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有一個人,偏偏就有那么一個人,刺眼地出現在曾氏宗祠里。她滿頭白發,皺得像陳皮的肌膚在層層疊疊,一身衣衫襤褸,手拄一根破舊的拐杖,歷經滄桑。她安靜地坐在宗祠板凳上等待,等待……
我們上山拜祭祖宗后,托著烤豬來到祠堂,老婦人聽著我們的腳步聲,她的頭稍微向上抬了少許,目光注視著那頭烤豬,安靜地等待。但我們都忌憚這位老婦人,畢竟在清明節,每個家族都不希望有這種游蕩之民光顧紀念祖宗的祠堂。而我卻十分好奇,一手指著老婦人一手扯著奶奶的衣裳問道:“奶奶,奶奶!她是哪家的親戚,怎么我不認識?”奶奶的神色凝重了,皺著眉,不耐煩答道:“她是乞丐,不是我家親戚!”。奶奶強調了“不是我家親戚!”,可見,乞丐真夠討厭的。我聽后忐忑不安,害怕這位乞丐會做出些什么事來。我提醒爸爸提好手袋,提醒媽媽夾好手機,以防被她偷去。還好,她一直安靜地坐在那兒。盡管是這樣,有人還是覺得她礙眼,大聲地轟走她,甚至有調皮蛋搶她的拐杖,哼著歌兒譏諷她。但她依然一動不動,默默地等待著。祠堂外“嘀嘀嗒嗒”下著雨,雨落在路上,濺進我的心里,不知為何?油然生出一種憐憫,很不是滋味……
在宗祠拜祭祖先后,接下來是分烤豬,二叔操起刀,一刀下去,“嚓”的一聲,烤豬身首分離。二叔順手扔了一塊肉碎給老婦人,但她沒有把肉碎撿起來,眼睛卻一直瞪著那一塊豬頭。眾人為了打發她,向她“喂!”了一聲,指指那塊剁下的豬頭,示意她撿完豬頭后快快離去。老婦人這才用拐杖支起身子,搖搖晃晃地走到烤豬前一手拾起豬頭,正打算把它放進嘴里時,她,卻猶豫了。隨后,她把剛討來的豬頭裹在衣裳里,道聲:“謝謝!”,走出祠堂,繞進了街巷……
出于好奇,我登上祠堂天臺,隱隱約約看見老婦人在雨中穿行,她繞過一條大街后,前顧后盼,確認沒人了,她才迅速拐進兩房之間的間隔處,透過雨霧,我只能微微看見一所由茅草蓋成的小房間。我出于好奇,奔下樓,順著老婦人的路線奔跑。臨近樓房,我側起身子,把耳朵貼在墻上,聽到老婦人緩慢地說:“你們病久了,身體一直虛弱,沒有營養滋補……我,我今天瞅著人們上山祭祀,給你們帶來這東西……我只能做這些了,望你們不要嫌棄。”說完,我聽到強烈的咳嗽聲,一種嘶啞得起疙瘩的聲音扣動我耳膜:“謝謝,謝謝您……這……已經足夠了。”接著,除了雨聲和啜泣聲,街巷唯余寂靜……
事隔整整五年,可我仍不時憶起那場面。老婦人為什么不要那塊肉碎,而要那塊豬頭?她拋棄自己的尊嚴,受到別人的譏諷,她并不是只為了自己,她還想著他人,還是想盡力幫助有需要的人。既然一個乞丐都能關心他人,何況我們?社會上出現的弱勢群體,也是社會的成員,我們更應該關心他們,同情他們,憐憫他們,社會才會更加和諧,心靈才會更加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