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狼圖騰》有感
同在一片森林中,漢人會把樹一棵一棵砍完,然后富裕的死去。而蒙古人便會砍一棵,種一棵,在森林里一直生活下去,因為——漢族人見木,蒙古人見森。
看了《狼圖騰》,我才發現漢人的懦弱。漢人是羊,還是綿羊,骨子里就怕狼。什么狼心狗肺了,狼狽為奸了,還有東郭先生的故事,小紅帽和大灰狼的故事,哪一個不是罵狼的?因為漢人是農耕民族,雖然祖先也是獵人,但獵人早已被比不銹鋼還頑固不化的小農意識壓了下去,所以對烈性十足的狼極為厭惡。
看了《狼圖騰》,我才發現其實沒有比草原狼更完美的動物了,狼打仗,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伏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極有章法。要想跟狼打仗,三十六計除了美人計用不上,其它全得用上。草原狼嗥聲悠長,帶著哭腔的調子,不是因為它們想這么嗥,而是因為這樣嗥聲傳得遠。
猿人發明了石斧,誰能說清它是工具還是武器?它最初當然是武器,還可以砸核桃吃,狼也一樣。狼是蒙古族的敵人,又是蒙古人的老師,連蒙古人在高高的草里低頭趴下打伏擊,都是跟狼學的。所以在草原,經常可以看到一狼一人在草下埋伏,互相猜想著對方的心思。
蒙古草原狼鑄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勇猛強悍的蒙古人。蒙古人個個膀大腰圓,每個人都是精英。即使老弱婦幼組成的一只雜牌軍,戰斗力也絲毫不差。連“雜牌軍”都這樣,可以想象蒙古騎兵攻擊中原時的情景了。蒙古小孩敢進狼洞掏狼崽,漢人小伙有幾個敢?蒙古姑娘敢一人一狗對付一只大狼,漢人幾個又敢?
蒙古人每年春天讓小孩掏狼崽,也是跟狼學的,不過狼是掏旱獺。狼打旱獺,打老鼠,從來只打大的,不打小的,不打絕了,因此,狼每年都有吃的,它們比漢人更懂得“竭澤而漁”的故事,因此,它們的“徒弟”——同樣是聰明強悍的蒙古人,打狼也不會把狼打絕。
漢人基本上都是“盲流”——盲目流動,哪有吃的就去哪,等那不行了,再去別的地方。漢人不把全世界耕成沙漠是不甘心的。不管漢人還是蒙古人,我們都是人,是人就會有貪念,為什么蒙古人就能讓草原保持萬年不變呢?
蒙古人信騰格里,就是漢人的老天爺,西方人的上帝。蒙古人認為一切都是騰格里給的,蒙古人和草原狼都是派來保護草原的,不過狼的地位比人的高,所以人死了之后要由狼完成天葬。但狼又會影響人的生產,所以蒙古人把狼放到圖騰的位置上。他們敬狼、畏狼又殺狼。草原狼和草原人就這樣巧妙地維護著草原,使草原下的戈壁永無翻身之日。
看了這部長篇小說,我才發現漢人缺什么。其實漢人缺的就是狼的智慧和狠勁。人+獸性=西方人。人+家畜性=中國人。這就是堂堂中華為什么愣是讓小日本和英、美國霸占了數年。
草原狼是草原的神靈,又是聰明與兇猛、勇敢的結晶體,這股勁不正是我們需要的嗎?
上一篇:自我鑒定高中一學期
下一篇:幸福在于平淡中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