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時,老師要求用“聽見”造句子,我認認真真地寫下了:我聽見花開了。老師用紅筆把它劃掉,批上兩個字:不通。下面她給我重新造了一個例句:我聽見鳥叫了。
初中二年級時,老師要求以“聽見”為題寫一篇作文,我順手寫下一句:我聽見花開了,老師為此專門找我談話。他說:“你聽到的應該是鳥叫。”
可是,我為什么不能聽見花開呢?我感到非常委屈。
高中一年級:我覺得還應該碰碰運氣,所以我又在一次作文課上寫了同樣的一句話:我聽見花開了,這次老師表現的相當氣憤,他說:“你難道還像小孩子一樣無知嗎?”不過考慮到少年的自尊心,他很快變得溫和下來。在他和風細雨的指導下,我把這句話改為:我聽見鳥叫了。
我因為知錯就改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并且這次作文得了一百分,這使我心情相當好,幾乎忘掉花與鳥的問題。
大學四年級,畢業在即,導師給我訓話:“很快,你們也要成為語文教師了,教學中一定要求穩。”我明白了他是什么意思,并且我現在不再寫類似于“聽見花開了”的句子了。
這是小學五年級,我是一名小學五年級的語文教師了。今天發生了一件令我非常氣憤的事情。班里那個一向成績很優秀的男孩竟然用“聽見”造出了這樣的句子:我聽見花開了。我把這句話用紅筆狠狠地劃掉,改為:我聽見鳥叫了。這樣,我才感覺到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