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墻,我頓時思緒萬千。墻可以為人遮風擋雨;可以為人蓄積溫暖;但墻也可以阻斷人之間的交流,造成人之間的隔閡。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堵墻令人刻骨銘心。
見證之墻
“不到長城非好漢。”中國的情結總是和長城密不可分。長城綿亙千里,屹立兩千年不倒,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長最堅實的一道墻。在古代,它扮演的是戰士的角色。它披著莊嚴而滯重的鎧甲,屹立在我國邊關,阻擋外族入侵,護衛著中原的安寧。無論狂風暴雨,還是血雨腥風,它始終屹立不倒。這堵墻見證了一個帝國的崛起,也目睹了一場場撕心裂肺的悲劇。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期,霸權橫行,建秦皇陵,筑長城……無休止地壓迫人民,這道墻抵擋了北方的匈奴,卻抵擋不住來自墻內的那股叛逆的寒流。是啊,作為堅固工事,它割斷了北方匈奴的肆意侵略,但同時也割斷了始皇和人民大眾之間的情愫。長城在證明這樣一個定律——任何一堵浸泡在人民血淚中的高墻都必將成為統治者自掘墳墓的基石。今天的萬里長城早已脫下滯重的鎧甲,換上了自然的裝束。她儼然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征,神圣而肅穆。她歷經艱辛的肌膚更加光滑,令人陶醉。她的墻體見證了一個重新崛起的民族的自豪與驕傲。
隔閡之墻
1961年,民主德國政府沿西柏林四周筑起了長近170千米,由水泥墻、鋼絲網和瞭望塔組成的封鎖線,用以阻止居民外流和西方勢力的滲透。這條封鎖線被稱為“柏林墻”。從此,德國因為所謂意識形態的差異成為兩個分離的“雙胞胎”,它們被無情的雙手掰開,連皮帶肉,血淚橫流。“隔閡之墻”沒有換來德國的和平穩定,這堵冰冷粗厚的柏林墻阻隔了德國人千絲萬縷的情思,阻隔了那一顆顆渴望統一團圓的赤子之心。在墻堅硬的身軀上,沒有窗也沒有縫隙,兩方的德國人只能觸摸著可悲的墻垣,撫慰著悲傷的心緒,一雙雙焦急而又布滿血絲的淚眼在期盼著。1990年,民主德國并入德意志聯邦德國,東西柏林邊界開放后,大批的民主德國公民涌向西柏林,那焦急而又穩健的步伐,向我們詮釋著和平的真理。今天,人們再次駐足于“柏林墻”紀念點前,也許還能聆聽到對民族分裂的控訴。
萬里長城也沒有了當初的奮勇,如今的柏林墻已經拆除多年,然而說到墻,每個人心中還藏著一分憂郁,
藏著一分恐懼。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主題的今天,巴以沖突,臺海問題,韓朝分割……一切的一切,都在沖擊著“和平”與“發展”這兩個關鍵詞,都是在重復建設阻隔人類大家庭的一道道墻。
為什么到現在還要人為地制造分離?為什么人們不珍惜歡聚?其實,多一分寬容和愛心,少一分隔膜,少一分猜疑,世界不就更加美好嗎?讓我們一起努力,推倒那一堵堵禁錮人思想的墻,多開一扇窗,讓別人走進我們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