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客廳里的電話“叮—呤呤”的喊起來,異常刺耳。正為幾何題煩得敲筆桿的我,無可奈何,三步并作兩步,小跑至矮桌前,一把抓起話筒——“喂,我是小丹,請問您——”還未待我說完,電話那頭一副沙啞的男音就如彈珠球似的,“霹靂啪啦”地發出一串話:“我表姑丈呢,趕緊讓你媽帶錢來,你表姑在鎮醫院大堂。”幾句話后,“嘀-嘀”就掛了。我是滿心的不悅:“什么破表姑丈嘛!”望望窗外的天空,哪有晴朗,只見一層厚厚的黃泥漿。
當媽知曉這事,她胖胖的圓臉霎那就漲得通紅,媽斜斜睨著什么地兒:“這借,那借,建樓借,看病借。這筆快活帳,誰不會算?以為咱們是印鈔機,還是搖錢樹哪?咱不借,看他怎么辦。”媽的這番話,真是充分地吐露了我的心聲啊!我只感到胸前那一股直躥的悶氣稍稍平了,瞧著媽一臉慍色沖進房間,我腦中不知怎的,幸災樂禍的愉悅如游絲般縈繞,白白地,虛無的,若隱若現……然而,幾分鐘后,當我悄悄地推開房間門,令人大跌眼鏡的一幕躍進我的視線;媽正沖家里儲錢的牛皮信封里摸出幾張皺巴巴的百元大鈔,仔細地撮著錢角,點了一遍又一遍。似乎這紅色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媽,你干嘛呢?”我帶著試探性的口氣。雖然心中已經猜得八九不離十了。
“還能干嘛,去醫院。”言罷,她卷起錢,出門去了。
唉!媽真是個口是心非的人。有時候,她讓人難以捉摸。但其實,說到底,在她身上,只不過是充溢一種小市民氣息,也許與她生長與小商人家庭有關;但她仍是愿意幫助人的。總結到一點:刀子嘴,豆腐心。俗話說;有其母必有其女。想想自己,不過也是這樣嘛。
我們這對母女都很“小市民”。
然而我媽那股小市民味兒是徹徹底底地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小丹,房間里燈火亮堂堂地,六毛八一度電,你還會算不?”
——“做事別那么拖泥帶水,看看,又慢又浪費,通心菜擇到只剩下葉子,這……”
于是,在母親大人的嚴厲監督與潛移默化下,我的“市井”氣息愈發濃厚,以至于每到做年例(我們這帶的風俗,家家戶戶每逢這時都大擺筵席,宴請親朋好友),頭個兒搓開塑料袋,隨時準備這收拾別人不要的菜的人——就是我。
事實上,當個“小市民“也沒什么不好,小市民懂得很節儉,會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占大多數的不就是他們么?他們也許愛抱怨一下菜市場的肉又漲了一塊三毛,也許會議議東家的媳婦在哪工作,西家的孫子考上了哪間大學。但終究,他們中的大多數,心地還是好的,仍是肯幫忙的。對比一些闊綽人家里的孩子,我更愿意當小市民”家中的一員。
媽媽,謝謝你。
上一篇:帶走回憶,留下傷痕
下一篇:心之盒(十六)神秘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