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去世的消息傳來。黑白色照片中,他穿著一貫的圓領衣,只是鏡片后那雙深邃的眼鏡,似乎還想表達什么。一時間,人們的口中,街道兩邊的宣傳欄,還有書店里掛著的大幅頭像和他的自傳……各種媒介上都出現了喬老爺子的身影,比以前更猛烈。
畢竟,他也是改變世界的人之一。
我所反思的并非喬布斯之死“背后的故事”,而是關于他以及他去世后社會的反映的一些思考。
先從他去世說起。喬布斯是名人,他的死亡必定會引起人們對他的更多關注:從身邊來看,老師們上課也會不約而同用喬舉例;到書店買書,迎接你的不僅是店員,更有喬帶著他獨有的富有深意的微笑望著你,當然手上還有一本自傳;網絡上喬生前的視頻點擊率猛增……以至于曾經總是記不住是“喬AB”還是“喬CD”的人們終于記住了他的全名。這不禁讓我想起幾年前邁克爾·杰克遜的去世,一時間他的歌又再次被瘋狂傳唱;當史鐵生先生去世后,《我與地壇》也擺在了大大小小書店的顯眼處……如此驚人的相似!我知道,這是人們表達對逝者的一種懷戀與尊重,但我覺得會不會過頭了一些?或者說,我們為什么不在他們活著時去做更多的了解?他活著的時候去聽他的歌;他活著的時候去看他的書;他活著的時候去了解他。這樣,若有不理解的地方,甚至可以與他們用語言交流,聽聽他們所要表達的最真實的想法。而如今再這樣做,都只能猜想了,更像是為了懷戀而懷戀了。
喬去世后,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中國某位企業家XX發微博調侃蘋果公司稱:“蘋果董事會應該馬上做一項決定,大量生產1000元人民幣以下一部的iphone手機和ipad,讓更多的人用上‘蘋果’,這是對喬布斯最好的紀念。”隨后有網友評論,請xx推出1000元/平方米的房子,稱“十幾億中國人都會紀念您。”喬是富人,這位企業家也是富人,但顯然喬贏得了更多的尊重。喬是一個商人,純粹的商人,他沒有謀求資源和政治權利的壟斷地位,沒有去依賴低價勞動力,只是心系消費者、投資商。我想,這是目前中國商人最缺的。我們的企業家擅長研究社會“潛規則”,樂于去拉攏社會關系,忽視人才的培養和創新。某位專家說“因為中國的文化、教育、體制、觀念不是創新的天然土壤,將導致中國年內不可能出現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式人物。”我不是憤青,我認為這句話不全對,但這也并不是杞人憂天。
有人說,三個蘋果改變了世界。第一個是夏娃偷吃伊甸園中的那個蘋果,西方人們由此有了信仰。第二個是砸中了牛頓腦袋的那個蘋果,之后是一系列的工業革命、科技創新。而第三個就是喬布斯那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物質享受。
改變世界的第四個蘋果,又會帶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