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父輩就教育我們要有夢想,人的一生要追求自己的夢想,要為夢想而奮斗。拿破侖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些都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喜歡有夢想,有抱負的人。
其實這只是一種互利關系產生的結果。老一輩人,他可以是你的父母、爺爺、奶奶;可以是關心下一代的領導人,其實他們在經歷了那么多后,又怎么能夠不知道,夢想不一定會實現的道理。只是他們希望你能實現夢想。祖父母希望兒孫光宗耀祖;國家領導人希望國家人才濟濟。但是追夢失敗的人會怎樣,有沒有人想過。我們追夢者自己甚至都不曾細細想過,因為我們也只是一心追求著榮譽的桂冠,卻沒有在意失敗的泥潭,等到發覺時,我們已陷得太深。
我們追逐夢想,我們為之付出精力,我們每走一步,每靠近夢想一點,我們就付出更多,也更不想舍棄,夢想立即變成了欲望!夢想是一座高山,若我們在攀登時失足,結果會怎樣?當我們發現自己似乎不具備實現夢想的能力,離著目標只是漸行漸遠,結果又將如何?接著,當我們看到別的追夢者成功時,我們的心中又會作何感受?自卑,墮落,就是那深不見底的幽壑。夢想不知不覺演變成一種無法逃避的詛咒。
那么我們拋棄夢想吧,世界又會變得黯淡無光;如果我們的祖先沒有生存下去的愿望,今天的我們不是早已滅絕,就是不掛在樹上吃香蕉。可以說,夢想推動著我們前行。假如萬物都不存在欲望,只是閑適悠然地生老病死,那么我們也就不必有夢想。但是,那樣的假設不會存在,因為萬物競爭適者生存。
那么我們該怎樣對待夢想呢?恰當地對待,這只是一種遷強的說法。究竟何為適量,我們又怎樣才能把握這個平衡?
答案也許會被不斷更新,我們處理這方面問題的方法也會隨著時代不斷變化,但是,目前我得不出一個準確的結論,只能建立一個“蒜苗燒肉”的模型。假設我不喜歡吃蒜苗,但我喜歡吃肉,那么我感性的行為就是努力的撥弄蒜苗,確保吃到肉。但是,當我吃到肉之后,我發現肉的味道其實不是我真正喜歡的那種,它有一股蒜苗的渾味。吃肉的欲望其實就是夢想。我們多數人在追逐夢想時總會遭遇許多痛苦,我們會鼓勵自己夢想很美好,付出才會有回報,但當夢想一旦實現,我們又會發現實現了的夢想已經變味,他早已不再是我們希望的夢想了。
現實社會,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有人追求平靜的生活,沒有太大的夢想;有人背負追求成功的夢想十字架,負重前行。你所能做的大概就是找一個長短適中的十字架,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