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以《百年孤獨》這部名著享譽世界,他曾被瑞士《周刊》1996年評選為“在世的最偉大作家”。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博爾赫斯也稱“馬爾克斯是哥倫比亞的莎士比亞。”
為《一千零一夜》著迷的“大學問家”
1927年3月6日,馬爾克斯生于哥倫比亞加勒比地區一個名為阿拉卡塔卡的小鎮,由于父母忙于生孩子,10歲以前,馬爾克斯基本都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身為上校的外祖父不但有至少19個私生子,還參加并指揮過哥倫比亞著名的“千日戰爭”。酷愛占卜算命的外祖母,經常講那些充滿死人的鬼怪故事,經常唬得馬爾克斯大氣也不敢出。
9歲的一天,馬爾克斯在外祖父的箱子里發現了一本殘缺不全的《一千零一夜》,讀到一個人開了瓶蓋,冒出一股煙,煙又變成妖怪之時,馬爾克斯不由叫道“真神了”。此后,鄰居們經常看到只有八九歲大的馬爾克斯,在常人難以忍耐的酷暑中,對《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等文學作品愛不釋手。他們斷言:“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是個大學問家”。
1947年2月,馬爾克斯在哥倫比亞圈立大學報名學了法律。
8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在學校清冷的學生公寓里,馬爾克斯坐在床上,翻開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受到了啟發馬爾克斯幾乎跳了起來大聲嚷著道:“真他媽絕了!我的天,小說怎么可以這樣寫?這樣,我也能寫……外婆就是這樣講故事的。”
第二天,依據從卡夫卡那里獲得的啟示,馬爾克斯完成了平生第一篇名副其實的小說《第三次無奈》。自此以后,馬爾克斯立志要成為一位小說大家,從《圣經》到古希臘羅馬神話,從卡夫卡到托爾斯泰,他不斷汲取著世界文壇巨匠的養料,準備在世界文壇上實現噴發。
淪落巴黎,街頭邂逅海明威
1955年,在哥倫比亞第二大報——《觀察家報》任記者的馬爾克斯被派往歐洲。1956年,報社被封,馬爾克斯一下子沒有了固定經濟收入,生活陷入全面困境。
淪落巴黎期間,馬爾克斯有一次邂逅了自己的偶像——美國作家海明威。一天,馬爾克斯看見海明威夫婦在圣米歇爾大街散步.馬爾克斯因為激動或者靦腆,站在對面的人行道上一動不動,只是兩手卷做喇叭筒狀喊道:“老師——”,海明威瀟灑地轉身揚揚手回答說:“朋友,再見——”。當時,馬爾克斯正癡迷于《老人與海》,海明威一定沒有想到,這個陌生人有朝一日將與他在世界文壇比肩而立。
付不起寄文稿的郵費
此后多年,馬爾克斯輾轉于委內瑞拉、哥倫比砸等地,繼續從事新聞和寫作工作,并一度效力于卡斯特羅領導下的拉丁美洲通訊社。
1965年,馬爾克斯辭去了在廣告公司的工作,把所有家當——5000美元交給了妻子梅賽德斯,開始閉關寫作《百年孤獨》。
在長達18個月的寫作期間,馬爾克斯不知道妻子是如何籌款維持生計的。當小說才寫到一半時,馬爾克斯交給梅塞德斯的5000美元已經花光,他們只好當了汽車。不久又沒錢了,梅塞德斯開始當首飾、當電視機、當收音機,唯獨給丈夫寫作用的新聞紙從未短缺過。
好不容易等到文稿殺青,馬爾克斯和妻子來到郵局,準備把《百年孤獨》的紙質稿寄到阿根廷的一家出版社。700頁的書稿被稱完重量后,他們被告知需要83比索的郵費,山窮水盡的馬爾克斯當時只有45比索。夫妻倆不得已只能先郵寄一部分書稿。隨后,梅賽德斯又把僅剩的家當——自己吹頭發的吹風機以及為孩子們榨果汁的榨汁機典當后,才換回50比索,用以支付郵寄剩下半部書稿的費用。
哥倫比亞的莎士比亞
獲得諾貝爾獎后,馬爾克斯依然對創作孜孜以求,先后出版了文學談話錄《番石榴飄香》,小說力作《霍亂時期的愛情》等。
新版《霍亂時期的愛情》的譯者楊玲認為,《百年孤獨》大氣磅礴,紛繁復雜,一如《圣經》,著眼于整個人類社會;《霍亂時期的愛情》更為腳踏實地,更富有人情味著眼于人的內心和情感。《百年孤獨》的譯者范曄也開玩笑說,凡是看《百年孤獨》看不下去的都可以來看《霍亂時期的愛情》,因為這里沒有人名的重復而且確實非常好看。
上一篇:張愛玲的夢與魘
下一篇:于文靜:帶著四個“妹妹”出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