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裁決總是公正的,項羽最終四面夢歌,拔劍自刎;劉邦一統天下,贏得了萬民愛戴。千百年來,這兩人一直為后世所評說,孰優孰劣,莫衷一是,對項羽這個悲劇式的英雄,我總有著由衷的欽佩與敬仰,但更多的卻是他的急躁深深印在我的腦海,更襯得劉邦鎮定,是鎮定讓他在危機四伏時仍從容自如,應項羽要殺他老父進還能說出:“幸分我一杯羹。”
鎮定是在四面楚歌突出重圍的一種優勢策略,當兩人面對同樣的困境時,毛躁的那個人往往敗于自亂陣腳,常常有人說:成功是智商與情商的結晶,缺一不可。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博物館失竊,不過仍有一顆寶貴的鉆石未被盜,在上下皆手足無措時,館長卻鎮定的想出一個辦法,他上電視播出這樣一則新聞,說博物館丟失許多文件,包括一件價值連城的寶石,過了幾天,這件盜竊案便破了,因為集團之間起了內訌。
歷史上總有那么一些人物,你可以說他冷酷無情,六親不認,但你絕對沒有辦法不欽佩他的冷靜、從容,他的雄韜偉略,他的運籌帷幄,談笑間風聲水起,像埃及艷后克委巴特拉,身為保屬也沒一般人的驚慌失措,像書中那個鄭伯,在弟弟想謀權篡位時也只是靜觀其變,然后奮勇出擊。
可惜我總不夠鎮定,生活失意時會急躁、不安,媽媽數落時會失落、傷心,也許是我還未成熟,《夜宴》里婉后說過一句話:人不是要帶上面具,而是要把自己的臉變成面具。我也不至于要這樣“成熟”。但是我也希望能擁有處變不驚的鎮定,面對今后的風風雨雨。
上一篇:讀豐子愷《車廂社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