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篇
漢女王嬙,后世稱昭君,把一個南方女子的絕世容顏,化作漢匈和平的紐帶。秋日塞上,一曲琵琶嗚咽,秋煞南飛雁,芳名穿千古。
王昭君,秭歸人,生得花容月貌,令人一看就神魂顛倒,于是,她被選入宮中。因為畫工毛延壽貪污,讓所有女子送禮,唯獨昭君和她的三個朋友沒送,結果毛延壽把她們畫得丑陋無比,想讓她們永不見皇上。這時,漢朝和匈奴連連發生戰亂。兩個因利益而驅使,面和心不和的國家,偶爾還要斗斗嘴,動動武的,最一勞永逸的辦法是合親。當然,漢朝皇帝不愿意讓自己的女兒去那“蠻夷”之邦,于是想出法子,看后宮中哪個女子愿意去和親,就給她封個公主頭銜。反正皇帝的女兒多得是,再封一個也無妨。
據說昭君是自愿的。想想也是,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與其深宮怨,不如天涯赴,拚個運氣,管它遠嫁處是“涼秋九月,塞外草衰”的匈奴,故而毛遂自薦。但在大堂上,元帝立即看上了昭君,并封她為明妃,卻惹得單于大怒,要大動干戈,元帝為了友好相處,只好忍痛割愛,把昭君“獻”了出去。
昭君去了匈奴,兩年就很不幸地成了寡婦。按照匈奴的習俗,昭君又嫁給了單于的大兒子——雕陶莫皋。昭君給雕陶莫皋生了兩個女兒。這種習俗真讓我覺得不可思議。
當王莽奪了漢朝的王位時,匈奴認為不是姓劉的不能當漢朝的皇帝,于是又發動戰亂,昭君看著自己創造的邊境寧靜歲月毀于一旦,遂在幽怨凄清絕望中死去。
從歷史的角度上看,昭君是一位母儀天下的女性,給后人留下的形象是光輝而偉大的,為民族團結作出了巨大貢獻。而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她更有“一上玉關道,天涯不去歸”的悲壯。塞外的歲月,一個弱小的女子面對著與家鄉截然不同的習俗,吃著與漢朝的山珍海味毫不相同的生肉、羊奶,和匈奴人民說著難以溝通的語言。昭君經歷了喪夫之痛,還時時維護自己端莊賢淑的形象,不能由著性子發泄喜怒哀樂。這種隱忍的心理,連后人都會揣測:“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昭君在塞外,看著這荒涼的地方,難免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拿出琵琶灑淚彈上一曲《相思曲》,這琴聲悠揚、凄慘,天上的大雁紛紛落下,“落雁”由此而得。
關于王昭君的死,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昭君堅決拒絕嫁給單于的兒子,吞藥而死,當然,這只是訛傳。我想,昭君喪夫之后,她一定很想回到自己的國家,去看看自己年邁的父母,匈奴荒唐的“父死妻其后母”的習俗,在漢朝是毫不可能的,昭君此時的心情一定是悲涼、慘痛的吧,所以才出現了第二種說法。
昭君的人生是可嘆的,從她個人來講,出塞可能也不是為著“團結民族”而去,而是為了尋求幸福,尋找屬于自己的幸福婚姻。然而她一定沒有想到,她雖然在漢朝逃出了皇宮這座永無天日的大牢,卻走進了匈奴這個荒蕪的監獄。如果昭君生的不美麗,而漢朝和匈奴也沒有和親這一說法的話,昭君也許就能在漢朝和自己相愛的人恩恩愛愛、手拉著手過一輩子,但這只是如果而已!
在內蒙大黑河南岸,有一座昭君墓,入秋后塞外草色枯黃,唯有昭君墓上青蔥一片,故人們把昭君墓稱為“青冢”,它日日夜夜在大黑河畔演唱著一曲古老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