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的口頭禪總是:廢話。特別是與熟人間的對話,總是用否定詞來表達自己的意見,首先脫口而出的往往是:“廢話”或“這不是廢話嗎?”這是一種不夠尊重對方的語氣,聽得多了其實也沒有多少反感。
“廢話”其實不能廢,有的廢話還是很有價值的。我們讀中學時學的平面幾何,就是從廢話開始的。公理:“過兩點可以作一條直線,并且只能作一條直線。”按照恒真的說法,它屬于廢話。可是,所謂的“宇宙雖廣大,點線面體包完”的所有幾何學理論卻都是從這句廢話開始的。工業革命前,要是有人設想世界可以用互聯網連接起來,那他一定會被認為是“瘋言”,是“廢話”。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在16世紀首次提出了“日心說”,而在那個神學的“地心說”占主導地位的西方社會,也被當成了“廢話”,他的《天球運行論》一直到他死后才得以發表。我國有一位物理學家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對“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提出過相反的理論,因為當時科技界的領軍人物乃至最高領袖都支持“物質無限可分”,這位物理學家的理論當然地被認為是廢話而無人問津。然而,半個多世紀以后的今天,美國科學家卻以與之同樣的理論獲得了諾貝爾獎。難怪有人在對“廢話”進行探索,說是“廢話”可能對電腦語言和密碼學很有研究價值。
顧名思義,廢話就是毫無意義的語言表述。有人說是一種不可理喻的描述,你說的話人家根本聽不懂,癡人說夢,聽者愕然;也有人說是一種極其簡單的推理,或叫恒真或恒錯,如1+1=2、旭日不可能西升一樣地眾所周知;還有人把它歸結為是一種毫無根據和毫無可能的描述,比如某人說他聽到了張三一只手鼓掌是聲音。但是,不管是癡人說夢,聽者愕然還是極其簡單的推理,或是毫無根據的描述,人們還是天天在那里說著廢話。“飯吃過了嗎?”“今天天氣很好”這種兩人見面時的寒暄,應該都屬于廢話。
瞿秋白在獄中寫過《多余的話》,從字面理解,“多余的話”也應該屬于廢話之列,然而,后來的人并不認為這些文字是廢話。廢與不廢只是在人的一念之差,主要是看你怎么對待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