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不拉馬的士兵
在管理界,這樣一個故事流傳已久,一位年輕有為的炮兵軍官上任伊始,到下屬部隊視察操練情況。他在幾個部隊發現相同的情況:在一個單位操練中,總有一名士兵自始至終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面,紋絲不動,軍官不解,問其原因,得到的答案是:操練條例就是這樣要求的。
軍官回去后反復查閱軍事文獻,終于發現,長期以來,炮兵的操練條例仍因循非機械時代的規則。站在炮管下面的任務是負責拉住馬的韁繩(在那個時代,大炮是由馬車運載到前線的),以便在大炮發射后調整由于后坐力產生的距離偏差,減少再次瞄準所需的時間。現在大炮的自動化和機械化程度很高,已經不在需要這樣一個角色了,大操練條例沒有及時地調整,因此出現了“不拉馬的士兵”。
軍官的發現使他獲得了國防部的嘉獎。也許有人會不解,這一點發現就可以獲得嘉獎,這位軍官真是得了個大便宜。其實此言差矣。從管理的角度看,此舉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用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軍隊因此可以節省相當的資源(如果每一門炮少使用一個人的話)。如果節省的人力在另外的崗位上工作,又可以獲得額外的收益。從組織的角度來進一步分析,這實際上是一個組織工作系統的優化過程。“人得其事,事得其人;人盡其用,事盡其功。”在每一個企業組織中,完善的組織結構設計和合理運作的目標就是這十六字方針。反觀目前許多企業的組織結構,“不拉馬的士兵”隨處可見,我們的企業又如何能夠高效發展呢?
【智慧解讀】
司空見慣的事情,未必就合理。你只要細心觀察,大膽地問為什么,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