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
閱讀是通向另一個世界的窗戶,我在某個微風輕扶的清晨或黃昏真正的將它推開了。這另一個世界別有一番美景,我看見澄澈得如同眼眸的湖水里的文字如何譜寫一個個曲折婉轉的故事;也看見凡高的色彩蔓延一整片黃昏,各種情緒漸次掠過天空如同不歸的飛鳥;也看見落葉漫舞時一整座秋天崩倒而下,所有憂傷的情緒直奔目所不及處。
閱讀蘇童。我被他那平實無華卻又充滿想象力的文字所筑造的宮殿震驚,實在無法明白同樣簡單的文字何以在他的筆下盛開如一池火蓮,將所有讀者帶入楓楊樹故鄉的村旁或者香椿樹街烈日當空的街頭去觀看那些青春躁動的故事。
于是那些散發著青春以及不安氣息的故事往往在我一個人時襲來,卷土摧城,帶來一片荒蕪的盛景。閱讀蘇童,也是閱讀一部青澀而又成熟的成長史,感慨別人,也感慨自己。
閱讀李敖。李敖正如同他的名字一樣,傲骨挺立且目中無人。這“人”就是臺灣的國民黨和反動文人們。李敖說他“冷眼看盡國民黨的洋相”,這樣的話,臺灣有幾個人說得出做得到?也只有李敖,敢于說出自己所想,敢于直言當局的虛偽和狡詐,也敢于在白色恐怖中據理力爭,與無數的反動文人為敵。
李敖直言敢寫,用邏輯細致得無懈可擊的文字一刀刀地扎進反動者的心里,并且在國民黨揚言要抓他的時候依舊筆耕不輟。冷眼看盡臺灣,但并不冷眼看盡這塵世,正因為愛得深切,所以對破壞這個塵世的人予以最沉重的打擊。
閱讀余秋雨。余秋雨的文字令人從骨子里佩服,也從骨子里傷感。一個擁有五千年悠長文化的民族,在內外不停的打擊下,竟漸漸遺忘了自己的優良文化,這是極可悲的。而這時,有人站出來,一縷一縷拾起文化的碎片,將與之糾纏了幾千年的病毒過濾掉,然后展示于世人。我常常在閱讀余秋雨時,去猜想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想他一定有一對慈悲而又犀利的眼睛,看穿悠悠歷史,用雙眼撫摩被遺落的荒涼歷史及其輪下的渺小的人群。
因閱讀而打開的這扇窗,我會時刻保持它的清澈和純凈,將美景盡收眼底。我的這個世界很小,所以只容得下干凈的東西。
2。寫作
看飽了窗外的美景,也就慢慢地開始了自己的寫作之路。
旅途開始的時候是處在一片雜草叢生的世界,需要一點一點撥開它們,然后一步步試著走過去。但那是文學前輩們的開荒之路到我們這代時,路已經平坦且寬闊。我需要做的,只是順著前輩們的成果走下去。自然,這是無多大趣味的。
走過一端路途之后,也便積累了一些經驗,是時候開始自己真正的旅途了。我撇開那條大道,只帶上必須品,朝著自己所向往的世界走去。然而這條道路充滿了艱辛與迷茫,一開始踏入,轉瞬就跌入了一個混沌之地,沒有光線,沒有方向。傷痛和茫然在所難免,于是作短暫的停駐,整理行囊踏向下一片未知之地。
時至今日,我也記不清有多少次停下筆苦苦思索,有多少次在黑暗中獨自掙扎。是誰說過,回望中的道路總是驚心動魄。
我喜歡在渾暗的光線中,在安靜的環境里寫作,懷揣一課激動且喜悅的心提起筆來。但寫作的過程卻不是永遠的令人愉快,在靈感缺失無法寫作的時候,這支筆仿佛成了一副沉重的鐐銬。
后來,我將一部分的文章發表在網上。我并不認為網上和紙上的文章有什么區別,可很多人還是看不起網絡文章。這其實只是一種形式,我把寫與紙上的文章發表在網上,難不成就變質了?
漸漸地,網上有了很多回復。有一個不認識的朋友發來消息,他寫道:剛才在看一篇文章,沒有看作者,可是剛看完第一段,我就知道是你寫的了。這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
杜拉斯的一句話給我很深的印象,她說,寫作是一種慢性自殺。有一端時間我被這句話嚇到了,看見紙和筆就像看見毒蛇。可是寫作本來就是對自己的溫完全剖析,何必害怕呢?
寫作,是要勇于面對自己,將自己真實地表現出來。生命中的不可或缺就是自己審視自己的絕好機會,用自己的筆將它們寫下來,贈與自己。
看見那些感動的事,會忍不住將之記憶,在心中學會成長。看見美景也會忍不住感嘆生命的絢麗。這就是我的寫作,用這種形式成長。喜歡文字,也喜歡寫作,喜歡訴說,也喜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