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校建校70周年之際,我寫了這篇簡短的回憶錄。回想起在母校的學生生活,使我的心潮澎湃起伏,浮想聯翩。母校既授予了學業,也塑造了人格,使我們一代又一代學生成為有用人才。
上世紀50年代,當時還沒等到高級小學畢業就可以報考初中,我和一名同學拿著各自的證件報考,結果真的我被逸仙中學錄取了,但是我沒有去讀,因為這所學校不是我理想中的學校,于是在第二年我高小畢業的時候,我很高興的拿到了桂林第一中學的錄取通知書,因為當時的桂林第一中學是重點中學之一。
離開一中母校已經50多年了,一切的一切都還在我的腦海中徘徊……
記得我們的學校座落在穿山腳下,有山,有水,教舍寬敞明亮,風景優美,校園內的林蔭大道陪伴著我們走向食堂、宿舍、教室,大的體育場和圖書館。
記得高中部相隔初中部較遠,約15分鐘的步行路程。每個教室都是獨立的平房,班與班之間相隔很遠,讀書聲、喧嚷聲互不影響,互不干擾,每個教室門口的小花圃陪伴著我們豐富多彩的課間活動——唱歌、跳舞、做游戲、課間操。
還記得那個桂林所有中學中最大的體育場,給太多的人帶來了太多的樂趣。一年一度的校運會,就是在這個操場進行的,每次都是彩旗飄揚熱鬧非凡,一次次扣人心弦的較量,一個個驕人的成績,一枚枚閃亮的獎章,都是體育場上最好的驗證。
還記得曾經培育我們成長的老師,個個都是資深的優秀教師,不但教會我們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關心著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特別是我們班主任——朱幼元老師,他更是用實際行動無微不至的來幫助那些貧困學生,使他們順利度過三年艱苦的學生生活,完成學業考入高中,大學……走向社會,個個成才。
還記得我們班的同學在初中三年中,團結互助,沒有貧富之分,差生和優等生之分,體弱和體強之分,總之有困難大家幫,有福大家享。
還記得每個曾經在一中讀書的同學都應該有必備的勞動工具——鋤頭、鏟子、鐮刀。割草成了“勤勞”的同學們一屆傳一屆的優良傳統。這項傳統的確是磨練了大家的意志,培養了大家愛勞動的美德。
還記得一條叫“紅五月”的小路,是用鵝卵石鋪成的,走上去很有感覺。那是當年我們一顆一顆石頭親自挑選,然后自己設計親手貼上去的,為的是方便老師、同學從宿舍到教室的行走。
還記得老一中那標志性山峰——弘毅峰,挺立在青松翠竹之中……
光陰似箭,歲月匆匆,曾經坐在教室里的我們——一群樸素的少年,在這簡單的教師中發生了太多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以前樸素少年而今也都變成垂垂老人。
太多的回憶寫也寫不完,可是我們的老一中搬走了,搬來搬去搬到了十五中,現在又搬到旅專。就在也找不到以前那種淳樸的風格,那種淡淡的韻味,在我心中,懷舊可能不是進步的表現,但我且常常回憶這些有趣的學生生活片段,以寄托我對母校永恒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