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要救世必須先救心,心誠則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須先從個人的修養開始做起,然后再以一個和睦的家庭去教化、影響其他的家庭,則家家和睦,社會安詳和樂。
【第2句】:【禪心佛語】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回,三界受苦,無出期時。
【第3句】:擁有少欲,才能生起小乘的I葉J離心;擁有愛心,才能圓滿大乘的菩提心;擁有智慧,才能證得金剛乘的大手印。有了出離心,才能做到諸惡莫作;有了菩提心,才能做到眾善奉行;有了大手印,才能做到自凈其意。出離心、菩提心和大手印之見地,是一切佛法的精髓,三藏十二部的要義,顯密佛教的核心。
【第4句】:【佛系禪語】恒路法師:生活總是在煩煩惱惱中揭示著它的真實意義,許多煩惱都如塵埃,許多思考也是探索,可以這么理解煩惱,其實沒什么,可以理解為都是生活不恰當的解釋和說明,生活還是那生活,這世間只有時間永恒,那么學會幾分看淡,能吹散的浮云那又何必眷戀。
【第5句】:【佛心禪語】功德是做不盡的,各行各業都能做,只要有慈心,悲心,菩提心,心系眾生,心系法界,無論何時、何地、何事,都可以成為我們做功德的道場。《金剛經》中說:“若人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無相布施才是無上的布施。我們只要一心去做,不必問收獲回報,不可抱有求之心,一切隨緣任運,自有真功德。
【第6句】:【禪心佛語】樂觀是失意后的坦然,樂觀是平淡中的自信,樂觀是挫折后的不屈,樂觀是困苦艱難中的從容。誰擁有樂觀,誰就擁有了透視人生的眼睛。誰擁有樂觀,誰就擁有了力量。誰擁有樂觀,誰就擁有了希望的渡船,誰擁有樂觀,誰就擁有艱難中敢于拼搏的精神,只要活著就有力量建造自己輝煌的明天。
【第7句】:【佛道禪語】這個世界上,陪伴我們最多的人就是我們自己。但我們常常太過關注別人,而忽視了自己。在人群里,你看到的總是別人,你追著別人的步伐,以為那就是你想要的,可是你有沒有停下來過,問問自己的心。
【第8句】:【禪心佛語】人的生活,如果都在是非中打轉,是多么可憐的人生。“退一步,海闊天空”,若能打開心胸,則山河大地無不融入心靈世界。
【第9句】:【佛心禪語】“風動幡動”是禪宗的著名公案。《壇經》中記載,一日風吹幡動,兩個僧人展開辯論,一人說是風動,另一人說是幡動。二人爭執不下。惠能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第10句】:【禪心佛語】佛教不排斥功名利祿,它只是個工具,可行善,可行惡,如水:可載舟、可覆舟,本身無善惡,只要是來路明白,是善的,是凈的,用途正當,都是容許擁有;只要能善用功名利祿弘法利生,服務社會,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第11句】:【佛心禪語】生命就是一個過客,在因果里領悟菩薩的玄機,若平坦,當珍惜;若曲折,當反思,所有發生的故事,都在韶光云煙里,暗自飄散,活在塵世的一隅,沉靜,安寧,謙遜。
【第12句】:無論我們覺得自己是多么的有才能,多么富有、多么有權勢,請不要總去和他人一比高低。大海縱然遼闊,海的盡頭還有一片更寬廣的天際,所以如果要較量,就和自己的內心較量,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對手——那就是我們自己,自己才是那座難于逾越的最高山峰。克服種種缺點,超越自身的缺陷,才是真正的勇者。
【第13句】:【禪心佛語】結生第一剎那為生有,從此第二剎那乃至死有最后剎那之前為本有,臨終最后剎那感受死光明時為死有,死有至生有間為中有。我等如今已得暇滿人身,且值遇顯密雙運之大寶圣教,理應念及無常迅速,善加修習以期自利利他。
【第14句】:【佛家經典禪語】一個人最怕的,就是把自己當成一件物品,按照別人的喜好和要求來改造自己,盼望著別人的認可和珍惜。你一定要清楚,你是自己,而不是一件物品,盲目地遷就別人,最后失去了自身的價值,別人也只會一腳踢開。只有自己修煉好了,才會有別人來親附。
【第15句】:名利的本質是什么名與利的供養真的是越多越好嗎?未必。在佛祖看來,過于優渥的供養如竹子開花、騾子懷孕,不但于修行無益,反而會毀壞正法。所以,修行人不應太在意物質的享受,那只會給修行帶來阻礙。
【第16句】:【經典禪語】生活太忙,生命太短,握清歡在手,掬淡泊于心。忙累了,就歇一歇,隨清風漫舞,看綠植搖曳,心煩了,就靜一靜,與花草凝眸,與山水對視。走急了,就緩一緩,和自然對話,和自己微笑,生活有序。心自無憂。記住生活,沒有絕望,只有想不通,人生沒盡頭,只有看不透。
【第17句】:【佛心禪語】不爭,元氣不傷;不畏,慧灼閃光;不怒,百神和暢;不憂,心底清涼;不求,不卑不亢;不執,可圓可方;不貪,富貴安康;不茍,何懼君王。
【第18句】:人生中難免遭遇痛苦,生起煩惱,但我們不必為此自我折磨。如果一直盯住白墻上的幾個墨點不放,黑暗就會占據你的視野。同樣的道理,如果總是粘著于生命的某些片段,就會讓你失去完整的人生。放過自己,不折磨自己,也是一種放生。
【第19句】:【禪語人生】擁有了孤獨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靈感在孤獨中產生,創造在孤獨中萌發,思想在孤獨中閃爍。有了孤獨,才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
【第20句】:【心靈禪語】別把無聊當孤獨,別把矯情當文藝,別把倔犟當堅強。人生多一些豁達,就多一些幸福,多一些包容,就多一些快樂。生活中多一些幽默,多一些看開看淡,適時的糊涂一些,幸福和快樂將無處不在。
【第21句】:生活的禪法在于包容與理解別人,發自內心的一種勇敢,對自己的人生自我升華,修正自己的品格,沉淀自己的修養,理解別人的存在,包容不同的分歧,用一種平與樸素的心態活成自己的生活方式,體諒這個世界所有的勞累與奔波,心地的那份原諒來自于內心的自然,苦樂一步之遙。
【第22句】:【靜的禪語】人生的苦與樂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一面是苦,一面是樂。失落時是苦,希望時是樂;經歷時是苦,回味時是樂;今日以為苦之事,卻為明天回味之樂。人生沒有永恒的苦與樂,苦與樂常常只在人心的一瞬之間!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得到而欣喜若狂,也不要因為失去而痛苦不堪。
【第23句】:【禪語人生】眼睛里的世界就是心中的世界,眼睛里的別人就是將成為的人;人看到別人優點的數量常等于別人看到他的優點的數量;常看別人的優點,自己的優點會變多;總看別人的缺點,自己的缺點會變大;我們一邊用優點的針線把自己和世界縫起來,一邊用缺點的剪刀把自己和世界再剪開。
【第24句】:【禪語人生】有些束縛,是我們自找的;有些壓力,是我們自給的;有些痛苦,是我們自愿的。沒有如影相隨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執著。不要把目光盯在別處,只有堅持做好自己,才能看到下一秒的路。不要把某些人和事看得太重,陪伴你到終點的,只會是你與你的影子。相信自己,我們能作繭自縛,我們就能破繭成蝶。
【第25句】:看看自己真實的內心。有多少的憤怒是來自自己的狹隘?有多少的隔閡是來自自己的冷漠?有多少的埋怨是來自自己的不理解?有多少的成見是來自自己的不包容?當你對他人友善時,恰恰是對自己最大的真誠。生活,就是一場場的相遇。學會祝福朋友,幫助朋友,做友誼的善男信女。
【第26句】:【道家禪語】人生的路,走走停停是一種閑適,邊走邊看是一種優雅,邊走邊忘是一種豁達。何必把自己逼得那么累,埋著頭趕路,路到盡頭,卻堙沒了樂趣,錯過了精彩。不如一邊追求,一邊享受。看過的風景多了,遇見的人,經歷的事,總有一些不愿想起,邊走邊忘,讓美好儲存,把頹廢清空。人生的桌面上,只留幸福。
【第27句】:【禪語人生】一心追求安全而穩固的人際關系,必然會引發哀傷和恐懼;愈追求安全感,愈會招致不安全的感覺。有沒有任何人際關系使你感到安全過?我們大家都渴望愛與被愛的保障,但如果我們一心只想追求自己的安全感和自己特定的途徑,那算是愛嗎?我們不被人所愛,只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去愛。
【第28句】:性愚習癡,殺盜淫欺,不信道行,此不自愛也;習善行仁,覺世非常,信死更生,情存三尊,奉戒攝心,信道以篤,守禮以謙,孝順至誠,此人處世,自愛者也。《中本起經》
【第29句】:【佛心禪語】【金玉良言】【第1句】:智商、情商、膽商可以改變局面。【第2句】:知識、見識、膽識可以改變命運。【第3句】:見人說人話需要學術,見人說神話需要藝術。【第4句】:見人說鬼話叫做“城府”,見鬼說人話叫做“迂腐”。【第5句】:以克人之心克己,以容己之心容人。【第6句】:大勝必經大忍,大敗常因心切。
【第30句】:【禪心佛語】如上七法,是經中秘密之義。如來當爾為諸大乘利根者說,非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無能解悟。其溫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溫凈戒湯,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莊嚴。當爾比丘,聰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說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
【第31句】:仔細算來,人生不過短短七十余年,除了十年懵懂,十年老弱,就只剩下五十年了。這五十年又要除去一半的黑夜,便只留二十五年。再想想吃飯飲茶,沐浴更衣,工作生病,東奔西跑,又耗費了多少時日?真正剩下屬于我們去享受生活,去慰藉自己心靈的日子還有多少呢?
【第32句】:【遵行可以加人】美言可以市,遵行可以加人。(《老子·六十二章》)☆嘉美的言辭可以使人們互相尊重,善良的行為可以使人們互相感化。☆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欣賞別人,
【第33句】:我不是佛教徒,但愿意學佛,因為篤信因果;我不煉丹,但親近道家,因為常懷化蝶之心;我不諳孔孟,但喜歡儒學,因為“吾欲養浩然之氣”。人之修為,要擇善而師,不偏己好,能辨人非,兼容并蓄,融會貫通,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第34句】:【禪心佛語】讓我們的心養成一種習慣,或者說開始一種鍛煉,就是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缺點。像我過去就不懂得這一點,不會接受自己,當別人指出我的缺點時,我會去反抗,去否定,這就是一種不接受的表現。不接受就不會進步,不接受就不會完善,所以生命的第一步就是接受。
【第35句】:【禪心佛語】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為極難。我告訴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費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認得妄想,不執著他,不隨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續,則妄想自離。所謂“妄起即覺,覺即離妄”。
【第36句】:【禪語人生】一心理學家說過:作為孩子,如果她有福分有一個真正的女性的母親,她亦會受了她的教誨,在生命初步即懂得何謂毫無保留而不求酬報的愛。在母愛之中,她幼年便知道人間并不完全是敵害的;凡是樂觀主義者,雖然經過失敗與憂患,而自始至終抱著信賴人生的態度的人們,往往都是由一個溫良的母親教養出來的。
【第37句】:【禪心佛語】過往的車輛來了又去、心里的故鄉卻在腳下一直不變;過往的行人來了又去,心里的家人卻在記憶中永恒存在;云在天空、日月流轉,佛性就心停歇的地方、不生不滅。
【第38句】:世間的事物如同這泡泡一樣,是不可執著的。人生一世,也是幻妄。一世中樂少苦多,多欲離苦得樂而不知其道,于是一生奔競,辛苦到死。因為所做的都是容易被磨滅的事,不能歷久停留。因此,遷轉變易,草草一生,非常之快。
【第39句】:【禪語人生】信息化和全球化讓我們馬不停蹄地去了解我們沒有必要了解的東西,知道得太多,所以我們不停地忙碌奔走。我們的眼睛沒空,我們的嘴巴沒空,我們的鼻子沒空,我們的耳朵沒空,我們的大腦更沒空。當我們被這些不必知道的事情攪得亂成一鍋粥的時候,我們已經停不下來了,最終,在時間流逝的過程中失去自己。
【第40句】:【禪語佛心】我們常把挫折失敗歸咎于環境與他人,總是想著改變外界來遷就自己。征服世界,你并一定偉大;征服自己,你才能所向披靡。我們要剔除看待自身的狹隘目光,全方位地審視自己,全縱深地解剖自己,克服短視和淺見,拋棄虛榮和私欲,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讓夢想在行動中拓展,讓希望在腳步中延伸。
【第41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1.用純凈的心交赤誠之友,2.真朋友總能雪中送炭,3.你希望別人怎么對你,你就怎么對待別人。
【第42句】:【佛語禪心】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會很痛苦。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結果,才能評定。以為別人在意你,或希望別人注意你的人,會生活的比較煩惱。過于欣賞自己的人,不會去欣賞別人的優點。可自己去原諒別人,莫讓別人來原諒你。說不能做,不是真智慧。
【第43句】:【禪語佛心】對于還未失去的,就該學會珍惜了,畢竟回憶只是對失去的一種安慰,不要忽視身邊看似平凡的擁有,更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懷念。人生最長久的收獲,其實就是珍惜。
【第44句】:【禪語人生】這都可以毀滅我們,最關鍵的是沒有犧牲的崇拜,這談的就是信仰了。這七樣東西的破壞作用使我們的心靈總是游離在被毀滅的邊緣,最后這一樣是最容易在一個思想如同自由市場,缺乏信仰的社會去軟弱無力地蔓延。可以把“沒有犧牲的崇拜”對我們的毀滅解讀為“沒有犧牲的信仰是要命的”。
【第45句】:【禪心佛語】評論古今:做人其實不需要很復雜的思想,凡事隨緣,境來不拒,境去不留。不執著于一念,舍得放下,適時放下,才能還原生活的安詳。放下也許會有遺憾,會有傷感。但是卻會讓生活的底蘊更加雋永和悠遠,讓生活更淡定和安然。放下是一種選擇,一種智慧,一種明白,亦是一種結局。
【第46句】:古人云:“橫逆困窮,是鍛煉豪杰的一副爐錘。能受其鍛煉者,則身心交益;不受其鍛煉者,則身心交損。”所以,當磨難向我們走來時,躲閃不是明智之舉,我們應該把背脊挺得更直,練好自己的內功。一個人的身心,在錘煉下才會日益強壯,最終找到自己的天空。
【第47句】:有些學佛人,表面上念佛認真、吃素嚴格、打坐精進,然而生活中,對家人缺乏關愛,不能做到家庭與睦,對金剛師兄缺乏包容,不能做到金剛師兄之間的團結。與家人不與睦,表明失去了做人的基礎,與金剛師兄不團結,表明失去了修行的根本。既然沒有做人的基礎與修行的根本,那么學佛又有什么成就的希望呢?
【第48句】:不是為人山人海的名勝,只為怡然自得的街景。或走或停,原則就是去看心情。沒有繁雜的行李,沒有太多的理由。我們只是需一個背包,和一顆說走就走勇敢的心。對與錯沒有絕對,就看你心靈的境界有多寬廣;學會簡單,你對世界簡單了,世界就不會太復雜。
【第49句】:我們要知恩報恩,要多為父母種福,多為父母行善事,就是在報父母恩。因為身體是父精母血構成的,我們做一件好事,這分功德就是父母的,報答他們當初所付出的擔憂、操心以及種種辛苦和煩惱。
上一篇:歇后語文案讓人忍不住分享!
下一篇:返回列表