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是大海,能容下江河,也能容下小溪;能容下競游的百舸,也能容下一葉扁舟。寬容是絲絲春雨,能融化堅固的冰層,敲醒沉睡的愛心。寬容是瑟瑟的秋風,能吹散自卑的陰云,喚回迷失的良知。布施寬容,就是在人間播撒善意的種子。
蔣琬免罪肚撐船
布施寬容就是學會理解。多一份理解就會少一份誤解,少一份怨恨。三國時期,諸葛亮死后,蜀國由蔣琬把持朝政。有個叫楊敏的官吏,背后指責蔣琬辦事糊涂,比不上諸葛亮。有人把此話傳給蔣琬,要求治楊敏的罪。可蔣琬卻說:“我確實不如前任,楊敏沒有錯。”后來楊敏因事被捕入獄,有人猜想他這次活不成了。但蔣琬不計前嫌,秉公處理,免除了楊敏的重罪。蔣琬為人正直,善于理解他人,氣量寬宏,人們都稱贊他“宰相肚里能撐船”。
張英大度六尺巷
布施寬容就是寬以待人。清朝康熙年間有位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系,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后,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回信,并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分有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主動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結果形成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成為美談。
兄弟小肚不往來
生活中,如果不懂得布施寬容,即使是親人也會反目成仇,怒目相向。魯迅(周樹人)和周作人本是一對親兄弟,兩人都是文學界的泰斗。1923年,兩兄弟因為家庭瑣事發生激烈爭吵,互不相讓,反目成仇,一直到1936年魯迅去世,兩人從未來往過,形同陌路人。他們老死不相往來,固然有“志不同、道不合”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兩兄弟都不肯向對方讓步,不懂得向對方布施寬容。
同學爭執起干戈
在學校里,如果不懂得向同學布施寬容,不僅會傷害同學友誼,破壞校園和諧,更會惹出禍端。據報載,前不久在某中學發生了一件觸目驚心的傷人致死事件。同住一個宿舍的張×和李×本是一對要好的朋友,因為張×不小心把洗碗水灑在李×的床上,李×破口大罵,張×也不甘示弱,于是雙方大打出手。怒火中燒的李×操起一根木棍打在張×的頭上
,張×被送進醫院搶救無效死亡,李×因此也受到法律的嚴懲。因為不懂得布施寬容,他們毀了自己的前程,這是多么慘痛的教訓啊!
向他人布施寬容,才能融洽關系,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和諧;向社會布施寬容,才能傳播美德,讓友善的花朵在人間處處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