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是明朝中期著名宰相、政治家、改革家,萬歷帝時期為內閣首輔,輔佐萬歷帝開創萬歷新政。補充說明,在明穆宗時期,也曾與高拱、陳以勤等人輔佐明穆宗開隆慶新政。
明朝中后期,國家實力明顯下降,朝中黨爭嚴重,特別是內閣中的勾心斗角,對政治造成極大的影響。張居正上臺之后,銳意改革,極大的挽救了明朝的衰敗頹勢,國家轉而復興,后世對其評價很高,有千古一相之稱。
嘉靖帝時期黨爭嚴重,當時夏言和嚴嵩爭奪內閣首輔位,嚴嵩獲勝。張居正冷眼觀看,對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有了直觀的認識。所以在嘉靖二十八年之時,上書《論時政疏》,抨擊時弊,并系統的闡述了自己改革的主張。
可惜的是,張居正的奏疏并沒有得到嘉靖帝和嚴嵩的重視。所以此后張居正除了例行奏疏之外,再沒有額外上過奏疏。嘉靖二十九年,張居正請病假回到家鄉江陵。
在家鄉養病生活期間,張居正切實的接觸到了底層生活,也因此發現了國家更多的問題。他的《荊州府題名記》寫: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于兼并。這不僅使他日后的改革有了更多的依據,同時也觸動他的責任感,使他決定重返政壇。
第二次入朝的張居正,磨平了尖銳的鋒角,卻變的更加強大。他不再急切的希望能改變這一切,而是學習老師徐階內抱不群,外欲渾跡,相機而動的處事。
張居正曾在裕王朱載垕府中為侍講侍讀,裕王朱載垕登基之后,為明穆宗,作為潛邸舊人,張居正在裕王登基之后受到重用。他被提拔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這個時候還不是張居正權利最大的時候,他真正大權在握是在萬歷帝時期。
萬歷帝年幼,李太后信任張居正,厭惡高拱。李太后廢高拱,張居正登首輔位,此后在朝中說一不二。他盡情的施展所能,開創萬歷新政。
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國庫因此充盈。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國家安定。吏治上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張居正所實行的改革,對明朝中期國家的影響巨大。后世對張居正的改革評價也很高,特別是一條鞭法,更是賦稅政策典范。但是在張居正去世之后,他的新政卻迅速的崩潰,他本人也受到各方責難。上到皇帝,下到百官,對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的清算。就連他向萬歷帝推薦的繼承人張四維,也同樣倒戈相向。
萬歷帝下令抄其家,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甚至差點被開棺鞭尸。跟隨張居正的一批官員也被或削職或棄市,家屬被餓死被流放,一直等到明熹宗時期才平反。
為什么會得到如此結果?很簡單,因為張居正權利實在太大了。
萬歷帝年幼之時,張居正代行國事,是很正常的。但是等他長大之后,張居正仍然大權在握,這就被皇帝忌憚?;钪臅r候,權利過大,萬歷帝輕易不敢動。人死道消,也就無所顧忌了。
至于文武百官,張居正居內閣之時,說一不二,十分專制。當時就得罪了許多官員,只不過礙于權勢不敢反對。等到張居正去世,皇帝都開始清算了,這些官員自然就開開心心的四處尋找張居正的錯處,為自己報仇了。
張居正選定的繼承人張四維,他本人沒有張居正那般強勢,而是一個長袖善舞之人。繼任張居正位置之后,一方面為了博得好聲名,就召回了不少被張居正貶職的官員,這些重新回朝的官員成為抹除新政的中堅力量。
張四維雖然受張居正提拔,在張居正改革之時是重要助力。但是卻并不是嚴格的張黨,他初入仕途的伯樂是與張居正相對的高拱。如此一來,反張居正毫無壓力。再加上當時皇帝都帶頭清算張居正,張四維自然不會駁皇帝面子了。
這些原因,最終使得張居正的改革,落得個人在政在,人亡政息的悲慘境地。
上一篇:母親的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