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水滸傳》的朋友,想必對于書中的一種刑罰——刺配——不會陌生:凡是被判充軍的犯人,在發配前都要在臉上被刺上一些字,內容多為犯人發配的具體州府地名。很諷刺的是,這一刑罰竟也有一個很華麗高貴的“雅號”:打金印!《水滸傳》里宋江、林沖、盧俊義等人當年都曾“享受”過這一“殊遇”。當然,宋江們對于這一“殊遇”是油然感覺恥辱的,也因此,他們才會在地靈星神醫安道全上山后急急然要求他幫忙為之美容美容。
本來在讀《水滸傳》時我對“刺配”這一刑罰并沒有怎么細究,看了也只當作一種過去了的刑罰,滿以為今日文明而又和諧之社會,是不可能還有其立錐之地的。沒想到很不幸的,近日的一條新聞竟讓我發現了它的“變種”!這就是上海交大擬給畢業生頒發三份證書之一的“人格證書”了。
很多年前林語堂先生就質疑過現代教育中的分數問題,問“學問之事,何得稱量斤兩?所謂英國國史七十八分,邏輯八十六分,如何解釋?一人的邏輯,怎么叫做八十六分?”雖然據傳上海交大“人格證書”不用具體分數來描述學生的人格,而改用“優良中差”的描述方式。但這依舊是很令人“郁悶”的事。
試問:我們將依何種標準來評判一個學生的人格呢?他心理素質好?他是社會主義接班人?他善良勇敢?他社交廣泛?或者,他看起來“可愛”?假如一個人具備了以上的條件,那么他就算得上人格優秀嗎?我想這還是存疑的。歷史常常向我們揭露這樣的事實:一個人想飛黃騰達,他得在人前人后學“乖”,像王莽,在未篡位前,可是人人言必稱之的“真君子”、“賢德王公”;又比如汪精衛,當年也是個“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的好漢,但后來的事實是,一旦他們得到了覬覦良久的權力,那從前的道德文章隨即拋諸腦后,露出猙獰本色!
這尚是其次,畢竟當今社會并沒嚴重到人人偽善充君子的地步,但由“人格證書”引發的可能的后續效應卻是不可忽視的。比如,由人格證書帶來的人格歧視問題。可以說,我們是活在一個證書滿天飛的時代,一個人工作生活十有八九離不開形形色色的各種各樣的證書。設想:當一個人看見某人手里拿著一張“人格中等”的證書時,他會作何猜想?很可能是:他會由此而看不起這個人!當一個人的人格不受信任,他將處處舉步維艱。假如一個人因一紙所謂“人格證書”而終身抬不起頭翻不了身,處處受人冷落、歧視,其后果將不堪設想!這不是危言聳聽,現代社會對“證書”的過度依賴,催生的絕不是方便,而是更多的不便與危險!
上一篇:幸福是什么?
下一篇:最愛擺POSE的小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