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程《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記錄了孔子及其子弟的言行,尤其其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成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這儒家學派,是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儒家創始人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我曾看過一個有關孔子的故事: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地時候,他離開了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
在洛陽城外,孔子看見一駕馬車,車旁站著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穿著長袍,頭發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學問。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于是上前行禮,問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見這位風塵仆仆的年輕人一眼就認出了自己,有些納悶。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老子說:“你就是仲尼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么還要拜我為師呢?”孔子聽了再次行禮,說:“多謝老師等候。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老子將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這個故事講了孔子對待學習的態度。初中開始時,我英語成績很差,家長、老師幫我分析原因,他們哪清楚啊。只有我本人明白,我對英語沒興趣,學習不上進,所以才會這樣。后來看到許多貧困地區學生,在及其艱苦的生活環境下,通過他們的勤奮學習而考上了理想的大學。而我生活在這么好的環境中,卻不知道珍惜,不勤奮學習,我真是感到慚愧啊。我為立志考上理想的學校而努力,但努力不見成效。
看了《論語》后發現,雖然努力學習了,但成效還是不明顯,究其原因是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不對。《論語》中我印象較深的是“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了對待學習的態度。在學習時,應學思結合,因為學是思的基礎,思在學中進行,兩者缺一不可。還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從這句話中領悟到,對于學習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過程,要想掌握如今的知識,必須學與思結合起來。我在明白之后,將這兩種方法用到學習中,現在學習成績有所上升。《論語》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是孔子總結的經驗,所以孔子可以說是我學習的導師。
《論語》使我明白知識無止境,在這知識如奔流,信息密集,各種新科技新事物的時代,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將是我們所應必備的基本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