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曰,駐豐臺日軍在盧溝橋以北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這一無理要求遭到拒絕,日軍當即炮轟宛平縣城和蘆溝橋。中國駐軍第29軍官兵奮起反抗,擊退日軍數次進攻。史稱“七七事變”或“蘆溝橋事變”。它是中國現代史上極為重大的事件,從此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序幕,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是全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
1937年7月8曰,中共中央率先向全國發出通電,大聲疾呼“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呼吁國共兩黨合作抗日,號召全國人民、軍隊和政府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長期對日本采取妥協退讓政策;盧溝橋事變后,這一次,蔣介石并沒有像以往一樣妥協退讓,而是毅然選擇了抵抗。7月16日,蔣介石邀集各界人士158人在廬山舉行談話會,討論“應戰宣言”。該《宣言》堅決地聲稱:“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但是,對于這份宣言應否發表,眾議不一。蔣介石自己也猶豫不定,7月16日日記云:“此宣言發表,其影響究為利為害?”到7月19日,蔣介石決定排除阻力,公開發表“應戰宣言”。日記云:“人人以為可危,阻不欲發,我則以為轉危為安,獨在此舉,但當一意應戰,核發戰斗序列,不當再作回旋之想矣。”為了減少這份《宣言》的沖擊力,他將之改稱為“談話”。
廬山談話的措辭空前激烈,但是,蔣介石并沒有下決心關閉“和平解決”的大門,所以同時表示:“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鐘,我們還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戰事的解決。”此后,隨著日本軍事行動的擴展,蔣介石的抗戰決心逐漸堅決。27日,日軍全面進攻北平附近的通州等地,蔣介石日記云:“遭必不能免戰之禍,當一意作戰,勿再作避戰之想?!遍_始積極部署抗戰軍事事宜。
抗戰八年,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后戰場與國民黨軍隊堅守的正面戰場,相互配合,相互策應。無論是在抗戰前線或敵人后方,無論在根據地游擊區還是淪陷區,各民族和各階層人民結成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御侮一致抗敵,終于取得了最后勝利。
1999年,國務院正式把“七。七”作為抗戰紀念日,旨在教育后人弘揚中華民族團結抗戰,共御外寇,前仆后繼,英勇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發揚革命前輩的敢于斗爭、敢于拼博、艱苦奮斗的精神。為把我國早日建設成為科學、民主、繁榮、昌盛、富強,具有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