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天似乎來得特別的靜。要不是看著那些泛著雨水的花苞在風中呈開的樣子,我竟不知已是春天了。掐指算來,我似乎已將春天遺忘很久了。
我不知道她是怎樣踏著急匆匆的腳步,從我眼前走過了,或許那時我正在教室捧著“圣賢書”,而她穿著繡花小布鞋,輕盈地踏著小步從窗前走過了,或許我坐在窗下搖頭大呼“書中自有黃金書,書中自有顏如玉”。或許正是這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生活,使我遺忘了窗外那一片誘人的春色。
可我畢竟是愛春的呀!我怎么能忘記故鄉三月的春色呢?一個“靜”字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不經意間,春天悄悄的來臨。末句反問,表達出了對故鄉三月春色的喜愛之情。三月的故鄉,大概是一座被迷霧彌漫的村莊。
十年未見著哪兒開過春花。那時的春,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雨。朦朧的春雨,總是淅淅瀝瀝的,落在村莊的小屋上,落在小樹林間,落在淺潭中,落在小湖中,落在鄉間的田埂路上。
而在那村莊的小屋上,小樹林間,抑或在那淺潭中,小湖中,田埂路上,總是氤氤著一層薄薄的水霧,仿佛是在風中飄拂的衣裳,輕柔地如母親般搖著竹床時哼著的童曲一樣。那淺潭上被雨水激起的浮萍來回蕩漾著。最富有生機的是那些披著蓑戴著笠的農人,在細雨中趕著家牛,隔一會兒吆喝兩聲,這使我想起了兒時讀過的詩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渲染出一種朦朧而又優美的意境,令人沉醉。故鄉三月下雨時的景致是迷人的,煙雨中的村莊、樹林、淺潭、小湖、田埂,是富有詩意的。概括敘述。
春雨過后,新鮮的泥土氣息和著花香飄逸在空氣,沁人心脾。山林是雨后最好的去處,那芊綿的草葉上泛著綠光,不知盛著什么仙露瓊漿,引來好些含羞微笑的采花姑娘,正要伸手采摘卻又有些疑猶,拉著伙伴嬉笑著穿過山林,光著腳丫奔向那從田埂之上涓涓流下的一灣溪水。這伙農家姑娘,此時光著腳丫,浸在這一灣溪水中,仿佛有一種清涼從腳丫浸入心房。
沿著溪水前行,發現有小魚兒在水草間游動,姑娘們便歡呼著,追趕著,淌出一朵朵燦爛的水花。在嬉笑聲、尖叫聲與嘩嘩的水聲的交響聲中,魚兒不等姑娘們攏身,早就逃得無影無蹤了。偶爾在田間的小路上發現一兩朵蘑菇,這便是意外的收獲了。
摘花的情節反襯出花的美麗動人,美麗得讓人矛盾。因喜而想親近,因喜而又不忍傷害它。離開故鄉快十年了。
不知每年的春天,那山林間是否還會出現一伙嬉笑的采花姑娘,那悄然開放的花兒莫不是獨處山林孤芳自賞吧。雖說“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而我無論身處何地,總不會忘記故鄉的三月春色的。結尾表達出對故鄉的春天的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