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農村里一句很樸素的話,“跟好,學好,跟討飯的學討”都是人們的一種經驗了。我想那句農村俗語應該更加生動形象的讓人知道習慣形成的道理,如我一樣,以前總不懂,聽大人說這句話只會記住;后來是疑惑,覺得這句話太片面了;而到現在,也不能真正理解這名話的含義,只明白字面上的意思。
其實,我們都知道這其中的意思,只是我們不能觀察到,缺少體驗,生活中,學習中,工作中,我們都有一種批評的標準,那就是一個集體的風氣,在校園里經常得到“校風”“”班風“學風”等,為什么會有風氣的形成。
自然界,人,動物都不能單一存在,而集體就需要接觸交往。尤其指人,人與人的交往就存在模仿學習。這樣一個個集體,一個人就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因為畢竟個體的力量太小,所以往往是少數服從多數的結果。水然就會被集體排斥。
在以前,如果將一個男孩送到一所女子學校學習,恐怕時間長了,這個男孩只會變得讓人受不了,你說他整天對著一個個女子面孔,只聽到女孩的聲音。即使他是再怎么血氣方剛,時間一長恐怕也將變得“溫柔體貼”。
但我們經常聽說的“濁水與清水”的道理卻與這相矛盾,“一滴濁水,能使整杯清水變濁”而“一個男孩不可能讓一所學校的女孩全部變成“男孩”吧!”。
也并不矛盾,只不過人們所借鑒的事物不同,但所說的卻是同一道理呀,正如古人借物抒懷,借景寫情,古國老人長輩大多數喜歡教孩子記住一些道理,只因畢竟是孩子,才得借物,借現象說理。
清與濁的關系,好與壞的關系,明與暗的關系不是能說清的,但必須明白其中的道理,才去體悟生活,創造一個真實的自我,即使不完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