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著華夏民族由來以久的道德與倫理,三綱五常的束縛依舊桎梏著當今人們的言行,茫茫的歷史長河奔涌未絕,固然沉淀著光耀古今的理想與文明,卻也未曾帶走那個褒貶不一的詞匯:面子。
說它褒貶不一,是因為它有太多太多深刻的內涵,輝煌五千年的春秋大夢催生出了萬物和諧的中庸之道,自然也無法泯滅千百年積沉下的高貴的臉面。
自古至今,就有顏面盡失一說,其中以項羽的烏江自刎最為著名,想想看,一代豪氣沖天的西楚霸王,東西南北地轉戰沙場,戎馬一生,書寫了太多英雄的傳奇與風流,最終卻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結束了自己輝煌的一生,不可否認,他死于一種面子,一種由內心萌生出的愧疚感,說實話,這樣的死法的確震撼天地,足以達到身雖死而心猶存的非凡與超脫,難怪后人對項羽的贊揚的感情常常見諸筆端。其中以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為最,不錯的,這是英雄之死,他的死是因為一種情理上的原由,這樣的原由本就有某種大無畏的特質,又加上這樣的特質完完全全的集中于一位極富人格魅力的英雄的身上,于是,一舉一動皆彰顯出一種氣沖斗牛的豪情,就我個人而言,項羽雖死于一種面子,卻也死出了潛藏于中華民族靈魂深處的傲骨,這樣的傲骨在于中庸之道彌漫的國度里,實屬罕見,常常令人贊之,嘆之,景之,仰之。
常常在想,為何如此慷慨的就義對于中華文明的影響只局限于那幾篇詞藻絢麗的詩詞中,縱觀歷史的長河,不難發現,同樣是因為面子,有些人卻在演繹著另一種死亡。
實在不愿提及,因為他在中華文化的字典里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樣是一生風流,同樣是文武雙全;可又不得不提,因為他的才華蓋世卻未能填補他精神的空缺,他的死實在值得人們對于華夏文化的內涵重新反省與審視,他便是雄姿英發的周公瑾。他的死也同樣是因為面子問題,只是剖析其原因再也無法看到種堅強的成分,有的只是滿腔的嫉妒之火。“既生瑜,何生亮”這樣的慨嘆豈應出自周公瑾之口?一代絕世英才卻在精神方面頻頻露怯。嘆之,憤之,恨之。
同樣的面子卻在豐富的歷史背景中演繹著不一樣的故事,那么我們又應如何取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是的,就是這種傲骨,廣而言之就是不屈服,不妥協,恪守原則。只是可惜的是,這種以傲骨作為支持的面子卻鮮見于民族的文化內核中,仿佛只有在國難當頭之時才能被激發出來,如此一來,某種軟弱的氣息便縈繞于四周久久無法散去了……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我們時時刻刻需要面子,需要那種用傲骨構建起的面子,惟其如此,方可撐起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