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2024觀后感
202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后感一是誰,讓你在2024年為之動容?是誰,讓溫暖的陽光照進了寒冬?——題記每年,都會有這樣一群人,站上感動中國的舞臺。
這是一個樸實無華的舞臺,沒有絢麗的背景,也沒有耀眼的閃光燈。
但這個舞臺,卻有著這樣一群人,他們如同這舞臺一樣,樸實無華,但他們卻在這樣一個經濟繁榮的年代選擇去追求精神上的富有。
他們,感動了中國。
在他們其中,有隱姓埋名三十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有年屆九十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有為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筑路士兵墓的老兵陳俊貴;有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干部段愛平;有三十五年前仆后繼,追逐科技夢想的“油菜花父子”;堅持出診的仁醫吳佩蘭;有為子女籌學費,耗時三年繡出《清明上河圖》的重病母親姚厚芝;有榮譽遲到二十八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見義勇為好市民方俊明;還有守護開國將軍夢想,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革命老人龔全珍。
他們,都有著同一種精神——奉獻。
在他們當中,有一位老人最令我印象深刻,他就是——劉盛蘭。
他是一位標準的“五保”老人,七年來堅持拾荒助學,而自己卻幾乎未嘗肉食,未添新衣。
老人的衣物以及許多的食物都是撿來的。
就是這樣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老人,連他自己也沒想到,自己這七年來所寄出的金額竟多達七萬余元,前后共資助了一百多名貧困學生!七萬元,對于這樣一位“吝嗇”得連饅頭都舍不得買的老人,該是一筆多么巨大的金額!七萬元,或許僅僅是企業家隨手拋出的一張支票。
從一方面來說,那些企業家們的確是富有的,但他們的內心,卻是空虛的!劉盛蘭老人的精神財富是他們不能用金錢換來的。
劉盛蘭老人為這些學生們傾其所有他在自己風燭殘年之時,將自己的人生價值發揮到了極致!老人是普通的,或許在茫茫人海之,我們不能尋覓到他的身影;但老人卻又是不平凡的,因為他有著一顆善良博愛的心。
或許,他的身體已經變得佝僂;但是,他卻用自己高貴的心靈,在九旬的高齡上俯視生命。
當我們大把地揮霍著父母的金錢時,我們是不是該想想,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有一位老人,將一堆堆廢品小心翼翼地放進編織袋里,用這些廢品,攢起一個又一個貧困學子的夢想!幾多落花擦過額際?幾多枯葉綴上衣襟?幾多流水帶走熟悉的人群?幾多雁陣驅走臉上的笑顏?時間悄然掠過我們的頭頂,萬物以驚人的速度和奇妙的規律變化著。
春去秋來,花開花落。
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老人善良博愛的心。
是他,讓我在二零一四年為之動容;是他,讓溫暖的陽光照進了寒冬。
2024感動中國人物的感悟
202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觀后感在這個簡單的卻又內涵豐富的舞臺上,耀眼的不是那些明星,而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24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林俊德參加了我國全部核試驗任務,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傾盡心血,在他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之后為了不影響工作,他拒絕手術和化療。
幾天之后因病情突然惡化,他被送進重癥監護室。
醒來后,他強烈要求轉回普通病房,他說:“我是搞核試驗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現在最需要的是時間。
”陳斌強9歲時父親車禍去世,媽媽獨自撫養三個孩子長大。
07年,媽媽得了老年癡呆癥,喪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為了能每天親自照顧母親,他每天用一根布條把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著電動車行駛30公里去學校上班。
一連五年,一直風雨無阻地帶著媽媽上班。
還有何玥僅僅12歲就有捐獻器官的勇氣,看了之后真是自嘆不如。
云南省沾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陳家順為保障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為把真實的工作信息傳達給鄉親,也為了更好地給鄉親們維權,他下了決心:以一個普通農民工的身份去求職,實地體驗農民工的生活工作。
從2007年9月起,陳家順先后深入多家用工企業,以農民工的身份應聘到企業打工當臥底。
看過感動中國的前四大人物之后,我的內心就受到了無法言喻的震撼。
生活中,許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和他人。
我們要用心去看世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
今天老師讓我們觀看了感動中國里的一位小女孩的故事,讓我們深深地感動。
她五歲那年,父親因車禍去世,她的母親把她送給了別人領養,在新的生活里,她不但沒有獲得到幸福,反而讓她的生活變的更加辛苦,她的養母臥病在床,養父承受不了生活的壓力而一走了之,母女只能相依為命。
她弱小的肩膀不得不支撐起這個家庭,擔當起重任。
當別人家的孩子在撒嬌,享受寵愛時,八歲的孟佩杰早已獨自上街買菜,放學回家給養母做飯。
那時的她個頭沒有灶臺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無數次卻從未喊過疼,聽著孟佩杰養母含著淚感激地回憶,我腦海里仿佛浮現出一個柔弱的小女孩站在板凳上,頂著腳尖吃力地拿起鍋鏟翻炒的情景,心里不由得陣陣酸痛。
孟佩杰每天起早貪黑,幫養母穿衣、洗漱、換尿布、喂早飯,然后才安心地一路小跑著上學。
晚上回家后,一大堆家務活等著她,服侍養母睡后,她才開始學習功課,那時已經九點了。
就這樣,孟佩杰在艱苦的生活中勤奮學習,考上了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
由于放心不下養母,她竟下定決心:帶著養母上大學
命運對待孟佩杰是殘忍的,無情的,而她卻從來沒有抱怨過命運的不公,以燦爛如花的微笑回報這個世界。
她面對逆境,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驅趕種種不幸。
她的存在,成為養母生存的勇氣。
當人們對她驚嘆不已時,她淡淡地說了一句:“我只不過做了每個女兒都會做的事。
”而現在的我,有時還跟媽媽頂嘴,跟媽媽對著干,做作業時,還跟媽媽吵架,和孟佩杰比起來,我實在是太慚愧了。
父母從小就為我做過許多事,在我生病的時候,是父母一直在我身邊照顧我,是我的疾病快速康復;在我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是父母和我一起攻克難題,帶領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在日常生活中,是父母從小一直給我做飯,洗衣,是我從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變成現在的高大陽光少年。
我暗下決心:要向這位小女孩學習,在生活中要孝敬父母,感激父母,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總有一種感動讓你流淚滿面》 期盼已久的《感動中國2024頒獎典禮》終于在2024年2月19日晚在央視播出了,昨天晚上,我特地抽觀看了頒獎典禮,觀看過程中,幾度眼眶濕潤,獲獎者,有的是為了國家事業而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結束,令人敬佩,有的為家人、為他人平凡的付出。
在平凡中堅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動了大家,感動了華夏兒女。
平凡的人們在不同平凡的崗位上,他們堅守著一個信念,‘愛自己的祖國,愛自己的人民。
’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
【第1句】:縱死終令汗竹香--林俊德 大漠,烽煙,馬蘭。
平沙莽莽黃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
劍河風急云片闊,將軍金甲夜不脫。
戰士自有戰士的告別,你永遠不會倒下
【第2句】:孝更絕倫足可矜--陳斌強 小時候,這根布帶就是母愛,媽媽用它背著你。
長大了,這布帶是兒子的深情,你用它背著媽媽。
有一天,媽媽的記憶走遠了,但愛不會,它在兒女的臂膀上一代代傳承。
【第3句】:何處春江無月明--何玥 正是花樣年華,你卻悄然離開。
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從枝頭散落,留得滿地清香。
命運如此殘酷,你卻像天使一樣飛翔。
你來過,你不曾離開,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閃光,把人間照亮。
【第4句】:悲莫悲兮生別離--高秉涵 海峽淺淺,明月彎彎。
一封家書,一張船票,一生的想念。
相隔倍覺離亂苦,近鄉更知故土甜。
少小離家,如今你回來了,雙手顫抖,你捧著的不是老兵的遺骨,一壇又一壇,都是滿滿的鄉愁。
【第5句】:爝火燃回春浩浩--高淑珍 粗糙的手支起課桌,寬厚的背擋住風雨。
有了愛,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壯起來。
你的心和泥土一樣質樸,你灑下辛苦的種子,善良會生長成參天大樹。
【第6句】:動人以行不以言--陳家順 為鄉親臥底,你吃遍所有的苦,為百姓打工,你換來群眾最多的甜。
你喬裝改扮,卻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隱姓埋名,可我們都知道你是誰,為了誰。
【第7句】:冰雪為容玉作胎--張麗莉 別哭,孩子,那是你們人生最美的一課。
你們的老師,她失去了雙腿,卻給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們不多,卻讓我們學會了許多。
都說人生沒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對那一刻,這也是她不變的選擇。
【第8句】:能受天磨為鐵漢--李文波 二十年堅守,你站成了一塊礁石,任憑風吹浪打。
卻只能愧對青絲白發。
你也有夢,可更知肩上的責任比天大。
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國的風帆從不曾落下。
【第9句】:清香傳得天心在--周月華、艾起 她背起藥箱,他再背起她。
他心里裝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還裝著整個村莊。
一條路,兩個人,二十年。
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華皎潔,愛正漫漫的升起。
【第10句】:長使英雄淚滿襟--羅陽 如果你沒有離開,依然會,帶吳鉤,巡萬里關山。
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燈看劍,夢一回再吹角連營。
你聽到了么
那戰機的呼嘯,沒有悲傷,是為你而奏響
我想,這一刻,有很多人淚落,為了他們平凡而偉大的事跡。
我想,這一刻,有很多人激情澎湃,為了心里蜇伏許久的豪情。
雖然,這只是一次評選,但卻點燃了全中國的熱情。
雖然,這只是十個普通的人物,但卻看到了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
有時候,我們需要這樣的感動,來喚醒心中的良知和激情。
有時候,我們需要這樣的人物,來引領我們走向新的輝煌。
記住這些名字吧,他們為我們樹立了楷模和榜樣。
記住這些面孔吧,他們為我們叫醒了內心的狂熱。
這一刻,他們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
我數次落淚,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有一種淚,從你臉頰無聲無息滑落,那是因為觸動了我們最柔軟的心田,2024倡導正能量
這次讓我深深的意識到了孝順和行善是最不能等的事情,自己所要追求的夢想必須立即行動,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加油
在欣賞別人的感動同時,更要學會感動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努力感動自己,幸福快樂生活。
2024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觀后感
2024年《感動中國》觀后感每年的早春三月,《感動中國》如約而至,在中央黃金頻道播出,已經是第十六個年頭了,已經是第十六次感動著中國,每年推出的十大感動中國的人物,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如盞盞明燈,點亮千家萬戶,溫暖人們的心房。
第一位感動中國人物——盧永根院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名老科學家,用無言的行動詮釋了人生的意義。
中科院院士盧永根身患重病,在夫人徐雪賓的攙扶下,一同來到建設銀行,將十幾個存折的存款都取出來,分別輸入密碼,簽字,歷經一個多小時,將業務辦理完畢。
共計8809446元捐給了華南農業大學。
當我聽這個到數字,瞪大了眼睛,張大了嘴巴,這可是筆巨款啊
可是卻被盧永根夫婦輕描淡寫地捐了出去。
鏡頭又回到了盧永根的家里,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
四室兩廳的房子并沒有裝修,簡單的擺設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的樣子:破舊的木沙發、鐵架子床銹跡斑斑,掛帳子用的竹竿,一頭綁著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墻上;幾張還在使用的椅子,用鐵絲綁了又綁。
可想而之,盧永根的家庭生活是異常的儉樸。
“錢都是老兩口一點兒一點兒省下來的。
”盧永根的秘書趙杏娟說,對扶貧和教育,兩位老人卻成為了一擲千金的富豪。
盧永根有女兒,但是他沒有將財產留女,而是慷慨地將自己的財產全部捐獻給國家,捐獻給學校。
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教育基金,用于獎勵貧困學生與優秀青年教師。
因為在盧永根關于科學家的定義是這樣的:一個科學家,必須是真正愛國的科學
202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后感
一年一度的“人物”頒獎晚會昨晚落下了帷幕。
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跡敲擊著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
在2024年的節目中,有帶領團隊實現氫彈研究突破的科學家、“”功勛;有放棄安逸生活堅持在山區義務的退休外交官、夫婦;有背井離鄉、為做出巨大奉獻的基層干部趙久富,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從不留真名,成為一座城市精神坐標的普通市民——張紀清。
2024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院。
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
人們發現,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設,捐款人署名是“炎黃”。
當時這筆捐款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工資。
從此以后的27年間,無論是希望小學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
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地甚至還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24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于現身了,他就是張紀清。
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后成了鎮上首個萬元戶。
手里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
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是死工資,可是捐款卻沒有中斷。
張紀清在家里明確表態,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
現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現在還住著過去的老房子,但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說“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
張紀清就是“炎黃”,這個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著他。
這份堅持27年的凡人善舉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溫暖。
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大愛深沉
看過《感動中國》之后,我的內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后,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
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跡。
用心去看世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吧
2024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啟發與感受
給你一篇觀后感吧觀后感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昨晚落下了帷幕。
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跡敲擊著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
在2024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有帶領科研團隊實現氫彈研究突破的科學家、“”功勛;有放棄安逸生活堅持在貴州山區義務支教的退休外交官、夫婦;有背井離鄉、為做出巨大奉獻的基層干部趙久富,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從不留真名,成為一座城市精神坐標的普通市民——張紀清。
2024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院。
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
人們發現,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設,捐款人署名是“炎黃”。
當時這筆捐款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工資。
從此以后的27年間,無論是希望小學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
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地甚至還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24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于現身了,他就是張紀清。
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后成了鎮上首個萬元戶。
手里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
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是死工資,可是捐款卻沒有中斷。
張紀清在家里明確表態,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
現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現在還住著過去的老房子,但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說“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
張紀清就是“炎黃”,這個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著他。
這份堅持27年的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溫暖。
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大愛深沉
看過之后,我的內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后,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
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跡。
用心去看世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吧
2024(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觀后感
:2024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盧永根:天意憐幽草 人間重晚晴 事 跡:盧永根教授將十多個存折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賬戶,盧永根夫婦一共捐出8809446元,這是她們畢生的積蓄,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教育基金,用于獎勵貧困學生與優秀青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