4、放錄像――30秒(自動播放――加音樂)
5、高高飛架的交橋眨眼間變成了殘垣斷壁;漂亮的小轎車被倒塌的房屋硬生生攔腰砸斷;這個消防隊長望著豪華的商業街變成了一地瓦礫,束手無策;大地震后引發的大爆炸吞噬著人們最后的希望;昔日美麗的家園如今變成了這幅模樣。
6、帶著對地震的理解我們再來讀課題――通過初讀你知道在這場慘烈的地震中“父與子”之間發生了什么故事嗎?
(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經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
7、從這個故事中你感受到這是一對怎樣的父子(學生自由發言)
課文中有一個概括性的詞語你找到了嗎?――板書:了不起(老師加強語氣)
你認為什么樣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這些人物作出了偉大壯舉,所以你們認為他們了不起!課文中為什么稱贊這對父與子了不起呢?
二、精讀悟情
認真默讀課文,深入課文語言,分別找出描寫父親和兒子的相關語句,抓住重點詞語體會他們的“了不起”。(父親的用――,兒子的用===)(課件)
自讀思考,老師巡視(2分鐘)
(一)感悟父親的了不起
先來讀讀你們找到描寫父親的語句――課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1、第三段: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傷心),大喊……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絕望)后,……“無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他堅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
你從哪里體會到父親很傷心,從哪里感受到父親的絕望
板書:傷心―絕望―堅定
2、和其他父母一樣,這位父親在掩埋兒子的廢墟面前也曾有過傷心,也曾有過絕望,但是他為什么又如此堅定呢?是什么讓他走出了傷心與絕望?
課件出示:“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板書:無論……總……)這句話在課文中不止一次出現,你是否在其他段落中也找到了這句話?(指名讀)課件出示句子:
“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生什么,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了什么,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
3、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為什么這句話會在父與子的腦海中反復出現,聯系你的實際猜想一下他們父子之間在發生什么事情時,會在一起?(語境的渲染)
(跌倒、生病、遇到困難……)
4、小結:這句充滿了親情,充滿了愛的承諾,讓父親產生了堅定(指板書)的信念,讓這位父親走出痛苦與絕望,變得了不起!(指板書)
5、再讀這段話(第三自然段)體會父親此時的心情。(齊讀)
6、(指名讀)誰的能夠把同學們帶到課文描寫的情景之中?同學們邊聽邊感受,邊想象。
7、在他的朗讀中,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2-3名)
8、你還想讀哪些句子,你還從哪些描寫中感受到父親的了不起――
9、課件出示:第十二段:“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指名讀,(這一段中體會到父親的了不起)(1)理解前半句課件: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變紅色)
抓住“沒人再來阻擋他”,曾經有誰阻擋他,為什么?(危險)
確實太危險了,所以人們來阻擋他,那么為什么又沒人再來阻擋他了呢?難道此刻不危險了嗎?(因為不聽別人的勸阻,別人認為他精神失常了)
師:如此不顧危險,不聽勸阻,完全置生死于度外,在其他人看來真的有些失常了,但你們能理解這位父親嗎?――是堅定的信念支撐這位了不起的父親,課件出示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讀――
(2)讓我們再回到這片廢墟,再次走進這位父親,指名再讀這段話,你還從哪些語句中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為什么作者這樣不厭其煩的羅列時間的進程,而不是直接說他挖了38小時呢,
師小結:38個小時,如此漫長,每一分每一秒,父親都是在痛苦和絕望的交織中挺過來的啊,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親!作者的匠心就體現在艱難的時間流逝之中,這就是文字的魅力,讓我們定格在這38小時的挖掘,用深情的朗讀再次感受這位父親的了不起!
(3)除了漫長的時間之外,你還從哪些描寫中感受到這位父親的了不起。
課件出示句子: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先反紅,然后問這些是對父親的什么描寫?外貌,衣著)
從這些描寫中,你感受到什么?
這38小時的挖掘過程中到底發生過什么?讓這位父親會變得如此憔悴不堪!
聯系當時的環境,聯系你對地震的了解,想象這38小時的艱難歷程――
(注意:這些想象有可能發生)
小結:你們說的這些危險在地震中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課件出示:
8小時――旁邊的一處建筑(可能會)在余震中倒塌了
12小時――(也許會有)爆炸聲從不遠處傳來
24小時――一塊石頭(也許)砸到了父親身上
36小時――(還有可能)一個孩子的尸體出現在父親面前
此時他――滿藍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回到課件-鏈接)
引讀
課件強調――教師引導這就是偉大的父親形象――課文通過外貌描寫,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在廢墟中為了救兒子不顧一切的父親――他是多么了不起!(點寫法)
這位父親的形象讓我想起了汶川地震中無數的這樣的畫面。
課外鏈接――汶川地震(圖片)
此刻你心中對這些父親、母親充滿了怎樣的情感?(敬佩、崇敬、愛戴……)
把你的理解,把你情感融入到課文的朗讀中吧!(齊讀)
(二)感悟兒子的了不起(6分)
父親畢竟是成年人,從年幼的兒子身上同學是不是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不起“呢?讀一讀,你們找到的描寫兒子的語句,說說,從哪里體會到兒子的了不起。
重點引導感悟以下段落:
1、課件出示句子:“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生什么事,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指名讀句子,說體會
阿曼達不僅自己臨危不懼,而且把父親給他的精神力量也傳染給了同伴,同學們想一想,在漆黑的瓦礫下,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爸爸媽媽,他會想些什么,會和伙伴們說些什么?
是什么讓這個年幼的孩子有如此的勇氣呢?
“因為你說過,不論發生什么事,你總會和我在一起!”,學生讀
現在老師就是埋在廢墟下的阿曼達的同學,此刻我非常害怕,不停的哭泣,如果你是阿曼達,你會怎樣安慰我?
進一步引導:我想我的爸爸媽媽了,他們一定以為我死了?
我已經好久沒有吃東西了,我快餓死了?我再也堅持不住了!
你爸爸真的回來救我們嗎?他是不是也以為我們都死了呢?
師:這句承諾,也同樣給了兒子堅定的信念,同樣讓兒子變得了不起!
你還找到哪些句子?
2、課件出示句子:“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什么,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
再指名讀,說說讀出了什么?
在漆黑的瓦礫下煎熬了38個小時,大家都已經支撐不住了,早一分出去就會多一份安全,晚一分出去就會多一份危險,生死關頭,阿曼達卻把危險留給了自己,把希望留給了別人,所以,阿曼達真的了不起,齊讀。
三、總結全課。“總會跟我在一起”這是一句飽含愛的承諾啊,父親堅守承諾,兒子堅信承諾,這句愛的誓言成就了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課件出示:無論發生什么,我永遠和你在一起)
師引讀:當父親看到兒子的學校變成廢墟,悲痛欲絕時,是這句話支撐著他――
當父親孤軍奮戰,傷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時候,給他力量,讓他挖了38小時之久的依然是這句話――
當阿曼達饑渴難耐,難以支撐的時候又是這句話給了他希望――
師:讓我們記住這對(讀課題)
讓我們記住,不論發生什么,我永遠和你在一起
讓我們把父子幸福相擁的鏡頭永遠銘記于心(課件出示父子相擁的圖片及最后一段:師生共讀)你能把對課文的理解融匯成一個詞語,為這幅畫面命名嗎?
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篇十一
廣東江門恩平市年樂學校 鄭禮娜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17課《地震中的父與子》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講述的是有一年發生在美國的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個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學生分析:
在經歷了的汶川地震之后,在學生的心目中,對地震的情況有了大概的了解,對地震所造成的傷害也有一定的認識。基于此,我特在此次的課教研活動課上執教了這一課,以更好地幫助孩子們了解地震對人們帶來的傷害,透過汶川地震的了解,更好地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意思。了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2、從讀中感悟父愛的偉大以及這對父子間的相互信任。
3、在角色對話中,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教學重點:
1、了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過,感受父親的偉大。
2、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為什么“了不起”。
教學難點:
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父愛的偉大,了解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子。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17課,《地震中的父與子》,請大家齊讀課題。(師指板書)
(生齊讀課題)
二、學習新課
(一)師:昨天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請回憶一下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師:是的,課文講的是發生在父子之間的事。(相機板書:父、子),剛才在交流時幾位同學都提到了地震,同學們,像這樣的大地震,在正常情況下埋在廢墟下30多個小時的人生還的可能性大嗎?
師:是的,生還的可能性非常小。然而,這篇課文講的十四個小孩被埋在廢墟下長達38個小時后卻得救了。是什么力量使他們得救?是什么創造了這一奇跡?
(“不論發生什么事,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是普通的五個字,“跟你在一起”。(相機板書:和你在一起。)
師:你覺得這是一對什么樣的父子?
師:這真是一對了不起的父子,在大地震發生38個小時后,這位父親用自己的雙手挖呀挖,終于救出了自己的兒子和13位同學。多么了不起,讓我們為之深深感動。(板書:了不起)
(二)品讀課文,深刻體會
1、師:那么課文中哪一部分最能打動你的心,最讓你感動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出示自學提示:
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課文哪一部分最令你感動?從中找出打動你內心的句子,用“_____”畫出來,并把自己的讀書感受隨時批注下來。
②與同桌交流自己的讀書感受,并帶著這種感受讀一讀有關句子。
(學生自讀課文,合作交流,教師巡回指導。)
(三)交流:
a、“他挖了八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1、個性化理解
(1)作者為什么把實踐羅列出來?
(2)同是一句話,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對這句話,誰還愿意談談?
2、個性化朗讀:
時間過去的越多,父親的心情就越著急,你應該怎么讀?
時間過去的越多,父親的身體就越疲憊,你應該怎么讀?
b、“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1、想象畫面:8小時過去了,你能想象出父親在廢墟里挖掘的畫面嗎?36小時過去了,你能想象出父親此時的形象嗎?
2、想象說話: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邊聽邊想畫面,(師讀)“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睜開眼睛,告訴大家你們又看到了一位怎樣的父親?你們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3、想象朗讀
(1)同學們,這感人的畫面告訴我們父親挖的哪里是廢墟呀,是飽含血淚的情,是感天動地的愛,讓我們齊讀這段話,再現眼前的這位父親。
(2)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話,這是包含著父愛的詩,讓我們一起再來讀這段話,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3)讀書時能把書中的情感化為自己的情感,這是讀書的最高境界。來,你認為該怎么讀就怎么讀,把表情寫在臉上,開始吧。
(生自由讀這幾句話。)
4、同學們,滿是灰塵的臉,布滿血絲的雙眼,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的衣服,作者通過對父親進行了什么描寫?(外貌描寫)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親那決不放棄的信念。這份包含血淚的情,這份感動天地的愛,讓我們深深地感到這位父親真是了不起
c、“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1、這是一場災難深重的地震呀,在這樣的地震下,阿曼達存活的可能性大嗎?(不大)大爆炸的可能性大嗎?讓我們跟隨紀錄片,親眼看一看1994年美國發生地震的一剎那吧。
(放地震錄像)圖片和有關資料
2、說說你感受到了什么?
3、是什么支撐著父親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堅持挖下去呢?
出示:然而,這位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齊讀句子――個性化朗讀)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4、這句樸實的話正是源于深沉的父愛,源于恒久的承諾,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師生齊讀)
d、“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生什么事,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1、想象畫面:壓在廢墟底下36小時,同學們究竟是如何度過的?
2、想象說話:如果你就是阿曼達,當你聽到小伙伴絕望的哭聲、撕心裂肺的呼喊聲,拉著他們顫抖的、冰涼的小手時,會想到什么?會說什么,做什么?
3、阿曼達跟13位同學能活下來并獲救全憑父親的一句話。是什么話呢?(無論發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
4、當父親真的出現了那一刻,阿曼達做了什么?為什么說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兒子?
5、為什么阿曼達可以做到這些呢?是什么在支撐他?(無論發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
當父親疲憊不堪就要倒下的時候,是這句話給了他無窮的力量……(無論發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
當兒子饑渴難耐,難以支撐的時候,是這句話給了他無盡的希望……(無論發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
正因為對承諾的信守和信賴,才造就了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
三、感情升華。
師:同學們,在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之后,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團聚了,請大家看大屏幕,這是課文中的插圖,父子倆緊緊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兒子阿曼達笑得那么開心,這位可敬的父親卻哭了。巨大的喜悅占據了他的心,這個時候,笑和哭都表達著一種同樣的感情,都表達著這位父與子之間的濃濃的親情啊!同學們我想此時此刻,我們每個人都會由衷地對這對父與子發出祝福的?此時此刻,你會說些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
1、師:同學們,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子,同時,這也是一對幸運的父子。讀了這篇課文,讓老師想起了發生在我們中國大地的“5.12”汶川大地震,在那場無情的大地震中,同樣出現了許許多多像我們課文中這樣的父母。(播放汶川地震一位父親徒手挖掘三個多小時救出自己的女兒的片段)由這偉大的父愛,我們想到了母愛,請同學們看下面一組圖片(幻燈放汶川地震的感人圖片,教師述說)
2、今天我們從課文中體會到了偉大無私的父愛,可是生活中不是每個人都能經歷這種驚心動魄的事。父母的愛啊就是早起為我們熱好的牛奶,就是上學路上一聲聲的叮嚀,就是風雨中加在我們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們都感受著父母那種無微不至、體貼入微的深深的愛,濃濃的情。請把這些生活中的小事選一件寫下來,送給你的父母吧!
五、作業設計:挑選你最感動的地方寫一寫讀后感。
板書設計:
上一篇:寒假安全演講稿200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