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邂逅
在閆禹的人生中,有兩次美麗的“相遇”,一次是和妻子張穎的邂逅,另一次就是和港珠澳大橋的結緣。
閆禹和張穎初次見面時,還是大四學生。2008年夏天,正在天津大學讀書的閆禹偶遇以前的初中女同學,女同學和她的小伙伴正在逛街。“她叫張穎,我的大學同學。”女同學旁的張穎對閆禹報以禮貌的微笑。
這個笑起來眼睛彎彎的女生真好看,閆禹的心像被什么觸碰了一下,腦海總不自覺地出現張穎的笑臉。
幾天后,初中女同學聯系閆禹:“我覺得你和張穎挺般配的,要不我牽個線,你們相處下?”
就這樣,閆禹和張穎走到了一起。多年后,閆禹打趣問:“當初第一次見面后,是你看上我了吧?讓我同學來‘說媒’,哈哈。”“誰看上你了,不是你主動找人牽線的嗎?”張穎笑著“反擊”。
當年誰先“心動”仍是個謎,但這并不妨礙兩人的感情。同是1985年生,同是天津人,讓閆禹和張穎有著說不完的話。美好的愛情給學業增添了無限動力,閆禹在讀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的同時,還完成了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習。
2008年8月大學畢業,閆禹進入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張穎則進入天津一家外資通訊企業。對于未來,閆禹滿是憧憬:“我們以后在天津安個小家,你當‘煮飯婆’待在家里,我來養你。”
張穎知道閆禹了解自己,她喜歡“相夫教子”的傳統生活,但她還是“抗議”道:“我是‘煮飯婆’,那你是‘飯桶’嗎?”
“有你這樣的‘煮飯婆’,我就是天下最幸福的‘飯桶’。”
那時候,閆禹怎么也沒想到,他將來工作的重心并不在天津,而在2000多公里外的廣東珠海。
2009年要動工建設的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長55公里,其中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35.578公里,海底隧道長約6.75公里。大橋前期的部分圖紙設計工作,由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完成,大橋工程部希望對方借調一個人到珠海具體落實技術工作。經過篩選,閆禹被認為是去珠海最合適的人選。
男友突然要去那么遠的地方工作,張穎很不舍。但她知道,閆禹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能參與到港珠澳大橋這么偉大的工程中,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機會。
女友的支持讓閆禹很感動。離開天津前,他特意買了電影票,陪張穎看文藝片。不喜歡看文藝片的閆禹,看著電影睡著了。直到電影散場,閆禹才被張穎拍醒。“這么快就放完了?”張穎假裝生氣:“說是陪我看電影,自己卻睡著了,還睡得這么‘理直氣壯’。”閆禹攬住女友的肩:“你陪我看足球賽,不也睡著了嗎?還流口水呢,我都不好意思戳穿你。”
兩人打打鬧鬧地走出電影院,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沒有動人心魄的誓言,愛情如潤物細無聲般,在兩個年輕人的心中繼續生長。
因為一座橋,愛上一個城
2009年4月,閆禹正式加入港珠澳大橋建設團隊,成為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辦的一名工程師。總工辦是大橋項目的技術核心部門,負責全長29.6公里的大橋主體工程設計、科研管理,其技術管理工作貫穿大橋建設全過程。工作的同時,閆禹還讀完了華南理工大學的工程碩士。
忙碌的工作之余,閆禹飽受異地戀的相思之苦。“我都瘦了好幾斤,眼睛更小了。”電話里,閆禹向女友“訴苦”。張穎哭笑不得:“這么小的眼睛看港珠澳大橋,恐怕不夠用吧?”“那你來珠海呀,陪我一起看。”閆禹笑著說。
2011年,異地戀的兩人在天津舉辦了婚禮,安置了一個溫暖的小家。婚后,兩人不得不繼續面對一個問題:分居兩地。雙方父母為此傷腦筋:“借調期能不能縮短?早點回天津。”
就在這時候,張穎的一個決定化解了這個難題。原來,自從閆禹加入港珠澳大橋的工程團隊后,她經常關注這方面的信息。恰巧,她看到港珠澳大橋的工程部在招人,便辭掉了天津的工作,應聘進入工程部,成為一名質檢員。
“你為我付出太多了。”閆禹非常感動。兩人在珠海租了房,算是安了個臨時的家。出租房離張穎的工作地比較遠,每天早上,看著妻子匆匆跑出去趕公交車,閆禹滿眼心疼。
兩人的一日三餐,幾乎都是在單位食堂解決的,因為工作忙,他們沒有固定的雙休。但只要能趕到一塊休息,他們就逛街吃飯看電影,享受下二人世界。
過日子難免磕磕碰碰,閆禹和張穎也不例外。張穎的愛整潔和閆禹的“粗線條”產生了矛盾。只要一有空,張穎就會忙著擦地、洗衣服,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閆禹不喜歡干家務,還堅持己見:“干這些活又累又浪費時間,倒不如看書看電視,既輕松又舒服。”張穎忍不住一臉“嫌棄”:“你不打掃,我也不打掃,咱家就是豬窩。”
在繁忙的工作和簡單的生活中,閆禹和張穎不知不覺愛上了珠海這座城市。“以前總覺得是借調過來的,總要回天津,但我現在很喜歡待在這里。”閆禹的話,張穎也很贊同。
兩人對這個城市有了歸屬感,開始夢想著在珠海買房、生孩子,在珠海安個真正的家。
最浪漫的事是見證大橋奇跡
2016年,張穎懷孕了。臨近生產,閆禹把妻子送回天津老家,由父母照顧。他們的女兒出生后,他們為她取名閆睿祺,“睿”是聰明有智慧,“祺”寓意運氣,他們期望女兒用智慧化解生活難題,一生順風順水。
自從有了女兒,閆禹深深感受到了一個男人的擔當和責任。他每天都會給妻子打電話。坐月子期間的張穎,脾氣難免有些暴躁,有時聽到電話里妻子的語氣不好,閆禹便會耐心勸慰。“你可是一名美媽了,不能生氣哦,生氣就不漂亮了,女兒會不喜歡你的。”
2018年,閆禹遇到了港珠澳大橋工程建設以來最嚴峻的挑戰。9月15日,16級臺風“山竹”襲擊大橋。大橋是否能扛得住臺風,直接關系到一個多月后能否順利通車。全世界的眼睛都盯著這座被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大橋,確保大橋順利通車,任務重大。
閆禹作為相關負責人,肩負起統計匯報大橋1200個監測點數據的任務,這些數據是判斷大橋在“山竹”過后能否順利通車的重要依據之一。
在“山竹”來臨前,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啟動一級響應,閆禹天天和同事一起去施工現場檢查1200個檢測點的運作情況。有一次,現場突然停電,他和兩個同事被困在3平方米的升降機里,吊在150多米高的上空,他們心里打鼓,真怕升降機突然掉落……所幸,最后有驚無險。
這些危險,閆禹從沒對妻子說起過。直到“山竹”過境,大橋安然無恙,他才向妻子報喜。“聽說你們那里刮臺風了,我很擔心你!”張穎急切地說。閆禹激動地說:“你聽新聞了嗎?橋上瞬時最大風速55m/s,索力、位移、震動監測都在設計范圍內,大橋安全。這數據,是我檢測的!”
最美好的青春時光獻給大橋,閆禹無悔而驕傲。但他深知,安心舒適的家才是自己奮斗努力的源泉。他一直保存著張穎給他發的一條微信:“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見證港珠澳大橋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