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舊日塵封的書頁,雖無新奇之意,手指不經意間粘了一片珍藏的楓葉。這片楓葉是朋友送的。稀疏的紋理經受住了歲月的磨礪,淺露的風骨留下了滄桑的印記。它本不應該在這里——在這充滿褶皺的書頁里,它面對的是黑暗的白天和莫名其妙的黑夜,它的墳墓是大地,它的靈魂也只能寄托給泥土。千百年風出雨打,是一場生死的誓言,即便長眠地底,縈繞根系的彈奏,也是世間最美的旋律。
擁有現代化的成果,我們乘坐地鐵,穿越立交橋,在車水馬龍中尋找自己的伴侶。彈指間,我們臨彼岸徘徊,卻毫無保留地見識了彼岸花,這是一個高速的時代,而我們依舊感到焦急和無奈。
想當年,孔子乘坐木車,游歷天下,何不獨領風騷?一篇《論語》是為諸子仰慕,木車載著他的思考,撒下了孔子對世界的觀察,踏出的車轍印為后人指明了路的方向。假如人們都以一種舒緩、悠長的節奏凝聚求知的激情,那該有多么震撼!可惜,世間并沒有如果。
的確,在工業革命之后,眾多的科技成果讓速度遍及全世界。而歷史長期積淀的產物卻是人的懶惰與僥幸,“事不關己,立求自保”的大潮似乎讓這個時代的主題變成了封建與傳統。可是那時會有人“茍利國家生以死,豈因禍福避趨之”,有人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我無法想象一個國家的子民都成為單一的模型,而無任何生與死的跡象。仿佛,他們已把靈魂忘之腦后。在權勢的角逐結束后,他們想到更多的是進攻,而不是休息。
或許是政治的失誤。以前由于有純潔的思想和令人頓悟的啟迪,政治會被每個人掛在嘴邊,一種自然流露出的尊重的熱情在人群中蔓延。畢竟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和“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的慷慨。世紀的流淌,似乎讓人們只覺得她是一種象征,只被承認為布道和啟蒙者,而她不再是人們吟唱的一首詩。
到底還是教育的失敗。當代學生的價值準則具有崇高的思想和奉獻社會的決心。可是教育將目標僅指向了應試和道德。雖然學生從小就知道熱愛祖國,但社會責任感的話題一直被當局者埋沒在乏味的課本中。日潮韓流的滲入并不失為一種過錯,而青少年卻喪失應有的良知和責任,將最寶貴的青春投進了虛擬和時尚的火坑,做為一生的賭注。更多的大學生認為上大學就是為了找份好工作,可并沒有人告訴他們上大學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大學里究竟該怎么過,畢業后找不到工作該怎么辦?
我們每天都在勞動,因為勞動,企業獲得了利潤,市場經濟得到了繁榮,還可以說是為奉獻。但我們對社會的熱忱微乎其微,我們片面認識生活即為生存,而沒有想過,千年之后,在面對我們的骨灰時,是否還有人銘記,是否還有高尚的人們灑下熱淚?
回到靈魂的起點,讓月光洗滌我們心靈的塵埃。她是生命的本質,她是走向未知的選擇。碧海的波濤驚起了思考的波瀾,在靈魂的一張一合中,我們才會意識到集于萬峰之巔的精神的璀璨,那時我們所感受的就不是可憐的、自私的、有限的樂趣。
酣暢春風,沐浴透明的空氣,靈魂原來就是一扇窗,開向黑夜,開向藍天下如絲般的陽光……
上一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四單元作文:中國傳統戲曲是去還是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