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孝”的感悟
“孝”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文化表現,長久的存在于中國的歷史之中,是構建于血緣關系上的一種特殊的情感。
傳統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孝的文化;傳統中國社會,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會,因而孝道乃是使中華文明區別于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現象之一。
在西方,人們講究獨立,當子女成年后一般不和父母一起居住。
但是在中國,養兒為防老的觀念一直都存在。
贍養年老的父母是子女應盡的義務,也是晚輩對長輩緬懷感恩之情的一種自然的流露。
“孝”深深的奠基在中國人的道德觀念當中,無疑是中國人心中道德的最低標準。
無怪乎很多品牌例如椰導鹿龜酒,養生堂龜鱉丸等在中國市場投放的廣告都以“孝”為主題。
在舒大剛《孔子的智慧》中一章提到“孝”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情感,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機制。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與文化中,孝道具有根源性、原發性、綜合性,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核心觀念與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國文化的顯著特色之一。
我們從孝的起源到孔子孝道思想的繼承與開展,了解孔子如何去蕪存菁,將殷商迷信的鬼神觀人文化,知道慎終追遠的意義;將周代表面的孝行內在化,真誠的孝、親、愛,進而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這種天下一家的理想境界。
這種境界并非不可能,而是需要每個人先放下心中的對待,真心的善待自己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包容人世間的榮辱得失、稱譏毀譽、吉兇禍福,以平常心看待這些過程。
因為我們知道煩惱憤怒并不能解決問題,那就將我們這憤怒無明的心放下,祈求上天來替我們安排,以喜悅的心來面對每一個當下,那么我們的心自然可以達到無限的包容,可以化解人世間一切的不如意。
孝在中國傳統社會具有文化之源、社會之基的重要地位,這是有其歷史根源的。
孝道具有人民性與封建性、精華與糟粕、歷史性和繼承性的兩重性,其歷史作用也表現出積極與消極的兩面性。
孝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孝是中國文化精神(民族精神)——人文主義的思想淵源,當代社會文化應當努力實現功利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統一。
以孝為基礎的中國人文主義傳統是建構當代社會時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資源。
對孝文化的傳承要有批判和鑒別的吸收和摒棄。
中國是個以“孝”為文化核心的社會,“孝”的觀念規范著中國人的生命行為和政治方向。
它雖然不是宗教,但是具有宗教的功能和價值,甚至超乎宗教 ,成為人生而為人的重要核心思想。
最早的“孝”觀念源自上古祭天祀祖的儀式 ,此時先民開始有“報本反始” 的觀念。
西周封建制度后,有了宗族制度,產生五倫觀念: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因而“孝道”由此產生 。
到了孔子,禮崩樂壞,孔子以“仁”重新賦予禮樂新生命,撥亂反正,將流于形式的孝行內省化、人性化,成為人自我實現的重要價值觀。
孝在當代社會,不再具有泛孝主義的地位,而只能重新回到其作為家庭倫理的地位上來,現代的新孝道具有人格平等性、義務并行互益性、注重感情性、強調自律性等特點,孝對處理當代家庭親子關系,對社會、家庭解決養老問題,形成尊老風尚,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都具有積極的作用,甚至如果能發揚其衍生意義的積極內含,吸取其合理成分,那么對當代社會文明建設、發揚愛國主義,增強民族凝聚力,振興中華均具有積極價值。
孝的培養與實踐是提高當代人道德素質的起點。
孝是形成現代和諧人際關系的價值淵源,是形成和睦社會風尚、保持社會穩定的精神措施之一。
孝是愛國心的根源和動力,孝是民族團結、興旺發達的精神基礎,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
至少我個人認為一個人不能沒有“孝”,中國也不能沒有“孝”文化。
作為現代的人,更應該繼承中國“孝”文化中的精華,并且讓其更具有現代價值。
百善孝為先父母感言
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世界上再也沒有比父母的愛更無私的了
如果問世界上對自己好的人是誰
父母絕對排在第一位
一定要好好孝順他們
孝德感言300字
孝德感言 “百事孝為先”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可見“孝”的分量有多種。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濃,而親任,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入則孝》中有這么一段: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 家庭是我們成長的搖籃,我們的港灣和第一所學校,而父母,則是我們最親的人,也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視我們為掌上明珠,無微不至地 關護我們,使我們盡享家庭的親情和溫暖。
在世上的許多愛中,至深至純的是母愛和父愛,是無私的,永恒的,無微不至,不求回報……如果母愛如水,應該是溫柔細膩的;那么父愛就應該如山,往往是深沉而嚴格的。
父母不僅給予了我們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們成長,教我們做人,他們不顧一切的呵護我們,我們應該回報他們,讓他們同樣得到我們的孝敬,我們的愛
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親情的珍貴
如果孝敬變為傳統,世界將會更美好,你會發現,自己很美,父母很美;你會知道,孝敬是滿足,付出是快樂,選擇孝敬父母,行動就是證明
采納哦
關于孝的感想
我覺得今人的孝大多體現在物質方面,而在精神方面卻是極少的一方面,現代的人大都喜歡過著獨立的生活,他們追求自由,不喜歡被約束,強調要有自我的空間,所以他們大多都不會與自己的父母同住,只會給他們物質上的滿足.另一方面,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競爭無所不在,他們為了工作忙碌,為了成功拼搏,為了愛情煩惱,為了朋友奔波,……他們充滿了壓力,他們已沒有精力去與自己的父母溝通,去了解他們精神的需求。
這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
這又能埋怨誰呢
我也說不清楚,只希望每個人多能給父母多一點關心,那怕是一聲問候,一通電話,一個關懷的眼神,一次心靈的溝通。
“家和萬事興”的下一句是什么
俗話說“滴恩,當涌泉相報。
”更何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是否你在父母勞累后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又何曾記得他們的生日,體會他們的勞累,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
或許一聲祝福對自己算不了什么,但對父母來說,這聲祝福卻比什么都美好,都難忘,都足以使他們熱淚盈眶
曾參以孝為一切道德的根本與總和,以孝統帥一切倫理道德。
認為孝不只是個人行為和治理家庭的準繩,也是治國平天下的基本綱領,是天經地義、永恒普遍的基本原則。
與如今科技進步發達的社會相比,似乎古代人們對“孝”的理解更為深刻。
為了增強現代學生的孝道觀,中國科技大學的以為老師還特意為大家布置了一項特殊的“寒假作業”,那就是讓同學們回家為父母洗腳,但是能完成“作業”的同學卻很少,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很奇怪,有些不好意思,覺得似乎太形式化了。
不錯,它的確是一種形式,但它是種可以衡量我們給予父母的愛是不是也像父母給予我們的愛那么多的一種形式。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為父母洗腳,那并沒有什么不好意思;我們可以為他們過生日,即使沒有任何禮物;我們可以陪他們好好的吃一頓飯,即使沒有大魚大肉;我們也可以了解父母的鞋碼,為他們買雙鞋子,即使它不是名牌。
這些平凡的事,當我們真正用心去作了以后就能體驗到它平凡了。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全球各社會、各個文化道德中永恒的主題,不論古今、中外,人同此心。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社會穩定。
而孝,正是調節家庭關系的一劑良藥。
一個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效忠國家的人。
從孝出發,才能家和萬事興,才談得上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座的所有朋友,讓我們為父母盡一份孝心吧。
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只是一片磚瓦。
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只是一頓粗茶淡飯。
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一枚含著體溫的硬幣……無論用什么方式來回報,無論這種方式是豐厚還是微薄,只要是向父母獻上一份孝心,這種感情都是無比珍貴和美好. 孝,是稍縱即失的眷戀,是無法重視的幸福,是一失足成千苦恨的往事......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讓我們永遠記住孝心的存在,記住孝心是無價的.
上一篇:關于精益改善獲獎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