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面試應屆畢業生的時候,我都會先讓這些應聘者做個自我介紹。這時候,我總會聽到這樣的聲音:
我是學校的,我在實習過,我是社團社長、學生會主席。
我是學校的,在實習過,還在實習過,現在去了。
我正在實習,我還投了A、B、C、D公司,我的理想是找一個月薪超過7000元的工作。
這樣的結果并不難解釋:上大學前,所有的家人,都認為我們應該繼續小時候乖巧玲瓏的行事風格,在大學里,學習上爭當第一名,課余時間爭做學生會主席和入黨積極分子,以期畢業之后順利進入國企或者成為國家公務員。在達到這個目標之后,我們應該迅速地找個條件相當的男友或者女友,男生家買房,女生家買車,結婚生子,從此步入一成不變的穩定生活。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在試圖用社會的統一標準來要求自己,并努力在這個標尺上尋找自己的位置。我們都忘記了自己想要什么,忘記了自己的優勢,忘記了自己有著獨一無二的DNA。
所以,要建立自己的風格,把自己當成個人品牌來經營,創造自己名字的價值,幫自己建一個別人拿不走的身份,而不是社會價值下的職位。
剛剛步入社會的時候,大多數人總是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拼命學習來提高自己。但是第二年、第三年呢?有人開始看到職場的陰暗面,有人漸漸學會明爭暗斗,有人發現投機取巧能賺錢。于是,他們從一個健壯的青年,慢慢走進了一條死胡同,越來越窄,越來越饑餓,競爭卻越來越激烈。
師兄手里有一張關于他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他看到了自己的負債,了解自己的不足,專心打造自己獨有的東西。然后,他成功了。
其實我們可以思考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如果沒有了眼前的工作,我們還能做什么?兼職寫專欄?你文字功底和思想深度如何?開淘寶店?你想賣點什么?有沒有進貨渠道?給中學生當家教?當年的那些知識點你還記得多少?
我們需要時刻警醒,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不能是誰;知道什么是自己永遠擁有的,什么是別人給的、暫時的。保持謙卑而感恩的心態,擁有不斷重新歸零的勇氣與信念,讓自己真正擁有別人拿不走的東西。
上一篇:給善良找一個拂去塵埃的理由
下一篇:樂觀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