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三新家園是一個文明、和諧的社區。社區物業為我們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活居住環境,而我們是其中的一份子,更應該積極遵守“美化家園小區管理公約”。
小區居民因“撤村建居”由原來的村民變成了城市居民,雖然居民們在“農轉居”的變化中,各項素質都提升不少,但仍然有很多的習俗遺留,尤其是文明祭祀方面。“提倡移風易俗,厚養薄葬”自覺遵守社區文明治喪規定,積極響應文明祭祀倡議”,這是“美化家園小區管理公約”中有關文明祭祀的一條。一個星期前,我家樓上有一位老奶奶因年長而不幸去世。她的家人悲痛萬分,樓道里回蕩起一陣又一陣傷心難過的哭喊。第二天,她的子女們為她在樓道口搭建了一個十幾米長,五米多寬的大棚子,擺了數不勝數的花圈、蠟燭。親朋好友都聚攏來悼念這位老奶奶,把這幢樓擠得水泄不通,影響了人們的日常出行。
不僅如此,他們還把老奶奶生前的物品、紙做的家具、紙錢用火焚燒,熊熊的火苗一支竄上二樓,嗆鼻的濃煙在空中飛舞,既污染環境又浪費資源。最令人糾結的還是噪音。他們請來一些和尚、道士通宵達旦地念經、做法術,敲鑼打鼓,“乒乒乓乓”的,還裝上兩個大音響,整個樓道被鬧得雞犬不寧,整個小區都能聽得一清二楚。我們不得不捂住耳朵,把門窗都關得嚴嚴實實,說話也得對著耳朵大聲喊才能聽見。甚至有些時候想安靜下來看一會兒書都不行,比過年放鞭炮的聲音還要響。于是我們全家只得先“逃”到慶春廣場上“避難”。一邊玩,一邊不時地想:“已經這么長的時間過去了,他們的活動也應該結束了吧?”。到了晚上9點回家,終于停了下來,我們總算松了一口氣,打算上床睡覺時,突然,樓下又傳來震耳欲聾的噪聲,第二天起床,個個都是一對熊貓眼。這樣一鬧就是三天,讓人無法正常地休息。當然也有在這方面做的好的居民。聽外公說,曾經有一位社區老黨員,他在生前一再吩咐自己的兩個兒子(兩個兒子也都是黨員),待他去世之后,不能大肆宣揚,喪事不能大操大辦,一切從簡,這位被人尊敬的老黨員就這樣默默地走了。但據說兩個兒子也是被居民引來了不少“不孝”的議論。我認為,人生老病死是一個自然的規律,人的生命終歸是有限的。子女的行孝應該表現在老人平時每一天的生活中。
“孝敬父母,使你得福”,當父母還健在時用心照料、看護他們,等到老人去世了再用這樣的方式去孝順她(他)已經來不及了。還有,要提倡厚養,用不著這樣大張旗鼓,鋪張浪費,更不能因此而影響其他人的生活。鄰居去世,我們感到惋惜,家人對她給予綿綿的哀思也在情理之中。希望通過我們大家的努力,社區里移風易俗,厚養薄葬的人越來越多;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的人越來越多;講文明、講衛生的人越來越多……到那時,你一定會驕傲地說,我住在三新家園,因為那里快樂、安寧。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