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凡能稱之為大樹的,必定枝繁葉茂,密不透光。縱使炎炎夏日,樹下也是一片陰涼,實乃遮陽乘涼之佳處。
放眼人際交往一事,凡能稱之為“大樹”者,或者有錢有權,或有才有德,總之必有可被依仗的資本。有此依托,人生之路走得也就如同樹下乘涼那般舒適。
由此觀之,古人總結的“大樹底下好乘涼”確實精妙精辟而且精彩。
不過這樣,成功豈不是簡單了點?
是的,就像那些理科公式必須有適用條件一樣,這也僅僅是一種理想情況。看似完美其實背后有辛酸的淚水,相信大樹底下能乘涼者,亦需牢記“大樹底下難乘涼”。
那么,究竟難在何處?
首先,常樹易找,大樹難尋。
真想找一個可以密不透光的大樹實屬不易。李白廣結天下賢士終得舉薦,可惜成了“御用文人”;而孟浩然更是滿腹經綸,卻以布衣終老。
也許這只能說明“難在大樹下乘涼”,若真尋著大樹,坐下享下清涼之福又難在何處呢?
其實這是最難之處。
大樹既然難尋,那必然成為眾人追求的目的地。被烤的受不了的人們見到陰涼之地,必定蜂擁而上。開始會很舒坦,但是隨著人越來越多,縱使大樹再怎么大,那塊陰涼畢竟還是有限。于是感到擁擠,也感到悶熱。
同樣,有才之人求賢君若渴,都想侍奉有能耐的人而為自己前途著想。
曹操一代梟雄,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算是一棵各方面都達標的標準的“大樹”,為他做事,有他的寵愛和庇護,想必是件好工作。
只是悲劇比得到的利益更為明顯。
先說孔融,孔子的后代加上自己也博學多才,深得曹操賞識。要知道這是個身兼“神童”、“義士”的響當當的人物。他最終卻被曹操處死,而且殃及家人。這是為什么呢?第一,孔融才大名大,說話確實不大講究,而更重要的,還是有了其他人的添油加醋。很明顯,孔融特殊身份加上不錯的待遇,本來就會讓人眼紅,再有點矛盾沖突,就很容易被人排擠出曹操這棵“大樹”的陰涼下。
更加悲情的還有楊修。以楊修之才,一心想征服天下的曹操當重用。而曹操也確實很器重他,也能夠以禮相待。楊修也算真的在“大樹”下涼快了一把。不過曹操步入晚年,楊修便打算換“樹”,在曹丕與曹植中選擇了曹植,一心幫助曹植繼承王位。當曹操知道楊修暗中幫助曹植時,心中自然不悅。而且對楊修沒有
數的屢次猜透自己心思也不大高興。以“泄軍機”的“雞肋”為由,于臨終前處死了楊修。楊修才應明白在大樹下乘涼的不易。
“大樹”要照顧好,一同乘涼的人要相處好,自己還要過得涼快,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由此觀之,身邊的大樹,既可以是登天的云梯,也可能是自己的災難。
尋找可依仗的人是常情,但需知“大樹底下難乘涼”,望見大樹,謹慎小心。
上一篇:偷點愛
下一篇:一心一念里,一生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