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樸的家鄉菜,是家鄉獨特的標簽。一個人無論在哪兒,只要看看他碗里吃的菜,大抵能猜出他是哪里人。
我的家鄉在江南水鄉,正如江南淡淡的風情一樣,家鄉的菜也是以清淡著稱。每當暮色四合,每戶人家都會擺出一個小桌子,一家人就圍坐在那張桌子上吃飯。此時,到處飄散著氤氳熱氣,彌散著撲鼻清香。那清香,如春風送來的田野的味道,沁人心脾。
我愛吃家鄉菜,尤其是我奶奶做的炸響鈴。這道菜的制作過程并不復雜,只要準備好油豆皮、肉末和一個雞蛋就好了。肉餡兒用的不是很多,把雞蛋打在肉餡兒里,放鹽、胡椒粉、雞粉,充分攪拌;再把一張油豆皮鋪開,在一頭碼放肉餡兒;然后把這一大張豆皮直接卷過去,在豆皮的盡頭抹上一點面糊;切成段,下油鍋炸,不一會,一道香脆焦黃的炸響鈴就制作完成。這道菜為什么叫炸響鈴呢?奶奶告訴我,因為入口咀嚼的一剎那,發出嘎吱的聲音,如同清脆的鈴聲,炸響鈴因此得名。
江南水鄉曾是古代游子常常光顧的所在,“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那些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游子,他們可曾習慣吃我們的家鄉菜?他們是否也吃過我愛吃的炸響鈴?他們吃不慣江南菜的時候,是否也在思念著可口香甜的他們自己的家鄉菜?十年或者二十年后的某一天,如果我在異地他鄉的一處小店吃上了一道家鄉菜,我會不會如蘇童一樣“錯把異鄉當家鄉”?我會不會在品味家鄉菜的過程中消解鄉愁呢?
光陰飛逝,我離開家鄉來到深圳已多年,兒時的情景現在變成了模糊的鏡頭,家鄉的那些美味菜肴也成了朦朧的影子。年少輕狂的我似乎很少體會思念家鄉的感覺,也無法體會古人遠在他鄉時對家鄉深沉的遙想。可每當吃著清淡的家鄉菜,我就會告訴自己,我不是愛吃“辣椒魚頭”的湖南人,不是愛吃“小雞飩粉條”的東北人,也不是愛吃“生猛海鮮”的廣東人,我是個愛吃清淡菜的江南人。我對江南水鄉的萬般情結就浸沒在家鄉菜淡淡的清香里。
家鄉菜,在我記憶里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