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書院坐落于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青草橋頭旁,據文獻資料記載,石鼓書院建于唐代,宋景佑年間,朝廷在此正式建立書院,賜名“石鼓書院”,為當時全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朱熹曾在此講學。韓愈、杜甫、柳宗元、文天祥、范成大、徐霞客等都作過詩文,對此處風景作過詳盡生動的描繪。可是在石鼓山腳下的半島嘴上有一個同樣出名而神秘的山洞。
山洞名為朱陵洞,乃衡陽八大奇景之一。朱陵洞面向湘、蒸、耒三水匯合之處,堪稱為風水寶地,歷來的風水大師對此山洞都十分瞻仰。傳說董奉先老道曾在洞門的左下方刻下“朱陵后洞”四個字,長年在洞中專心修煉“九華丹法”。
相傳,在朱陵洞旁的青草橋的商鋪就有九百家,其中有家“張九公”酒鋪,生意紅火。那時,在當地可算是有名氣的店鋪了,可好景不長,店主張九公突患肺結核,在當時醫療條件極低,肺結核那可算是絕癥,根本無法治療,不久就一命嗚呼,張九公死后,家里留下大兒子張古佬和繼母所生的二兒子張家駒以及他的繼母,由于店鋪打理不善,店鋪也走向衰敗。
張古佬為人十分老實,父親死后,常常遭到繼母以及兄弟張家駒的欺負。惡毒的兩母子經常把鋪內最苦最累的活讓給張古佬做,老實的張古佬從早忙到黑,從沒抱怨過。一天,張古佬在搬店鋪的酒壇時,不小心把店鋪一壇酒給摔破在地上,狠毒的兩母子聞訊趕來,當即對張古佬破口大罵,拳腳交加,把可憐的張古佬趕出了家。
可憐的張古佬來到山間父親的新墳上磕了三個響頭告別后,已是夜幕降臨,無路可走的張古佬慢步到江邊,看著江邊有家磨豆坊,饑餓的張古佬走進磨豆坊想討點飯吃,剛一進磨豆坊,慈祥的老夫婦從房里出來,看著張古佬寒酸的樣子,心里十分同情。老夫婦端來香噴噴的飯菜給他吃,還給他換上了干凈的衣服。張古佬把自己流浪的經過告訴了老夫婦,由于老夫婦沒有孩子,收留了張古佬,認張古佬為自己的兒子,并讓張古佬幫忙打理磨豆坊。
炎熱酷暑,張古佬挑著磨好的豆漿到集市叫賣。大半天下來,一擔木桶的豆漿賣的差不多了,在回家的路上,張古佬路過朱陵洞,突然下起雷雨,張古佬跑進朱陵洞里躲雨,張古佬累的靠在洞壁上,不知不覺睡覺了。一陣暖風吹來,酣睡的張古佬猛然間醒來,雷雨也停了,無數朵七彩祥云聚集在朱陵洞上空,突然,三道亮光沖破云層,從天直射下來,太乙真人手托法杖,坐著麒麟座椅,從天而降,飄到朱陵洞里。
太乙真人捋著白須,掐指一算,望著身前的張古佬,如雷貫耳的聲音說道:“你與本道有緣,本道要讓你擺脫人世間的貧窮,給你傳授豆腐的制做方法,來造福百姓。你每天只要把做好的豆腐一大早挑著進朱陵洞走到南岳去賣,下午再從洞里原路趕回。你以后就有花不完的金銀財寶。”
“多謝仙人指點迷津,鄙人一定會按照仙人的指點去做,”張古佬單腿跪地,雙手抱拳,叩謝太乙真人。
張古佬回到家按著仙人的說法去做,把家原來的磨豆坊改成豆腐店經營起來。張古佬的做豆腐技術不但精湛,而且為人也十分謙讓,每天把做好的豆腐挑進朱陵洞,走路走到南岳去叫賣,刮風下雨從不間斷,由于當時只有他一家賣豆腐,生意十分火爆,幾年后,張古佬已在衡州府(今湖南衡陽市)成為第一大富人。
張古佬雖然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但也經常思念繼母以及張家駒兄弟,經常派人打聽,繼母以及張家駒兄弟倆現在的生活過的很貧窮。張古佬不計前嫌,不但沒有對母子倆懷恨在心,反而將貧窮的母子倆接回自家大院里一起生活,母子倆回憶過去對張古佬的點點滴滴,心里十分內疚,懺悔不已。張家又和好如初,從此一家過上了富貴的生活。
朱陵洞張古佬賣豆腐的傳說在民間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