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境之外,便是天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簽約了,搜狗拆分,阿里注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自當繼續努力,爭取做互聯網創新的旗手!”這是2010年8月8日晚,搜狗首席執行官、“理工男”王小川在個人微博上寫下的感情色彩濃郁的一段話。就在這天,搜狗終于成了一家獨立運營的公司。
僅僅一年半之后,他就收獲了果實。
如果要評2011年增長最快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搜狗無疑是最有力的競爭者。
談起如今的成績,需要回溯到2010年6月王小川與馬云的那次關鍵會面。當時的杭州異常悶熱,走兩步都要出一身汗。
不過,坐在馬云對面的王小川,心中卻異常冷靜。在40分鐘的談話中,馬云主要問了他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搜狗)這家公司是否可信?”王小川答,張朝陽和搜狐均持股。馬云又問“搜狗怎么能把事做成?”王小川回答,搜狗輸入法已做成,他們將用同樣的團隊去做瀏覽器和搜索引擎。馬云最后問:“做成了(對阿里巴巴)有什么好處?”王小川直言,可免百度一家獨大。三問三答之后,馬云決定親自飛往北京,他最終說服了搜狐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
打造“三級火箭”
搜狗自此一飛沖天。對于自己主政一年多來搜狗取得的高速發展,王小川絲毫不覺得意外,因為他覺得這是搜狗多年積累之后厚積薄發的結果——在經過了長達8年的探索之后,搜狗終于蹚出了自己的路子。
時間還要回溯到搜狗的起源。那是在2003年9月,張朝陽找到了王小川,他布置下來的任務就是為搜狐開發一個跟百度一樣的搜索引擎。對于代表互聯網最佳商業模式的搜索業務,張朝陽一直寄予了厚望,這也使得在過去8年的時間里,雖然搜索業務一直都沒有贏利,但是他卻一直堅持做下去。
2004年8月,在經歷了長達11個月夜以繼日的開發之后,搜索引擎正式上線并被命名為搜狗。可惜時不利兮,就在搜狗搜索上線的當天,張朝陽參加發布會,中途退場匆忙趕往中國移動總部——就在當天,搜狐的SP業務被中國移動停掉了。為了保證搜狐的生存,剛剛上線的搜狗只能被強行斷奶,沒有更多的資源去做推廣了。
2005年8月,百度成功在美國上市。從此,中國市場上其他搜索公司的機會變得愈加渺茫。百度的優勢已經不僅僅只是在市場份額上,更體現在“強大的品牌勢能和用戶黏度”。換句話說,百度已經成為第一家改變了用戶獲取信息習慣的搜索引擎。在中國互聯網用戶心中,百度已然等同于搜索,它已經筑起足夠高的市場門檻。后來,馬云、周鴻祎在垂直搜索領域投入重金卻進展緩慢也證明了這一點。
“我那時想,是否可以通過一些新的產品來輔助推動搜索引擎的市場份額,但說實話心里也沒什么譜,摸著石頭過河吧。”也正是在這樣的困境中,王小川經過深思熟慮,轉而劍走偏鋒走一條“產品帶搜索”的路子,試圖通過“曲線救國”尋找突破。
輸入法產品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王小川將輸入法的成功歸結為不是來自于“靈感”,而是“被逼到絕路上的創新”。
“王小川對技術和產品有著極為特別的思考方式,執著且偏執,不走尋常路。”互聯網專家陳佼說,他曾經仔細研究過搜狗輸入法和瀏覽器,從中深刻感受到一點:如果要打蛇,王小川只打七寸,其他部位他根本不在乎。
盡管沒有資金和人力上的支持,但好在輸入法讓王小川找到了低成本運作一款產品的成功秘訣。
據王小川介紹,在搜狗輸入法推廣的頭兩年,所用資金也就幾百萬元,而且這幾百萬元還是分期支付,從僅僅幾十萬元要起,效果好再追加。“剛起步就遇上這樣的問題,我們連一臺像樣的服務器都沒有,全部搜索是靠20多臺PC機聯網支持。搜狗那時既沒錢,人又少,根本無法進行系統的數據分析,甚至數據本身都可能不準確。”一位搜狗的老員工如是說。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搜狗不僅在搜索引擎詞庫、智能糾錯、云皮膚等中文輸入領域做到了創新,在產品定位和營銷、渠道打法上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此時的搜狗輸入法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困境。2007年6月,即輸入法發布一周年的時候,其市場占有率僅僅是2%。在發現僅靠搜狐等門戶網站做廣告、走媒體營銷的路子效果微乎其微之后,王小川決定另辟新徑。
下一步該怎么辦?這成為擺在王小川面前最大的難題。2008年,王小川發現了瀏覽器這個“寶貝”。
知音+對手
在打造“三級火箭”的過程中,王小川遇到了自己商場上的知音。這個人也成了他最在意的競爭對手,他就是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祎。
不過,在搜索市場上,兩家公司一直都沒有打開局面,直到他們兩人都發現了同一個寶貝——瀏覽器,才找到了進入搜索這個“阿里巴巴寶藏”的“通關密語”。
他們都發現:瀏覽器作為上網的重要入口,能夠給搜索引擎帶來流量和收入;通過瀏覽器來驅動搜索引擎,走產品帶搜索的路子,最終完全能夠突破百度的防線。
正是因為看到了客戶端與搜索結合的巨大威力,兩人不約而同地做起了同樣的事情。2008年,王小川推出了搜狗高速瀏覽器,形成了“輸入法—瀏覽器—搜索”三大產品合縱連橫,為搜狗打造了獨具特色的“三級火箭”發展模式。用王自己的話說就是,“輸入法是一級火箭,瀏覽器是二級火箭,搜索是三級火箭,最后的發射來自三級火箭的推動。”同年,周鴻祎在360安全衛士獲得了數億用戶之后,同樣也進軍瀏覽器市場,推出了360安全瀏覽器。
王小川后來說,在2008年就認識到瀏覽器重要性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他,另一個就是周鴻祎。從此以后,這種“知音+對手”的關系一直伴隨著他們。而在2010年搜狗的分拆過程中,周鴻祎也扮演了至關重要的“破局者”角色。
周鴻祎提出了自己的合作方案:他希望張朝陽把搜狗旗下的瀏覽器業務轉給360,同時360和搜狐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專做搜索引擎。
周鴻祎的方案看起來頗有吸引力。他摸到了張朝陽的脈門。的確,搜索這塊蛋糕確實是張朝陽一直以來想要得到的。但是,張朝陽畢竟是成名已久的大佬,要不要和360合作、怎么合作、要不要拆分搜狗,他需要通盤考慮。
身處其中的王小川卻著了急。他認為,如果沒了瀏覽器,搜狐也就失去了對流量的控制能力,最終也會喪失在(與360的)合資公司中的話語權,這樣的合作對于搜狐不公平。
他覺得必須讓張朝陽知道瀏覽器對于搜狗乃至整個搜狐的重要性。就在此時,一份搜狗搜索市場狀況的報告擺在了老張的面前。“瀏覽器真的能讓搜索引擎飛起來嗎?”老張開始重新審視瀏覽器這個產品。
搜狗搜索的流量增長了,張朝陽想知道到底是為什么。“馬上查原因!”張朝陽下令。經過內部、外部多個渠道的統計分析顯示,這些市場份額上升的原因幾乎都指向搜狗的另一款產品——瀏覽器。張終于知道,原來自己在過去幾年中苦苦尋找的破解搜索引擎的法器,已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上一篇:遠離誘惑
下一篇:能挑起山的是母親的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