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竽充數
戰國時期,齊宣王在位時喜歡音樂。在各類樂器中,他最喜歡聽竽的大合奏,他覺得這種樂器古樸典雅,吹奏起來娓娓動聽。齊宣王喜歡講究排場,聽竽也不例外。他每次聽吹竽,都要組成一支300人的大樂隊。他給竽師的待遇很高,因此很多竽師都想到他那里吹竽。
有個叫南郭先生的人,對于吹竽的本領一竅不通。他聽說有這樣的事,覺得300人一起合奏有機可乘,決定也碰碰運氣,說不準能夠討點賞金,于是,他就來到皇宮加入到合奏的隊伍當中。他本來不會吹竽,每當演奏的時候,他就混在吹竽的人群中湊數,裝模作樣,鼓起腮幫,嘴唇翕動,做出非常賣力的樣子,其實根本沒有發出一點的聲音。就這樣,他也得到齊宣王賞給的豐厚薪俸。
就這樣,南郭先生混了很多年,一點吹竽的技藝也沒有掌握。后來,齊宣王駕薨,他的兒子齊潘王繼承王位,他受到他父親的影響,也喜歡聽吹竽。但是他的習慣和他父親不一樣,他喜歡聽一個一個地輪流獨奏。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后,生怕漏餡,被齊潘王以欺君之罪刖足,所以挾著鋪蓋連夜逃走了。
人生哲理:一個人如果沒有真才實學,只會裝腔作勢,弄虛作假,遲早要露出馬腳而被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